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春森彼岸方案设计说明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11260431 上传时间:2024-01-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龙湖春森彼岸方案设计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龙湖春森彼岸方案设计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龙湖春森彼岸方案设计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龙湖春森彼岸方案设计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龙湖春森彼岸方案设计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龙湖春森彼岸方案设计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龙湖春森彼岸方案设计说明(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龙湖春森彼岸修建详细规划及一期方案设计说明概念篇区位(江北沿江照片、航拍照片、区位分析图、对岸看基地图)龙湖春森彼岸项目位于重庆市江北区陈家馆,嘉陵江滨江路北侧,占地面积16公顷。整个基地沿地形由南向北升起,形成背山面水之势,近观嘉陵江水,远眺渝中半岛, 具有典型的山城特色。在城市规划中,还将有一条与重庆市未来中央商务区相连的主干道,从而形成发达便 利的城市交通网。文脉(古道图、砂岩图)基地处于重庆旧城区,几百年来城市生活在此发展演绎,文脉也由此延续至今。 本设计从延续地方文脉的原则出发,将一条几百年来连接嘉陵江港口和城市的古道, 作为城市的记忆保留下来,设计成从东到西横穿基地的步行道,以唤起

2、人们对于历史的回 忆。基地靠近嘉陵江滨江路一侧有多处突出的砂岩,设计中充分考虑了这一地貌特点将砂 岩保留下来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设计理念 (幻灯片 10-11)设计理念一 “山的音符”重庆独特的自然环境是本设计最重要的灵感来源。从河流到天空,从地面到山岭的动线 决定了各空间的形式,并在各个尺度的设计要素中体现与强化了这条由自然地形所决定的动 线。层层跌落的,弧型的,或高或低的建筑群正是地形中山巅和山谷的再现。设计理念二 “水的韵律”水波荡漾的嘉陵江给设计带来了另一重要的灵感,本设计在视觉和结构上力求与基地 依山傍水的特点相呼应。所有的住宅单元都以弧形的组合方式,面江而建,从而保证最大 限度分

3、享江景;同时建筑周围的平台和小径也设计成弧型,仿佛江中盛开的涟漪,波动在 这百年古老基地之上,荡漾起人们对生活新的诠释。设计理念三 “两条轴线”本设计主要有两条轴线。一个是很正式的城市人工轴线,它不仅把行人从位于基地顶 部的繁忙的城市街道引向美丽的嘉陵江边,更反映了基地所处的城市与及公共环境,再借 用重庆特有的传统元素大梯坎形式,构成一系列层层跌落的观景平台,并且在保持整 体空间宽度40 米的基准下,通过转折、缩放等手法,创造出生动的山地街道空间,并最终 在临江面处,形成喇叭口状的景观扩散口,与无尽江景融为一体。与这条人工轴线相对应的,是这条从东到西,蜿蜒穿越基地的步行道,沿着这条精心 布置的

4、蜿蜒古道,可以看到不同方向的江景,有时它隐藏在建筑后面,有时又豁然开朗地 展现在你面前,并借由丰富的自然景观,强化了整个社区的场所空间。设计理念五 “滨水步行道”在基地南端,位于办公和汽车展示厅上面的人行步道,不仅利用优美的江景为居民提供 了一个绝佳的休闲娱乐场所,也将成为以后沿江两岸住宅区的发展示范。每当夜幕降临,对 岸渝中半岛的璀璨灯火倒映在波光鳞鳞的嘉陵江面,或亲朋好友、或三五知己,喝一口香浓 的咖啡,品一杯上等的好茶,聆听嘉陵水缓缓的涛声,休闲、惬意,莫过如此。总体规划篇城市形态(鸟瞰等效果图)设计充分利用地形高差的变化,以高低错落的高层塔楼构成生动的城市天际线,从不 远处的嘉陵江大桥

5、远眺春森彼岸,宛如天成。滨江立面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与天然岩石穿插组合的汽车展示厅和滨江写字楼,与滨 江步行道共同构成了第一层次。这一层次主要体现了整个社区的滨水特性,并通过巨大的 钢结构斜撑传递出重庆传统“吊角楼”的神韵,并构成整个群体的基座。曲线形的多层、小高层板楼,随着地形蜿蜒展开,形成滨江立面的第二层次。强化了 滨江地区的景观层次感,有效地改善沿江立面景观。功能分区(幻灯片 12-26)整个社区由多层,小高层板式住宅和高层、超高层塔楼,按点式和线形穿插布置,通过步行道,车行道,社区花园,散步道和广场构成一个有机的居住社区。基地南端沿嘉陵江布置的汽车展示厅和商务办公用房与原始地貌中的裸露岩

6、壁相互穿插,共同构成从东到西总长度大约1000 米的城市风景线。基地中央的大梯坎两侧布置商业娱乐及居住综合体,北侧入口处布置了酒店公寓及超 高层商业办公空间。两个幼儿园。分别是位于TW3塔楼一层的一个三班幼儿园,及基地东侧的一个九班幼儿 园。小区按照设计条件和有关住宅区规划规范的要求,配有会所、居委会、卫生站、垃圾 转运站、开闭所、消防控制室、公厕等配套设施。整个社区内还设有8 个地下停车区域。交通分析基地南侧为32.0米宽的滨江路、北侧为已形成的城市干道建新东路和规划中的城市干道. 步行系统人们可以从建新东路步行进入作为城市阳台和轴线的大梯坎区域 ,并由此直达极具特色 的滨江观景大平台,然后

