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丧葬习俗_第1页
陕西丧葬习俗_第2页
陕西丧葬习俗_第3页
陕西丧葬习俗_第4页
陕西丧葬习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陕西丧葬习俗(1)丧葬是人生中最后一件大事,它属古代五礼”中的 凶礼”。长期以来,人们遵循着儒家对父母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子 滕文公(上)的古训,一方面出于 人伦之道”、不忘根本的深厚感情, 另方面又屈从于灵魂不死的传统观念,希望已亡故 的亲属能享受到阴问的富贵和安宁,因而不惜重金为死者扬幡鼓吹、盛殓厚葬,以示儿孙恪守 丧尽礼、祭尽诚”的守孝之道,实则与厚养薄葬的古礼相去甚远。下面介绍的主要是丧葬 旧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目前仍在各地不同程度地流行。第一节 初丧、入殓、成服当老人病危时,男请户族及舅家探视,女请娘家探视。病人处于弥留之际时,大都希望同 儿女见面,作最后袂别

2、,以便吩咐后事,如事业的继承、财产的处理、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 导等。此时子女日夜侍候在侧,病人如有很多的子孙、亲人守着他死去,俗称孝子送终”,便会被认为是难得的善终。在关中和陕北许多地方,病人临终前,要用温水把身体擦洗干净,男者要剃头,女者要洗 梳头发,并修剪脚、手指甲,然后把套好的寿衣穿上。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和女儿来料 理;死者为女性,则由女儿和媳妇来料理。寿衣穿单不穿双,穿绸不穿缎,穿棉不穿皮毛。 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人们喜阳不喜阴,忌用双数,也忌穿黑色老衣,为的是图吉利。一般 为 五领三腰即五件上衣,三条裙裤,也有穿七套、九套的。在陕南的安康市和石泉县一 带,死者头戴倒巾帽、足穿薄底

3、布鞋,死者活了多少岁,便在鞋底打几个结,如活了60岁,便在鞋底打6个黑点。男者为长袍短褂,女者为短衣长裙。缎子与断子”谐音,皮毛则为畜类,怕来生变兽或断子绝孙,故忌用。换好老衣,把病人转移到临时设置的木板床上,头朝 里、脚朝外,取意向外走。据说在咽气之前,如果不换上老衣,亡魂便是光身子,或者在阴曹地府穿的是旧衣服; 如果死在炕上,亡魂便会背着沉重的土炕进阴间,这些都将使子女终身感到遗憾。而在关中的韩城、华县、陕北的延川、黄陵及陕南等地,则是在病人断气后才 将遗体洗净,并为其整容、换寿衣,然后才把死者移放在铺有干草的木板床上。停尸的床称灵床”,停放在堂屋中间,顺着房屋方向,死者的脚朝向屋当门。华

4、县一带在换裤子时,还 要看死者临终时遗的是大便还是小便。若是前者,便认为子孙福厚;若是后者,则认为子孙福薄。死者换下的衣服,要扔到房上去,任凭雨淋日晒,意在祛除不祥。有的地方将死者的 衣服弃而不要,有的地方要将死者的衣服选几件好的,经过消毒后留存,以作纪念。也有人 认为儿孙们穿了老人生前穿过的衣服就会增福增寿。老人们死后忌说 死”字,一般称为 老了“、殁了“、走了,或称 去世“,逝世”。病人 咽气后,韩城一带要给死者脸上盖一幅蓝绫,称为土脸绫”;陕北则给死者脸上盖一张白纸或黄表纸,称为 冷气纸”。在陕南的安康市一带,死者如果是患跨病(即肺病)死去,还要用桐油煎鸡蛋盖在死者的口鼻上,用以掩盖死者

5、的秽气。死者胸部放个筛面罗,以为镇物,并严防猫狗接近,据说猫狗会惊尸。在泾阳县一带,还要用布带将死者的遗体捆绑在床上,以防惊尸 发势”。死者手上放根柏树枝,上面穿一块饼子,据说阴间恶犬多,亡魂遇到时,可 用此饼哄狗,借以脱身,或用柏枝防身。再以红线系小铜钱一枚,放于死者口内牙齿外,谓 之口含钱”或 压舌钱关中许多农村,孝子还要在大门外焚烧纸人纸马,边烧边给纸扎的马童”喃喃叮咛: 给我爹(或我妈)把马牵好在陕北的清涧县,孝子要给死者指明路”,方式是女儿手拿一只尺子,尺上系一面镜子,走在前面,长子一手端水碗,一手执火把跟在后面,所有孝子随行,哭着走出村外,朝着坟墓的大体方向走百步,燃香烧纸,倒水扔

