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60元/斤的美味鱼,如何实现人工养殖,成就亿元产业?

中国水产门户网-微水产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在浙江,大多数“吃货”们都吃过一道菜——溪鱼煲,而这道菜的原材料是以光唇鱼、马口鱼为主的溪流性鱼类,因味道鲜美、口感细腻,深受食客们的喜爱。早年间,溪流性鱼类多为野生捕捞,伴随着消费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张,人工养殖亟待提上日程。

浙江省自2006年开始探索溪流性鱼类人工养殖,尤其近几年,随着光唇鱼、马口鱼等规模化繁育技术的突破和流水池、帆布桶、圆桶、池塘等多种新型养殖模式的建立,浙江省溪流性鱼类养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已在全省近30个山区县和部分平原县迅速兴起,发展势头非常强劲。目前,浙江全省光唇鱼、马口鱼养殖面积达3300余亩,年产商品鱼2300吨,总产值超2.5亿元,已成为全国溪流性鱼类育苗和养殖量最大的省份之一。

“你别看它个头不大,市场需求量可不小,基本上能卖到60元左右一斤。”日前,在位于杭州市钱塘区的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综合试验基地里,负责人姚高华正对设施大棚内的光唇鱼进行分池。

姚高华还告诉记者一个好消息。随着养殖技术的持续创新和优化,今年基地光唇鱼的亩产量已达到4378斤,亩产值突破24万元,产量和效益已连续三年实现双增!而这份喜人的“答卷”,离不开浙江省溪流性鱼类产业技术服务团队的辛勤“耕耘”。

进入“十四五”以来,溪流性鱼类产业作为三大新兴产业,被列入浙江省渔业高质量发展和山区促共富产业予以重点培育。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以此为契机,在2022年牵头成立了省溪流性鱼类产业技术服务团队,联合当前省内从事溪流性品种研究推广的2家研究所、5所高校、6家主体等52家单位,对溪流性鱼类的品种选育、饲料研究、养殖模式、繁殖孵化等技术不断优化。

位于杭州市钱塘区的江东农场,从2022年开始,在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和市、区两级农业农村部门的指导下,首次尝试“稻—马口鱼共生”养殖模式,以此探索马口鱼以低密度养殖的方式解决自然过冬问题,实现了“一田两用,一地双收、稳粮增效”的良好态势。

“今年上半年,农场40亩稻田总产马口鱼超1500公斤,比单一稻田每亩增收2800元以上。不仅如此,采用稻鱼共生模式的稻田,以用有机肥为主,种出来的水稻售价也随之提高。”杭州市钱塘区江东农场稻渔养殖基地负责人孔万春告诉记者,下半年,农场果断增加了70亩养殖面积。

同样实现增收的,还有位于杭州市萧山区的良达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公司之前主要以对虾养殖为主,今年在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专家的指导下试养了光唇鱼,产量和产值都很好。”公司负责人周世良表示,今年公司光唇鱼养殖的收益,较过去养殖白对虾翻了一番。

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省溪流性鱼类产业技术服务团队组长丁雪燕介绍,团队按照“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的推进方式,聚焦溪流性鱼类的品种优选、苗种生产、模式创新、质量管控、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等主要环节,开展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熟化提升、试验示范和辐射推广,推动全产业链发展与产业提质增效。

目前,浙江省溪流性鱼类产业技术服务团队设置了育种创新、苗种繁育、模式构建、饲料开发、病害防控、产品加工等6个研究示范专业组,加强龙头企业培育,打造共富主体,力争创建浙江省自有的溪流性鱼类养殖品牌。

发布于:广西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