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柴网

特斯拉、谷歌争相入华建厂,中国的无人驾驶时代即将到来?

近年来,无人驾驶一直是热门技术,也备受舆论关注。在这种热潮中,尤其是在今年,中国成为了海外无人驾驶企业争相进入的“宝地”。

先是在上个月,特斯拉与上海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签订了纯电动车项目投资协议,协议表明特斯拉独资在该地区建设集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超级工厂,计划年产50万辆电动车。

然后是最近爆出一则消息,显示慧摩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已于今年5月22日在上海自贸区注册成立,经营范围包括无人驾驶汽车部件及产品的设计、测试,提供相关配套服务等等。而根据注册信息显示,该公司的股东正是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无人驾驶公司Waymo。

 特斯拉、谷歌争相入华的事实从侧面证明了中国无人驾驶市场的吸引力,那么这种吸引力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颇具实力的海外车企进入中国又会带来怎样的改变?而这种变化又是否预示着中国的无人驾驶时代即将到来呢?

<h1>一、中国成无人驾驶新兴市场?外来车企或改变当前格局</h1>

在最近几个月的新闻报道中,很容易发现“首列无人驾驶有轨电车”、“首辆无人驾驶校园小巴”、“首列无人驾驶单轨列车”等字眼,无人驾驶在中国有着相当高的热度,据麦肯锡今年4月中旬在报告中的预测,中国会在未来成为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无人驾驶市场,到2030年,与无人驾驶有关的新车销售和出行服务创收将超过5000亿美元。此外,中国对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也极为热情,在全世界范围内跻身前列。

这得益于中国在政策方面对技术创新的扶持。今年4月,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三部委印发《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允许省、市级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自主选择测试驾驶人、测试车辆路段,并受理车辆申请和发放测试号牌。这意味着无人驾驶技术在实际道路上开展测试更加方便。

除了政策环境的利好,中国经济水平提升使得消费升级也是吸引海外无人驾驶车企进入的重要原因。目前的中国消费者中,中产阶级数量的提升速度明显,人们的消费理念早已不单纯停留在注重高性价比和低价格,对于新技术更加乐于尝试,而无人驾驶就是能够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技术之一。

政策与经济方面的良性发展给中国的无人驾驶市场制造了更多的机会,涌现了大量的资本与初创公司。从2012年~2017年,进入中国无人驾驶技术企业的风投大概在70亿美元左右,该数额与同期投资于美国初创企业的金额不相上下,而中国7200万美元的平均交易规模是美国的两倍。

 极具吸引力的市场成为了无人驾驶界巨头争相进入的重要因素,其实特斯拉、谷歌等企业在上海落户,也与当地的环境和政策是分不开的。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陈鸣波曾于上个月访问硅谷,争取谷歌无人驾驶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上海。在7月17日~7月20日期间,陈鸣波分别拜访了谷歌、百度(美国)等企业,并与相关风投进行交流,争取Waymo进入上海。

之所以看重Waymo是由于Waymo目前在无人驾驶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目前已完成1287万公里的无人驾驶公共道路测试,模拟测试里程已达到80.47亿公里。在下半年,Waymo计划针对美国部分地区的消费者推行“全球首个无人驾驶运输服务”,并且在这之前于凤凰城启动了无人驾驶服务,使得当地400名左右的居民可以使用智能手机中的应用程序预订无人驾驶汽车服务。

而特斯拉在华建厂,上海的政策与环境的吸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2014年特斯拉进入上海市场之时,政府仅用了一周时间就建好了充电桩,然后又陆续发放了几千张免费牌照,如此高效迅速的行动给马斯克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可能也是促使其来华的重要因素。

此外,中国在去年一年中就生产了将近3000万辆车。上汽集团年销量693万辆,超过全国总产量的20%。到去年年底,上海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10万台,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大的城市。截至本月,上海每新增五台乘用车就有一台是新能源汽车。在这样的境况下,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新能源车企巨头们来华会以上海作为“根据地”了。