6、火把,止哭而归,意为给死者指明去阴间的方向。在甘泉县一带,长辈咽气后,儿女立即捉一只鸡 到村口杀死,拔毛洗净,祭放于灵前,称为引魂”,迷信的说法认为鸡可以作死者的替身,让鸡替死者受罪,就可避免亡魂遭受轮回之苦,而且转世很快。在陕南的南郑县,死者断气让死者的灵魂不受诸神阻拦,顺后,家里人要用黄表纸把神龛上供奉的神主和门神封起来,利从门口走出去。有的撕破天窗,或揭去房上一页瓦,或把草房戳个洞,让灵魂从天空升去, 叫做 出煞”。与此同时,还要立即给死者烧倒头纸”,关中和陕北有些地方称 炕头纸商洛地区有几个县,旧时出嫁的女儿给死者烧 倒头纸”要按16两的老秤烧够9斤14两,据说 这个数目是冥币1万元。

7、迷信的说法这是给死者去阴间的零用盘费,要随身携带使用。以上事毕,再在死者脚下点一盏菜油灯,名为 路灯”或长明灯”,传说阴曹地府黑暗无光,点上 路灯可以照着死者行走,这盏灯要一直点到出殡为止。在关中华县一带,还要请道士给死者 开路引”,道士手持乐器,向死者边敲铃铛边念:新故亡人xxx,生于x年期x日,殁于x年X月X日,享年X啰,伏以大限无情,魂归极乐,念阴阳之永隔,痛人世之长辞,儿孙饮 泣,宅地同悲,今奉太上乾元大法师勒令,给以路引一张,阴曹地府任意遨游,所有游魂野 鬼、关津渡口,不得刁难阻滞。路引所至,如律令。”最后念道: 三天不吃阳间饭,四天上了望乡台。望乡台上向下望,合家儿女哭哀哀。”念完

8、,把 引魂幡”挥舞几下,将一张画有符咒的 路引”烧掉,装入小瓦罐内,用一张黄表纸封住,上写一个 府”字。据说有了这张 路 引”,便能起到通行证的作用,在阴曹地府可以畅通无阻。旧时的路引以华都路引”最受重视,传说丰都是阴曹地府的首都,清末民初,路过丰都县的人,都要买几张当地的路引赠送老年亲友,而一些老人也把这种路引奉为至宝。建国后,此俗已废。尸体安排停当,孝子就要开始报丧,死者是男,首先要给户族及舅家报丧;死者是女,首 先要给娘家报丧,接着是给姑家和姨家报丧。报丧时孝子不作揖,以双膝跪地,行叩头礼, 并陈述死者的死因、 死亡时问及入殓、开吊和出殡日期等,其他亲友可遣人报丧。长子除了亲自给娘舅家报

9、丧,还要在全村挨门挨户地叩头,意在央求村邻帮助料理丧事。 而在安康地区的几个县,不管哪家死了人,村邻都要打一刀豆腐送去,谚云:人死饭甑开,不请自己来”,表示愿意主动给丧主家帮忙。孝子在路上遇见年岁高、辈份大的熟人,也得跪下叩头, 据说孝子多磕头,可为亡故的老人消灾免罪。比较富裕的人家,报丧时还要发讣告”,以文字的形式把死者的噩耗奉告给族人和亲友。讣告有一定的格式,若是父亲死了,便写 不孝男XXX,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考X公讳X老大人,因病于刈X日刈寸在本宅寿终正寝,掩柩于室,享年X十有乂不孝X警侍奉在侧,亲视含殓,即日遵礼成服,谨择于X月X日开吊祭奠, 月日扶柩安葬X,叨在亲友寅谊,特此

10、讣闻”。如果死的是母亲,讣告上则写显妣 大人”,下侧落款处,如父死、母尚在,可写 孤子XX泣血稽颗”,若母死、父尚在,则称 裒子”,父母双亡,称 孤哀 子”。若母死,父有继室,继母亦有儿子,则前房儿子称孤哀子”,后房儿子称 孤子”。有的还写死者生前德行,并请名人题字作赞。建国后,讣告的格式和基本内容有些地方仍在沿 用,但只写死者的死亡原因、死亡时间和安葬日期等,文字比较简练。报完丧后,丧主家还要在大门外高悬望门纸”,关中称 纸幡”,形如筒状,中空,高丈余,直径二三尺,周围粘上许多长串白纸条,用剪刀剪成连环铜钱状,挂在竿头,栽于门前,并 在门外竖 丧告牌”,丧告用一大张长方形的白纸,写上亡者的姓

