特斯拉告状:谁是无辜者,谁是流氓?
汽车
汽车 > 汽车资讯 > 正文

特斯拉告状:谁是无辜者,谁是流氓?

文|马 琳

编辑郭 岩

近年来,在网络社交媒体中,短视频异军突起,越来越多的车企和媒体嗅到其惊人的流量,也将短视频作为营销传播的主要阵地。然而为了获取流量,自媒体蹭热点、造谣传谣的行为层出不穷。

6月6日,特斯拉在其官微表示,全网粉丝近700万的汽车博主蔡某在侵犯特斯拉名誉权被判败诉后,因拒不履行在相关网络平台公开赔礼道歉的义务,被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特斯拉表示,在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采集、制作、发布者的自媒体时代,不造谣,不传谣,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网络不是非法地带,造谣者要受到法律严惩。”踢到铁板”的蔡某也为所有媒体人敲响了警钟。

蔡某为网红车评人“蔡老板”,在抖音平台拥有540万粉丝。2021年,“蔡老板”在抖音、微博等平台发布了一段爆料视频,内容为“我的一个特斯拉供应商朋友曝光相关内幕”,声称自己的一个朋友是特斯拉的供应商之一,特斯拉在国产化后对供应商采取压低报价、严苛结款方式或周期等手段,此举可能造成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同时特斯拉方面负责检查的人员以及供应商人员存在“吃拿卡要”等行为。据悉,该视频播放量全网累计超3.6万次,点赞量超26万次,转发量超过1.4万次。

2022年,特斯拉起诉“蔡老板”侵犯其名誉权,要求“蔡老板”停止侵权,删除侵权内容;公开书面道歉,在相关平台置顶不少于90日;支付侵权损害金500万元。近日,判决结果公布,法院认定“蔡老板”视频内容并无事实依据,属于捏造虚假事实。且“蔡老板”在视频中言辞较为激烈,带有明显的侮辱性以及负面评价,已经超出监督、批评的合理范围,具有对特斯拉公司侮辱、诽谤的故意。法院最终判定,蔡某应在其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向原告特斯拉赔礼道歉,并置顶持续不少于15日,并在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赔偿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侵权损失10万元。

特斯拉表示,目前蔡某仍在相关网络平台上活跃,从起诉时的54万粉丝量已涨至540万,但并未因实施侵权行为受到平台的处罚。如果制造和传播谣言不用付出代价,假如建立在谣言之上的流量会成为利益来源,那么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蔡老板”涨粉爆火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消费者对于维权的高度关注。随着新能源高速渗透,关于新能源汽车发生事故后维权的话题也一次次冲上热搜。对于车企来说,个别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可能只是几起交通事故的数据和几场消费者维权的公关危机,但对于每位车主和千万级的用户规模来说,就是一场关乎千万个家庭的豪赌。目前,由于评判机构和第三方检测机构缺失、维权辅助力量不足等问题,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需要有人为他们的维权发声,也需要媒体的大量曝光来尽可能地争取到平等的话语权。

据了解,不只特斯拉一家车企与“蔡老板”有恩怨。在去年5月,“蔡老板”还曾发布视频曝光豪车保时捷“减配”电动转向柱的问题,号召全网多位粉丝量较高的“车评人”共同发声。但事件的结果对于消费者而言还是可喜可贺的,保时捷官方发布公告对这一次事件表示道歉,并且给予了车主一定的补偿。此次豪车品牌的“低头”也让“蔡老板”在粉丝心中的口碑上扬,也有人评论“蔡老板”是最佩服的车评人之一。

对于“蔡老板”本人,业内一直有着褒贬不一的评价。有的人认为,“碰瓷”各大车企博取关注似乎已经成为了长盛不衰的“流量密码”,也有的人认为,“蔡老板”虽然言语激烈,但他是为数不多主动担起消费者维权大旗的媒体人,只要他呈现的内容是真实的、准确的,那么对于消费者而言,他的行为就是正义的。不可否认的是,在信息不对等、定价权不对等的环境中,是需要一些“诤言”指出汽车厂商存在的问题,也需要有人为消费者权益挺身而出“硬刚”各大车企,为消费者揭露出一些汽车消费中不为人知的“坑”。但在巨大的流量面前,谁也无法保障所谓“揭露者”的曝光是否真的代表了消费者的立场还是出于一己私欲?尤其是像特斯拉这样知名的品牌,任何与其关联的话题都会引发高度关注,也往往成为舆论中的“活靶子”。在当今的社交媒体环境中”后真相“现象盛行,舆论通常忽视对事实真假的考证,只会把公众的负面情绪无限煽动放大。对于特斯拉来说,尽管在法律层面上获得了胜诉,但仍然深陷在舆论争议的漩涡之中。

另一方面,此次事件也给行业中部分不负责任、缺乏依据的曝光行为敲响了警钟。毕竟一些“先入为主”、“凭空捏造”的爆料,并不能真正维护消费者权益,反而可能被别有用心者利用成为获取不正当收益的“流量密码”。有网友认为,“蔡老板”明面上是在揭露曝光,实际上是为自己引流,在发布5条特斯拉相关视频后的一年内,其抖音粉丝量从50万左右涨到300万左右,而在发布抨击宝马和保时捷的视频之后,粉丝数量超过了400万。“蔡老板”能否在流量高涨中坚守住揭露厂商黑幕的本心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毕竟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扑面而来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媒体为了博眼球赚流量不择手段,不断挑战和突破良知和道德底线,毕竟风险和获得的收益比例几乎不值得一提,“造谣一张嘴,维权跑断腿”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面对流量这把双刃剑,如何获取流量、使用流量并且避免被流量反噬,不仅仅依靠法律的评判,还依靠的是媒体人的自我修养。对于汽车消费者而言,在了解信息时还是要兼听则明,毕竟每家媒体都有自己的立场,擦亮双眼才能保护好自己的钱包。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