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建设需要统一规划
导语:

侯杨方

  最近关于上海、南京间的城际高铁争论很多,焦点主要集中在票价、速度与高铁站的选址上。

从选址来说,既然新开通的高速铁路定位是城际铁路,就要考虑到绝大多数人的便利,终点车站应该设在上海市中心,而不应该只考虑到机场换乘的方便,将终点站设在机场所在的虹桥;要将市区交通与城际交通结合统一规划,而不能人为将二者割裂,否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制造出新的问题。

欧洲的火车交通非常方便,一大原因就是主要的铁路车站都位于市区中心。我们的近邻日本也是如此。日本的人口密度远大于中国,东京首都圈的人员流量、城市面积不亚于北京、上海等超级大都市,但日本的市区与城际交通解决得非常好。日本的铁路交通非常发达,各大城市的主要车站也都在市中心,而且还将市区和城际交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为了让人们更方便搭乘新干线,在东京这样的超大城市中心,新干线车站还不止一个。比如东北方向的新干线列车在开出东京站之后,还经停附近的上野站,方便旅客就近乘坐,从而有效缓解了市区的交通压力。东京首都圈、关西都市带的普通列车已经没有了城际、市区交通的区别,东京、横滨、大阪、京都、神户间的列车完全实现公交化,每个城市的重要商业、居住、交通中心设有多个站点,出行极为方便,而不是集中于一个中心车站。这种多点经停的交通规划非常值得沪宁、沪杭以及珠三角等城市密集地区学习。

东京站还是100年前的小规模红砖建筑,虽然人流如潮,但地面上一点也看不出。旅客们经由地铁直接输送到长途列车的站台底下,在自动售票机上买好票,直接上站台就可以乘坐新干线列车,而决无中国这种成千上万的旅客聚集在车站的壮观景象;他们还将属于同一公司的新干线与东京市区交通轨道JR线统一计价,手持新干线车票可以在市区任意一个JR车站出入,无缝衔接,不分城际与市区交通,从而提高了转换效率。东京站位于东京的钻石地段,出站步行即可达皇宫、CBD以及最繁华的商业区银座。难以想象如果将东京站搬到成田或羽田机场将会人为增加多少的市区交通压力与出行成本。

国外从市区到机场的列车一般都有特别的设计,有较大的空间放置行李。而在上海,通往虹桥的地铁2号线,以及年底将要开通到虹桥的10号线都是普通的地铁列车,平时就拥挤不堪,更无放行李的空间,结果许多携带行李的旅客还是要打车。对绝大多数旅客来说,去虹桥站的市区旅行成本也较之前去市区中心的上海站提高很多,一点也不低碳环保,整个旅行耗费的时间也超过以前由上海站出发的动车。既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在速度、成本、便利方面都不占优势,那么高铁的效益又体现在何处?另外,沪宁城际铁路的速度并不是第一位的,以前的动车速度足以承担沪宁间的距离,因此票价也不应该像现在这样大幅度提高。

借鉴欧洲特别是日本的经验,上海可以将虹桥站设为中途站,而将终点站设在市区中心的上海站。虹桥站的确方便了下飞机后需要乘坐火车的乘客,但更多的市中心居民和旅行者却感到不方便,这还导致市中心与虹桥间的双向旅客流量大增,急剧加大了上海市区东西轴线交通的压力。延安路高架本来的交通压力就极大,现在更是不堪重负,地铁2号线也因此一跃而成上海最拥挤的线路。绝大多数人从市中心到虹桥站的路上时间甚至会超过从虹桥站到沪宁沿线城市的时间,这极不合理。

如果将上海站与虹桥站连通,高铁从上海站出发,经停虹桥,一切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既有利于市中心居民和旅行者,又有利于虹桥机场的转车乘客。从上海站到虹桥站之间的高铁也可以发挥重要的市区交通作用,从而大大缓解市区的交通压力,从市中心去虹桥乘坐飞机的旅客可以乘坐高铁快速到达机场;到达机场的旅客也可以快速疏散到市中心。未来还可以考虑将高铁车站继续向东延长到浦东机场,形成一条由东向西横贯整个上海市区的快速交通干线,真正将这些交通枢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这将会极大缓解两个机场与两个火车站间的交通压力,方便旅客的出行。

在中国,高铁建设与市区交通规划、建设分属铁道部与各地方政府,条块分割,因此两者无法有机统一、整合。铁路上海站的地铁就极不合理,1号线在南广场,3、4号线在北广场,不仅不能如东京站那样做到地铁站与城际铁路站台有机整合,而且因列车站台的分隔,距离遥远,换乘极不方便,车站附近人流如潮,互相对冲,混乱不堪,与井然有序、方便快捷的东京站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不久沪杭、京沪高铁就要开通,如果再不统一规划市区与城际交通的关系,不解决高铁车站的布局问题,只会进一步加剧市区交通的压力,增加出行时间,提高出行成本,这与建设高铁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随着高铁建设的进一步开展,这不仅仅是上海一个城市的问题,而会变成全国的普遍问题,对此急需未雨绸缪。日本的城际铁路、地铁分属于国营、地方政府以及私人经营的多家公司,所有权如此复杂尚能统一规划建设,形成了整合的城际、市区交通网,中国的铁道部与地方政府当然更应加强合作,提前统一规划、建设城际、市区交通,甚至应该向民营企业开放中国铁路、地铁的建设,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从而进一步补充、完善交通网的布局。

(作者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