11、名、属相、生卒年月日及子 孙姓名等,贴在木板上,置于大门外,以示家有重孝。在陕北的佳县、清涧、吴堡等县,丧 主家则是在大门外挂 岁岁纸”,按死者的年龄,每岁一张白麻纸,用剪刀一正一反剪成连环 的长条絮状,男死,挂于大门的左侧;女死,则挂于大门的右侧,并将死者的铺盖卷起放在 墙头,意在向村邻报丧。在清涧县农村,还要给死者搭望乡台”,于死后第三天的黎明,在院内置桌,上放高凳,再放上装满糜子的升子,内插木铲,孝男孝女绕哭九圈,意即死者上了望乡台”,经常能看到家里。死者入棺,谓之 入殓”或 大殓”。关中和陕北,一般在死后三日入殓成服,陕南于死后第 二天入殓,也有在死后当天就入殓的。旧时一些经济条件处于

12、中等的家庭,当父母进入衰年后,儿女们一般早就给父母准备好了棺材。在关中的眉县和陕南的南郑县等农村,老人健在 时,儿女为老人做好棺材后,亲友还要来祝贺,女婿要给棺材搭红放炮,祝老人健康长寿, 名曰 贺寿木但普通人家多是临时赶做、 或从棺材铺买来的。人们认为棺材是死者的房子,要选质地细腻又耐腐蚀的木材制作。民间以柏木、杉木、红松、桐木等为上品,榆木、柳木次之,杂木则更次之。木板厚达四寸,薄者不能成棺,穷苦人家的棺板只有寸厚,做成平头大匣子,俗称 火匣子”。富户人家的棺材很讲究, 用上等木料精工制作, 棺底周围镂刻花纹,棺头雕上 寿”字图案,里层用布和胶裱糊,再涂一层生漆,使其严密,滴水不漏,外部用

13、土漆连续油漆多遍,使其乌黑铮亮。现代多用化工涂料油漆。棺材停放在堂屋以门槛为中线的内外各半之处,或直接抬进临时搭好的灵棚”内,但死者须以布遮面,不能让死者见日光。棺材下面用两条高约二尺的长凳架起,先在棺材底部铺一层锯末或棉籽,垫上一层旧衣服或棉花,再铺上新褥子。死者的子女按长幼次序排列成行,瞻仰遗容,死者如果是男,须由户族头人检视衣衾,有些地方是由外甥检视;死者如果是女,衣衾则由娘家人检视,如果对棺木、寿衣不满意,是不能入殓的,检视人提出的意见,当事人必须照办。人殓时由长子捧住死者的头,次子提腰,幼子抬脚,将尸体平稳地仰面放入棺材内,盖上新做的红色薄被子。关中和陕北是给死者头枕灰包,陕南是给死

14、者头枕鸡形红布枕头,脚下蹬一块酒曲,以兆后代兴旺发达。在清涧县一带,死者入棺时,孝子的泪水始终不能滴在棺木和死者的尸体上,否则认为死者会经常思念儿女,引起亡魂不安。尸体摆放端正后,给死者面部盖张苫脸纸,袖内放一把纸扇,有些地方还要给死者身上放些等身钱”七岁放一张纸钱),棺材内再放些散碎银钱及陈艾,死者尸体周围用柏树叶或灰包填实,有些地方是死者多少岁, 便用多少灰包填实,直到把尸体固定,在棺内不能移动为止。有的还要给死者口内放进一些米粒、盐、茶叶,认为死者在阴间便会有吃有喝;有的给死者口内放进一些珠宝,古称含玉”,意在祛除秽气,使尸体历久不腐,此即含殓”。报丧讣告上写的 亲视含殓”,就是表示对死

15、者已经做到养老送终了。在关中和陕北,人殓后便可钉棺材盖了,称为闭殓”,但在陕南,入殓后暂时还不能盖棺板,或者棺板不能全盖严, 因民间有 户不见天,棺不二掩”的习俗,闭了棺就不能再开棺了, 要等死者在外地的子女全部回来,并等开吊后一些主要亲戚都瞻仰过遗容后,才能把棺盖钉实;同时民间讲究迷信,认为人死了,是城隍爷叫去了,城隍是阎王手下的地方官,有叫错了的,也有把灵魂叫去为其他屈死鬼作证辨冤的,城隍爷辨明后,放回灵魂还可复生, 所以一般都要在人殓后再等一天才能钉棺盖。钉了棺盖,家属和亲友就再也看不到死者的仪容了,因而在钉棺盖时,男女孝子都爬在棺材上放声恸哭,以示对亲人难舍的悲痛之情,亲友们的沉痛心情