7、通过步行景观天桥直达滨江路。为实现人车分流,在城市阳台与北侧 城市干道相交处,设计了一架空广场,从而形成各自完整的系统。小区在建新东路、滨江路上,还各设置了3 处人行入口,同时利用基地内原有东西向古道, 结合景观设计,形成另一充满情趣和记忆的步行系统.车行系统小区在城市规划干道上各开设两处车行出入口, 宽 6 米的双向车行道沿基地北侧长边布 置,其最大坡度小于8。由于基地地形复杂,区内道路距滨江路的高差均大于24米,道路 不能直接到达滨江路。在本设计中,通过对地形的分析,巧妙利用层层下跌的地下停车场, 引导区内车辆直达滨江路,这不仅改善了区内车行交通系统,方便居民的出入,更增强了城 市规划路与

8、滨江路间之间的联系。消防车行系统,沿滨江路边设置的人行步道,距滨江路高度小于24.0 米,如遇紧急情况, 将被作为消防车道使用,并与区内车行道路共同构成一完整的消防环线。市政设施设计考虑在沿江观景平台上分别设置两座人行天桥步行系统,连通滨江路与人行步道 北向规划城市道路下穿,在上方形成作为城市阳台的公共空间,并将以大梯坎为核心 的城市轴线连成一个直达江边的整体。区内现有江北水厂的二级增压站,设计拟通过在水池上方设隔离保护罩的方式加以保护,并为其采水干管设置了保护走廊。主城大截流管有多处进入本项目用地范围,经过与市排水公司沟通,设计中按照建筑 边线距其中心线6.5 米的保护距离进行了退让。在基地

9、北面现有长安宁和中学及劳卫小学,同时根据重庆市江北区滨江地段控规的要 求,该地块也是规划中的学校用地,能够解决本社区居民子女上学的需求。景观设计(幻灯片 34-42)基地内从北到南,面向嘉陵江,落差达72 米。为顺应地形,分层设计了一系列风格独 特的台地花园,以强化社区的凝聚力和可识别性。每个组团的花园通过不同的特色,赋予 各组团居民强烈的归属感,当他们在小区中穿行的时候,更觉景色宜人。区内花园将以一个常绿的树林为各个花园提供背景。其中三个花园都设有水景,并在 视觉上与嘉陵江相连,创造出“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在滨水步行道的两旁,均栽种樟树,以界定空间。纵贯而下的大梯坎,构成了又一山 地特色

10、景观。单体建筑设计篇高层塔楼住宅 (幻灯片 45-52)社区共设置高层塔楼公寓12 栋,所有塔楼最高两层均为拥有宽大屋顶平台及全景视野 的超豪华公寓。除TW5和TE9外,所有塔楼均设置吊层。塔楼外形简洁优雅,突出人文特性。采用独特的建筑元素,增加了立面的层次,创造 了丰富的光影变化,丰富了立面的色彩。板楼住宅(幻灯片 53-58)在规划区内布置了14 栋板式豪华住宅。主要标准层住宅面积为160 m2和180m2,最高两层为跃层式住宅,面积约265 m2。每 户均有良好的采光和开阔的景观视野。外形简洁独特,突出人性特征,继承了重庆传统建筑“吊脚楼”的建筑特色,所有南 向的生活起居空间均有尺度宜人

11、的观景平台。酒店式公寓(幻灯片 59-64)两栋酒店公寓式住宅楼,位于大梯坎北端的西侧。底层为商业用房, 3 层以上为居住与办公用房。酒店公寓式住宅楼以小户型为主力户型,单元面积从37 m2至88 m2不等,充分体现其商务性的特征。立面设计强调酒店公寓商务特征,使之成为步行街的重要节点。超高层商务办公楼(幻灯片 65-67)位于大梯坎的最北部入口处。 立面设计强调公建商务特征,使之成为建筑群的重点。 汽车展示厅及商务办公(幻灯片 79-84) 位于整个基地的南侧,濒临滨江大道。其中汽车展示厅位于底部二层,商务办公为三至 五层。基地南端有多处突出的砂岩,在设计中被保留下来,成为基地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建筑幼儿园 (幻灯片 72-74)位于东侧的幼儿园为地上三层,每层分别设置三个教室及与其相呼应的室外庭院,在建 筑北侧设置室外活动场地。幼儿园立面设计强调其公共建筑特征,达到轻松、活泼的效果,使之成为基地东端的重 要景点。公共建筑-会所 (幻灯片 75-78)会所位于大梯坎南端的东侧。会所顶层通过大面积的透明玻璃,将无尽江景引入室内游泳池。 立面设计强调其公共建筑特征,使之成为大梯坎南端的重要景点。技术经济指标规划总用地面积:160191总建筑面积:784973 tf总容积率: 4.9建筑密度:30绿化率:35总居住人口: 121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