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对于印度的形象,总离不开那些个阅兵叠罗汉、航母造摩托、人海扒火车,甚至是戏称“印度三哥”。然而印度对于中国人的形象却并非如此,在他们看来,印度与中国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像谜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切要从1962年的中印边境反击战开始讲起。

这场战争在印度历史上称作瓦弄之战,中国军队以极少的兵力一路“畅通无阻” ,若非及时撤兵,恐怕就打到了印度首都新德里。这是印度独立之后唯一一场打输的战争,也给印度留下了一连串难以言喻的影响。

那一天,印度终于回忆起了被中国“羞辱”的愤怒和恐惧

1962年,中国的处境并不容易。

政治上,中国在国际上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危机状态,与苏联交恶之后,中国被撤掉所有援助,两国之间的关系基本破裂。而以美、英为包围圈的西方列强从未停止瓜分中国利益的企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为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又与中国反目成仇的局面。东有美国、北有苏联、南面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国民党蒋介石,彼时的中国稍有不平衡,便是四面楚歌声,一遭乱世起。

经济上,中国正经历三年困难时期,农业生产下降、物价上涨、市场紧张,各项政策都还在摸索的初期,再加上苏联撤资,对中国的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中国在当时的经济上,处于绝对的劣势。

反观此时的印度,他们认为自己拥有一只“装备强大、所向披靡”的特种部队,而中国在军事上不过是“三流边防部队”。印度对于自己的军队,有十足十的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的信心还要从被英国殖民统治开始讲起,印度一直是被誉为维多利亚女皇的皇冠,因为英国在印度这块儿殖民地上吃到的甜头实在太多了,于是非常看重印度的发展潜质。

等到英国撤出了自己在印度的统治时,给印度本土留下了一个极好的底子,促使印度整个社会发展都有了质的提升。

1947年,印度独立后,开创了不结盟运动,开始拉拢周遭的亚非拉国家。第三方国家的良好印象,使印度成为整个全球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国家,获得了亚非拉许多国家的支持。

亚非拉的发达程度并不高,政治加上经济,印度在这之间已经属于一等一的大国,俗称亚非拉的“小霸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和苏联见印度的影响力在亚非国家中如此之大,也开始有意无意“招惹”印度,予以各种诱惑。一下子“翻身农奴把家唱”的印度,开始自鸣得意,目中无人。

中印的边境争端从英国还在殖民统治印度的时候就有,中国对于领土的完整问题从来不会后退半步。但印度作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中国一直将印度定义为友邦,当友邦开始对中国进犯时,中国的第一反应是容忍了下来。

而这样的态度在印度眼里,成了软弱无能的象征,于是,印度开始一次又一次对中国的试探。一开始印度只是小打小闹,谁都不想撕破脸,但逐渐地,印度的动作越来越过火,直到最终,尼赫鲁向中国索要长达12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这样的狼子野心传到了首都,得知印度试图侵犯中国领土完整性时,中国的领导人纷纷陷入了沉思,实在是想不明白,是怎样的勇气使他们作出这样的举动。

中国本着大国的气度,试图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关于边防线的问题,周总理亲自抵达印度谈判,更是带去了非常丰厚的条件。然而印度认为能直接撕下中国这只“兔子”,拒绝了这次谈判,周总理无奈,只得返回中国。

中国数次容忍印度的挑衅,但这反而增长了印度领导人的气势,认为中国确实是大势已去,虎落平阳。

此时的印度传承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迷之自信”,认为中国在此时绝无勇气一战,自己可以从中国这块大饼上撕下一大块儿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肆无忌惮地越过边界线,在中国境内设下高达43个军事据点之后,中国终于忍无可忍,决定展现一下大国的实力,不再任由其为非作歹、肆意妄为。

1962年10月18日,国家领导人正式确定了对印度实施自卫反击战的决策,这个决策还来不及振奋人心,这场战役就在11月打完了,中国取得了毫无意外的胜利

这场战争在喀剌昆仑山上和喜马拉雅山之脉南侧地区进行,因为地势险峻,打起来难度非常大。但中国仅凭4万解放军就击溃了30万印度军队,更为好笑的是,印度一个旅的兵力,被我们人民解放军24小时解决了。

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向全世界表明了国家的态度: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在获得胜利后更是保留大国风度,主动撤军,依然坚持和平谈判的一贯立场。中国的大度令印度此举宛如跳梁小丑一般,而这场战争,也给印度本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阴影。

失败的滋味不好受

细数中印战争对印度本土的影响,首当其冲的是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他的家庭显赫,毕业于剑桥大学,在印度人民心中,是博学多才的伟大学者。即使是他的名字,也寓意着运河的宝石。只是这次“运河”的宝石,并没有熠熠生辉。

曾有言论说,周总理少数的外交失误,便是印度的尼赫鲁,并将尼赫鲁比喻成政治论坛上的“二愣子”,比起宝石,更像是印度人民错把鱼目混作珍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场战争印度的失败尼赫鲁有不可推脱的罪过,即使是站在印度的角度上看,不过是三种结局:战胜、战败、僵持。即使印度战败,美国和苏联也会出手,挽救印度于危难之间,所以尼赫鲁无论怎么想,都觉得这是百分百胜算的一仗,必须打!