16、和哭泣也达到了高潮,这时念经的僧道或阴阳先生一边把手中的铜镜叮踏敲响,口中念念有词,一边掀开爬棺恸哭的孝男孝女,用麻绳将棺木箍紧,用生漆灰膏将棺缝糊严,就可钉棺了。在关中北部的耀县一带,死男,棺盖由外家(死者的舅家)钉;死者是女,则由娘家人来钉,孝子头顶工具盘,跪在棺旁,钉棺者一手提斧,一手取来大木钉,亲属喊一声躲钉”,接着便在棺材上钉三下,再由别人继续钉。钉完棺后,把棺材抬起垫高一点,谓之升棺”,把铺的草与棺材离开,谓之斩草”,孝子逐一哭拜奠酒,并和亲友一齐烧纸举哀。在华县和城固县一带, 死者入殓后,还要把死者生前用过的药罐在棺材上砸碎,当地人认为死者的房产衣物都可留给后代,唯独药罐不能传后

17、,打烂药罐,意在祛灾除祸,表示今后不再有人生病熬药了。入殓后,子女及近亲、户族中的晚辈,在灵前穿上孝服,称为 成服古代丧服根据生者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缠麻五等。斩衰为丧服中最重的一种,用粗麻布制成,左右和下边不缝。子、未嫁女对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服斩衰。腰束厚麻带,称苴经,头络丧髻,称 鬓衰”。哭丧要持哭丧棒,意为哀甚不食,行走无力,须用杖扶持。齐衰是次于斩衰的丧服, 用粗麻布制成,因其辑边缝齐,故称。是已嫁女对父母、 子对继母、庶母.、侄对伯、叔父母、孙对祖父的丧服。 大功又次于齐衰,用熟麻布制成,质地较齐衰稍细。小功和缠麻都是丧服中较轻的一种,

18、也是用熟麻布制成, 但质地更细。丧服的对象为已婚的姑母、未婚的堂姊妹、众孙、众子妇。本宗伯叔祖父母、外祖父母、族曾祖父母、族伯叔、舅父母、岳父母等。古代根据血缘关系,对丧服的穿戴和丧服期限作了一系列规定。到了近代,穿丧服的习俗虽仍旧沿袭下来,但丧服的种类已大为减少。关中和陕北的丧服,一般是儿子穿对襟白孝褂、白裤、头戴白孝帽,脚穿白鞋,腰柬麻辫,媳妇和女儿摘掉头上的金银首饰,服白色长衫,头戴白孝巾,脚穿白鞋;侄儿以五尺左右长的半幅白布, 从头到脚披覆于背, 腰束麻辫;女婿穿的孝服与儿子相同,但要系一条拴有红头绳的腰带,以区别他虽是至亲,但他却是外姓人,不是重孝。外甥、侄、孙的孝服略短,有些地方只

19、在腰问衣服的底部缝一幅白布。其余亲戚只戴孝帽,娘舅家的人,不论比死者低多少辈,都戴最轻的孝巾。而在陕南,儿子则服长孝衫,长及脚踝,头缠白布孝帕,手持柳木哭丧棒,棒上缠满白纸条;女儿和媳妇则穿短孝衫,右衽、开大襟,头戴白孝巾。各地死者的长辈不戴孝, 妻死,夫不戴孝;夫死,则妻要戴孝,有的地方妻只穿白鞋。 儿子、 媳妇是重孝,要守孝三年,出嫁的女儿孝期二年,侄儿、侄媳、侄女孝期一年,孙子戴孝百日,但长孙之父如已死亡, 则应按子戴孝。女婿于殡葬后即除孝。 以前孝子百日内不脱孝服, 现在殡葬后便以穿白鞋为戴孝的标志,儿女的鞋全白,孙子的鞋只在前半截罩一层白布,后半截露出鞋的本色。丧家向亲友们报丧后,亲

20、友陆续携带香、蜡、纸、挽联、挽嶂等祭品前来哀悼祭吊,并安慰孝子节哀保重,谓之 吊唁”或 吊丧”,这是丧葬中流行最普遍的重要习俗之一。开吊之前,丧主要请执客司或总管帮助料理全部丧葬事务,因孝子要坐草守灵、寝苫枕块,无暇顾及其他。执客司或总管一般由族中的长辈或村中德高望重而又有治丧经验的老人担任,其职责是制定丧葬费用的分配计划、聘用各类服务人员、招待吊唁的宾客和全权处理丧葬中的一切问题。丧主家请的外姓帮忙人,腰上系红布带,意在避祟。死者人殓后,就要把灵堂布置一番。灵前摆一张桌子,名为 祭桌”,围上白布桌罩,上面 陈放香炉、蜡台、果品、面食等供品。桌上设灵牌,如果是父亲死了,上写新故显考 X讳x老大