对于这些车企本身而言,在中国建厂同样是一举多得。对特斯拉来说,在中国建厂后每辆车能够免去3600美元的运输费,车价能降低两万多,加之国产化之后能够省下10%的购置税以及国产零件和中国劳动力,特斯拉在中国的成本差不多能下降1/3。而对于入华的谷歌WAYMO来说,也同样能够享受到类似的便利。

 但是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而言,特斯拉和谷歌的进入却可能改变现有的格局。特斯拉在中国最低配Model X售价77万元,而国产特斯拉只要40万左右就能买到,在如此有杀伤力的价格面前,国产电动汽车的销量必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外来车企的进入也是倒逼中国汽车行业变革的有效手段。只有在竞争中,企业才会不断提升实力来争抢更多市场。从此前对国产汽车品牌的保护到如今引进海外车企,犹如放进了一条“鲶鱼”,虽然会产生阵痛,但对增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实力,提升本土车企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有着显著的作用。

在政策与经济的双重作用下,海外车企进入中国市场是较为正确的选择。中国用户对新能源汽车和无人驾驶等技术的需求是极为强烈的,但如果据此就判断中国无人驾驶时代到来,恐怕还为时尚早。

<h1>二、中国无人驾驶市场需求强劲,但无人驾驶时代还未到来</h1>

中国消费者对无人驾驶技术的需求有多强劲?从德国知名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发布的《关于全球汽车行业颠覆性数据探测报告(第一期)》可以窥见一二。报告中显示,汽车行业变革进程最快的前三个国家是荷兰、新加坡和中国。

在这种基础上,加之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各国消费者都逐渐对无人驾驶汽车产生兴趣,而在消费者偏好方面,排名首位的是中国。在各国受访者中,中国消费者对无人驾驶兴趣最为浓厚。

从实际销售情况来看,电动汽车在全球消费市场吸引力日益增长,这一趋势在中国尤为突出。2016年,中国的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份额由2015年的7%上升至10%,六成以上的中国消费者表示在购买下一辆汽车的时候会考虑纯电动汽车,高于全球37%的平均水平。相比之下,日本和美国等国家反而因为汽车市场的成熟对电动汽车的接受度降低。

96%的中国受访者愿意考虑每天乘坐无人车,高于美国和德国的58%。因此中国无人驾驶的发展速度很有可能会高过其他国家。报告还指出,无人驾驶技术到2021年将有望实现商业化。这样的目标看上去容易实现,但在实际情况中还是颇为困难。

昨天,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举行。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给无人驾驶行业“泼冷水”:“现在无人驾驶很火,火到什么程度?简单来说就是烧钱!无人驾驶+智能网联真能解决问题吗?我们要打上一个问号”。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

关于无人驾驶,中国市场的确有很好的发展土壤、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强劲的需求,但是客观地来讲,无人驾驶在许多方面确实还不够成熟。

在安全方面,无人驾驶技术事故频频出现在媒体报道上,特斯拉、Uber等都曾“中招”。之所以出现事故,是由于无人驾驶技术在对道路上的行人及各类车辆的识别方面缺乏精准判断的能力,对突发状况不能很好地采取应对措施,所以在技术方面仍需继续提升。

另外,中国的路况比起国外更为复杂。在中国,车辆与车辆和行人与行人的距离极近,而且国人对交通规则的遵守并不是十分到位,所以要无人驾驶技术根据当前的位置预测车辆或行人下一秒所处的位置和做出的动作是相当困难的,加上当前中国的道路交通拥堵问题严重,想要推动无人驾驶技术的普及就需要面临更多的挑战。

 此外,无人驾驶技术对中国而言成本还是相当高昂的。生产样品车容易,但要实现量产却很难,所以一些无人驾驶初创公司靠炒概念拿融资然后跑路的事情才会发生。由于成本高昂,所以需要的资金就多,更需要技术支撑、持续的研发能力和相关政策扶持。这些条件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总体来看,中国的无人驾驶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海外车企的进入能够带来许多有利的影响。无人驾驶在中国发展和普及是趋势,但考虑到交通状况、技术、资金等实际问题,无人驾驶时代的真正到来恐怕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