但是尼赫鲁没有想过,中国有了这三种结果之外的第四种:战胜印度之后立刻撤兵,让印度哑巴吃黄连。

尼赫鲁明显是错估了中国的实力,又夜郎自大,造成的这场不必要战争的失败。为什么说是不必要的战争,因为当时即使不打这场仗,印度也坐稳了“小霸王”的位置,可印度偏偏爱没事找事。

在战败之后,尼赫鲁迅速甩锅中国认为中国早有准备,不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出如此迅速的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此,他开始联合美国和苏联,分别结盟,并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让苏联保证当中印发生战争时,苏联必须坚定不移站在自己这一边。这里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印度不结盟运动,尼赫鲁便是创始人。可见与中国这一战确实是他心中的一根刺。

但印度人民不是傻子,怨言很快将他淹没,东西方的媒体都在为他的所作所为表示迷惑,更是对这场战争的结果觉得搞笑,尼赫鲁在多方压力下,郁郁寡欢,1964年1月,突发中风,导致身体左侧瘫痪,四个月后,心脏病发作,与世长辞。

尼赫鲁之死不可说跟中印自卫战毫无联系,甚至多方猜测,他真的就是被“气死”的。尼赫鲁确实在中印战争中国做出了错误的决策,但不妨碍他真的对印度的独立运动做出了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是对印度本国的打击。在中印战争没有打响之前,印度一直做着超越中国成为亚洲第一大国的美梦,即使不是第一,也想通过这场战争来成为可以跟中国平起平坐的关系。然而在自卫战之后,以印度媒体的说法是:我们现在只能跟巴基斯坦比较了。

而细品印度跟巴基斯坦的“前尘旧恨”,这句话不可谓不心酸,然而以当时印度整体的环境,确实只能让印度媒体恨铁不成钢了

而在国际舆论上,中国在战后果断撤兵,并将俘虏与没收的武器、大炮、汽车全部归还给了印度,以此来证明中国想跟印度重返和平的决心。

这对于印度来说:“实际上是对印度军队的一种侮辱。中国人交还的大量印军武器只能表明印度遭受了多么惨痛的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让中国在国际上得到了很大的舆论支持,很多国家被中国的大国风度折服,进而选择了中国。原本有多达53个亚非拉国家是支持印度的,但最终只剩下了两家。

当时的总理尼赫鲁不忍一场战争便将整个印度拖入地狱,于是拼命游说这些亚非拉国家,最终,只有18个国家公开表示对印度的“同情”。

印度面对这“奇耻大辱”,开始了自己想成为军事大国的“梦”,他们认为只有拥有像美国一样的装备,才有可能打败中国的军队。于是印度开始实施军队现代化,增强自己的军事力量以及军事储备。

印度非常执着于扩充自己的国防,两年时间内国防预算增加了整整一倍,与苏联结盟后,从苏联本国购入大量军火,即使在人均GDP已经远远拖了后腿的情况下,依然每年花费3%的的GDP维持国防开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笔庞大的开销也为后来印度的经济困难埋下了巨大的伏笔。

因为他们认为,中国总有一天会将战争蔓延到印度,即使他们都知道中国从未发动过任何一场战争,并且一直是倡导和平谈判的国际形象。但印度一直坚持着增加自己的国防实力,为的就是有一天,即使中国不打过来,印度有实力了,也可以打过去。

他们想着,总有一天要用鲜血洗净喜马拉雅山下的中国人所赋予的“耻辱“。

眼中钉、肉中刺

中印战争的受益者不得不提的是巴基斯坦,印度独立后,曾统治印度这片土地的英国殖民统治者并不甘心,于是将印度一分为二,另一半就是如今的巴基斯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个国家的边界混乱难言,在后面长达几十年的时间中一直存在着大大小小的争端。这样的历史遗留问题,在中印战争之后,才稳定下来。而这其中,不得不提到中国的功劳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战争中,巴基斯坦一直处于弱势的地位,并被印度吞下大量土地,损失惨重。而在中印战争结束后,巴基斯坦审时度势,并很快摸清了时势,向中国示好。中国自然乐于交友,两国很快签订边界协议,并成为和睦友好、互惠互利的关系。

两年后,时值1965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再次爆发战争,中国向巴基斯坦输送大量军事设备以及参谋人员,直接将印度打得节节败退,更是拿回了巴基斯坦被抢走的大量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深厚友谊自此结下,中国成了巴基斯坦“老大哥”一样的存在,而在印度眼中,中国自此成了眼中钉、肉中刺

而中印自卫战对于印度来说,却并非只有坏处。印度自独立以来,其实并未实现真正的统一,它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都是四分五裂的,

小国林立,各自为王,谁也不服气谁。但中印战争打完之后,也许是太过于耻辱了,印度人民对于中国的态度达到了空前的统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几千年留下来的分歧问题。

中国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国,几千年内都各不进犯、友好相处,没有发生过战争,然而这一切在1962年被打破。中印自卫战对彼时的印度是耻辱、是名声大跌、是损伤惨重。但将时间维度拉长,如今来看,确是好坏参半

不再做着亚洲第一的美梦,而是武装自己,变得更强。这是印度从这场战争中学到的刻骨铭心的教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我们拿起枪,打向中国”——这是1962年的印度。然而,历史留给他们的教训,他们似乎并没有谨记。2020年6月15日,印度再次违背边界共识,越过实控线向中方挑衅。

此时的印度认为自己已经不再是1962年的印度,然而,如今的中国,也不再是1962年的中国了。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永远是风云莫测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互利共赢,永远是最正确的相处模式。战争除了赢得领土,还需泼洒鲜血。凡是流过血的国家,都应当谨记:

中国一直以来的处世态度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