21、人之灵位”;如果是母亲死了,上写 新故显妣 Xx%大人之灵位”,左下侧写 祀男 xx敬立”。灵堂悬一白布孝幢,把死者的照片放大,镶上玻璃镜框,挂在灵堂正中,两边张贴挽联,灵堂两侧放置众亲朋赠送的纸扎,如车马、宫室、床帐、金童玉女、金山、银山、摇钱树、聚宝盆、花圈等。灵桌前设置烧纸盆,地上铺个大草垫,供亲友祭吊叩拜。灵堂布置停当,还要请吹手乐人,凡来往吊唁的亲友,都要奏乐迎送。孝子在七天内不坐椅凳,男左女右,分坐于灵柩前面两侧的谷草上,日夜轮换守灵,名为坐草”。舅家来人吊丧,全体孝子要出门跪迎,直至迎到灵前。若有未婚女婿、未婚儿媳前来吊丧,孝子则须跟 随乐人往村外迎接,并赐红披一条。其他主要亲戚

22、供献蒸食、肴馔时,孝子、乐人亦须出外 迎接。死者近亲中的女客,一进村就嚎啕大哭,男客进入灵堂才哭,守灵的孝子陪哭,乐队同时要奏哀乐。一般亲友送的奠仪,多是蒸桃馍、白蜡烛、冥纸等,死者的姻亲如女婿、外 甥等,则要蒸狮子、海马、送铭旌和各种纸扎,并送陪葬的泥人,高约八寸,身穿彩衣,八个为一副,名为 捏生”。近几年也有献纸彩电、纸冰箱、纸洗衣机的,不管花样怎样翻新,最后都是付之一炬。吊丧者献上供品,然后上香、烧纸、奠酒、叩头、跪在地下痛哭。男祭, 男孝子陪同叩头痛哭;女祭,女孝子陪同叩头痛哭,称为 陪礼”,最后孝子屈膝跪拜亲友, 谓之谢孝”。在陕北的延川、横山等县,开吊的前一夜,烧毕夜纸,死者的儿女

23、要请舅家到席前,孝子跪在地上,陈述丧事准备情况,并征询舅家意见,俗称下话”。平时对老人生前孝敬鲁,舅家对丧礼容易通过, 平时对老人不孝者,舅家要历数孝子过失,大加指责,并对丧葬的安排百般挑剔,提出许多苛刻的条件,孝子无法满足舅家的要求,只得长跪不起,此时只有孝子户族中的房头及亲友出面斡旋,得到舅家的谅解,孝子方可起立,否则舅家有惩罚孝子的权利,俗称 规矩娘舅”或娘舅争礼”。埋葬前,稍富裕的人家都要请僧道或阴阳先生念几天经,名为做道场”或 法事”,意在超度亡灵,为死者消灾免难。念经的人数多少没有限定。在此期间,整天乐器不停,哭声不停,早晚行礼拈香都要奏乐。在念经时,孝子沉默肃静,见有吊唁的人就要

24、叩头(同辈中年龄小于自己者,只行作揖礼,不叩头 ),每日早、午、晚三餐,都要在灵前拈香献饭,俟客人吃饭完毕,把灵前献的饭菜夹出少许,放进一个小瓦罐里,称为 祭食罐”,待出殡时与棺材一起埋掉。在守灵期间,每天一早一晚女孝子都必须痛哭一场,这叫举哀”,也叫 哭丧”。这种哭,有真哭,有假哭。哭丧的方式,习惯上都是诉诉说说,通过哭的腔调诉说对死者怀念和痛惜的感情,开头都有几句开场白,例如冤家夫呀!你死得好苦呀,我年纪轻轻,你丢下我成寡妇,我的命好苦呀,生活依靠谁呀 !又如 妈呀!你死得好苦呀,丢下你的女咋办呀!”这些几乎成了定式,后面的内容就要任情抒发、随意编词了。有吐诉自身苦处、委屈的;有哭诉爹娘养

25、育之恩未报和难以割舍之情的;也有叮嘱死者在阴间要买通关节、少受皮肉之苦的。例如旧时华县一个村庄,有一家大女儿哭父亲的词就编得颇为有趣:大呀!(关中方言,大即爹)你在阴间要好好过呀,阎王问你话,你要好好来回答,小鬼要打你,你给他送些礼呀!”原来这个女子初识文字,读了些戏文,颇诸反动社会的人情世态和保身活命之道。也有姑嫂不和、她婵交恶,借哭丧之名,行攻讦之实、趁机发泄私愤的,例如有一家少女哭父的诉白: 大呀!你死得好苦呀!丢下一家老小更苦呀,家里没人管,生计谁来做呀?大呀,你慢慢走来缓缓行,你听女儿说分明,妈妈死得早,女儿命真苦,哥嫂平时心肠狠,女儿的终身大事谁担承? ”哭得字字是泪,腔调悲哀,这

26、些无限伤心的词句,听了使人黯然动心。陕南巴山地区有几个县,丧葬礼俗很特别,当地死了人,孝子虽然也要披麻戴孝,焚香化纸,但却既不请阴阳先生看坟地,也不请僧道念经超度,而是请一个领唱和引唱的歌先生来主持葬礼。歌先生是当地民间歌手,一般都是经纶满腹、才思敏捷、可以出口成章,即兴编词,无论是孝子守灵、 亲友吊丧或出殡下葬,都是以唱孝歌”的方式表达生者对死者的哀思和痛惜之情的。从人死到埋葬,丧葬不超过三天,第一天报丧、准备棺材、寿衣、请歌先生,第二天吊丧守灵,第三天就要埋葬。吊丧的亲友,不论男女,也不分辈份高低,走进灵堂都要唱 孝歌”,亲友唱,孝子也要陪唱,歌词一般四句一段,间歇伴以锣鼓、钱钱,歌声如泣

27、如诉,声调悲哀凄凉,歌词情真意切,类似现代的追悼词,如亲家走进灵堂唱的 孝歌哎!亲家犹如一只蚕,一生勤奋又节俭;为儿为女吃尽了苦,才积得这份薄家产;只说你长寿享清福,谁知你早早离人间啊!你有一双好儿女,也能含笑在九泉。又如朋友吊丧时唱的 孝歌”:哎!老哥犹如一筒材,倒在地下不起来;千言万语喊不应,你忍心把好友两分开?一对灯笼熄了一盏,叫我怎不痛伤怀啊?再如儿女唱的孝歌”:哭一声爹,哭一声妈,你怎忍心丢下 小冤家”?孩儿一尺三寸落下地,爹妈时时都费心思。数九寒天儿尿铺,让儿睡干娘睡湿。你教孩儿学走路,你教孩儿学仪礼, TOC o 1-5 h z 这养育之恩怎报答?啊!孝歌”有哭丧者随意自编的,也

28、有前人流传下来的,有独唱的、有两人对唱的,也有一人唱众人帮腔合唱的。歌词内容随死者性别而定,女性多唱传统唱本中的十月怀胎、大孝记等。男性多唱董永卖身葬父、十二大贤等。灵堂里一夜灯火不熄,孝歌”一直唱到 天明,歌声一中断,歌先生就把锣鼓打两环子,唱上一段,引导孝子们再唱,例如歌声暂停时歌先生唱道:哎!远看青山松柏齐耶,莫忘那栽树浇水的人哟!君子 下地”一尺三哇,哪一个不是爹娘抱大的呀 ?爹娘费尽了千辛万苦啊!孝顺的儿女也难报一呀,人活世上要凭天理哟,这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啰!歌先生的歌词又勾起儿女们的思念亡亲之情,孝子们的歌声又起,如十二月想爹娘,就是孝子们常唱的一首传统的思念双亲的孝歌”:正月

29、新春暖洋洋,四月里阳雀催工忙,孝子过年想爹娘,儿插秧苗娘 (爹)送汤,去年过年合家欢,一碗茶汤端在手,今年过年没了爹(娘)啊!父(母)恩爱似大海洋啊!二月迎春花满坡香,五月初五是端阳,孝子观花想爹娘,家贫无钱缺米粮,小时爹娘为儿把花采,买一个粽子爹娘不用,而今花开爹(娘)早亡啊!留给儿女来分尝啊!三月清明雨纷纷,六月里,热难当,家家上坟祭亡魂,夏夜院内乘风凉,往年爹(娘)教儿敬祖先,儿女熟睡凉床上,而今你也作故人啊!爹(娘)为儿打蚊又扇凉啊!七月七日银河明,儿的热冷娘知道啊!鹊鸟搭桥渡双星,冬月里想爹 (娘)心更酸,爹娘为儿终身事,老爹(娘)临终嘱咐言:费尽了心血累断了筋啊!望儿勤奋走正路,九

30、月里,菊花黄,天理良心不可偏啊” !秋收毕孩儿病倒床,儿(女)们记心间啊!爹娘日夜床前守,腊月想爹 (娘)痛断肠,儿病如害在爹(娘)身上啊!养育之恩实难忘,十月里,雪花飘,若要父(母)子(女)重相会,想起爹娘泪暗抛,除非南柯梦一场啊!夏备单衫、冬备棉袄,孝儿孝女想爹娘啊!孝歌”说唱结合,以唱为主,歌先生在歌唱中,往往即兴编词,当众夸奖对父母生前尽孝的儿女,对不孝的后辈,歌先生也编唱事实直接规劝或批评。这种用唱孝歌”办理丧事的风俗,在陕南广为流传、历久不衰,它隆重庄严,简朴省事,深受巴山地区人们重视,现在汉中、安康一些平川地区,许多人在举办丧事时,也在效仿这种形式。关中和陕北,人死至埋葬,一般在

31、家停柩57天,如遇暑天尸体不好存放,也有提前埋葬,然后举行吊唁、祭奠仪礼的,民间称为谕葬”。而在陕南大部分农村,人们认为人死无牵挂,入土最安然”,在家停放久了,人神不安”,反而显得子孙不孝,所以通常在死后第三天就要择时安葬。各地也有灵柩暂不入土,先 殡起来”的陋习,有些富裕人家,棺椁 很厚而又封闭很严, 为了回避年煞月煞, 往往置柩于家达数年之久,也有置棺于野外,棺外砌一层胡基,用泥糊严遮盖,任凭风吹日晒而多年不葬的,俗称单坟”或 寄坟”。这种现象尤其在陕北较为普遍,例如在清涧、吴堡等县,民间盛行夫妻合葬,认为死者的合葬,犹如 活人的结婚,极受人们重视,当地习俗,如果配偶一人先亡,一人尚在,先

32、亡者便不能正式 安葬,只能临时寄埋或厝柩于外, 要等夫妻双双亡故后再行食葬,一夫多妻或一夫先后多娶者,也要等全亡后才可合葬。另外虽然配偶全亡,但父母仍在,或父母中有一人尚在者,亦 不得入祖坟,须等父母全亡后才能在祖坟合葬。如父早亡,母已改嫁,待母年迈后要请回来,请不回来的,便动员户族去抢,有的抢活人,有的抢尸骨,万一抢不回来,则另聘女骨与父 尸合葬,称为 冥婚”,这样一来,临时寄埋或厝柩于外者,便较其它地方为多。旧时每一个宗族都有自己的祖坟,俗称老坟”,一般为三至五代坟,老壤有埋葬条件的,死者可葬入祖坟,墓穴的位置按辈份及长幼顺序排列,长辈埋在上方,晚辈埋在下方,每排长子居中,如死者叔伯还健在

33、, 便给叔伯预留一块墓地。 如需另择墓地安葬时,便要请阴阳 先生看 风水”,俗称 勘舆”或 择阴宅”,民间讲究 藏风得水”的龙脉宝地”,坟头多向东或 向南,按地形有背山、面山、水源之分,以得水之地为上等,藏风之地为次等,俗云背是儿女水是财,面山带得功名来墓前有平坦的大路,叫做 玉带”,也是子孙富贵的征兆。据说风水可以决定后代的兴衰,如果死者埋在了风水宝地,后辈便会人丁兴旺,且能发家致富;如果埋在了犯煞的凶地,不仅后代不发,还会殃及子孙。因此,有些缙绅富户,不惜花 费重金选择坟地。墓地选定后,先请阴阳先生定墓向、划墓口,武功县称勾穴”,延长县称 熏穴孝子焚香奠酒,祭告土神,祭毕,孝子先动土挖三锄

34、,将锄从头顶向后扔过,由打墓人拾起锄头继续挖。打墓人请八个,名为 八仙”。孝子要轮番给 八仙”送饭,去时要边走边哭,饭送到墓地要给 八仙”叩头,所送饭食只送干,不送汤,又不能剩饭。墓要在一二日内挖成,墓一般为坑式和窑洞式,窑洞式是先挖一垂直的墓坑,深达丈余时,再在墓坑壁上开口, 挖一横向墓道,以备停棺。墓道很宽绰,放进棺材两边还可过人,有钱人家还要用砖石或水泥箍墓。窑式墓多见于关中和陕北黄土墟上,而陕南水位浅,土质疏松,则多为坑穴式墓。安葬前一天傍晚,要对死者进行一次规模很大的家祭,举行祭礼前,孝子要把祖宗灵魂请回一同享祭,其方法是长子抱亡者灵牌,由户族头人引路,其他孝男孝女紧随,在乐人的吹奏

35、下,去祖坟燃香烧纸,请祖灵回家。请回的祖灵按列祖列宗的辈份摆放牌位,辈份高者在上,辈份小者在下,不能平列。而在蓝田一带,则只请死者同辈中年纪小于死者的亡灵,俗谓 情小不请大”,意为请回死者的长辈,难于安排座位,而请回早年死去同辈中的小者,可在偏旁陪坐。在陕北的清涧县,死者的配偶如先于死者亡故,这天夜里还要把死者配偶的亡魂请回陪祭。孝子手捧死者配偶的牌位和遗像,在吹鼓手的引导下,到村外去烧纸,祭奠,回家后,将两人的牌位分男左女右供奉在一起,谓之 靖灵”或 靖魂”。这天晚上,所有的亲戚、本家也要各具献供前来祭奠。在关中西部,献供多为白面大献糕,24个为全献,12个为半献,也有6个作半献的;有的献

36、6或9碗花样各异的菜肴,名为 寰垒”,表示对亡魂饯行,称为 礼祭”。亲友献供时,孝子手持哭丧棒,于门外叩头跪迎,直至迎到灵前。吹鼓手吹奏哀乐,孝子跪地陪礼,俗称迎献饭”。在耀县一带,迎献饭”时,须先将死者舅家或娘家的菜肴饭食迎到灵前献上,然后其他亲友的供品才能被迎入灵前供献。亲友礼祭”毕,先行穿神点主礼”,再行三献礼”。点主礼除延长县是在葬后于墓地举行外,其他各地都是在葬前一夜举行,这是陕西丧葬习俗中极为严肃、隆重的一项仪礼,孝子在葬前数日,就要手持红帖,跪请当地名流作熏主官”,并请礼宾生侍点主官、唱礼序。举行 熏主礼”前,要抬轿、奏乐迎接点主官,并用轿或车接礼宾生, 专门设点主馆,供点主官、

37、 礼宾生居住。死者的牌位,在死后三周年以前称灵位”。三周年以后称 神主”。神主牌子用优质木材制成,长约一尺,宽约三寸,讲究的人家还要镶嵌玻璃。木牌子上用毛笔正楷书写故显考X公讳X府君之神主”,女者写 故显妣班XX孺人之神主”,左下侧写 孝男XX供奉”,如果死 者只有一个儿子,儿子又早丧,就要写孝承重孙XXX供奉”。但在写牌位时,故意把 神”字少写最后一竖,主”字少写一点,孝男的 孝”字空着不写,等举行 穿神点主礼”时,再把所缺的笔划和空着的字添上。仪式开始,孝子跪请点主官入座,礼宾生高唱:行点主礼”,叉继唱:孝子磨丹!孝子将朱砂磨好后,礼宾生又唱:清点主官安神点主(或穿神点主” !)”这时点主

38、官严肃地从座位上站起,执笔蘸红墨水,在神”字上补加一竖,叫 穿神”;在 主”字上补加一点,叫熏主”。礼宾生又唱:赐孝字”,点主官就在 男XXM共奉前加上一个红 孝” 字,至此,穿神点主礼告成。晚上客人到齐后,举行 三献礼”,亦称 家祭”。三献礼就是众孝子按辈份、长幼次序,依 次捧祭品献于死者灵前,俗称献饭”。关中和陕南的 土献礼”略有差异。关中的三献礼是:第一献为死者的子女献位馔、玉帛、香楮,称初献”;第二献为死者侄儿献玉帛、三牲 (鸡、猪、牛、羊肉),称 亚献”;第三献为孙辈献香茗,水果等,称 终献”。每献各有祭文,内 容多为歌颂死者生前勤俭治家,抚老养幼,历尽艰辛和死者平生为人与功绩等赞美

39、之词。祭文自作者少,请人代撰者多。行三献礼,农村有六拜礼”、九拜礼”、十二拜礼”、上十四拜礼”等形式,由死者的儿女、孙子、侄儿、女婿、外甥等分别采用,以区别生者与死者 的亲疏关系。仪式开始时,先由男孝子跪请礼宾生出场,礼宾生一般请四人。分左通、右通(合称 通者”、)弓I站、陪场。通者主要唱行礼仪式,唱的多,而且复杂;引者只唱几句,将 行礼者引到灵前祭奠,再引归原位,并朗读祭文;陪场一句不唱。礼宾生出场后,通者高唱行初献礼”,引者即在哀乐声中引孝男孝女出守灵处,到盥洗处净手、洗脸,然后到灵堂前拈香、燃烛、化纸、三拜九叩,跪在灵柩前面,接着通者又高声唱道:进茶、进膳、进饼、进祝文(祭文)!-人手捧

40、祭品,从孝子头顶举过,将所进之物一一置放在祭桌上。通者又高 唱:读祝者进跪,展祝文,读祝文 ”,读祝文的人就用哀痛的声音朗读,读完,退出灵堂。通者又高唱: 拜初献,孝子大哀”,孝子当即伏地嚎啕大哭。通者又高唱:初献礼毕,孝子如前守丧,打恭侧坐,伶人以乐侑食。”到此,初献礼结束,礼宾生在侧座用茶点,稍事休息后,开始行 鸵献礼”,仪式同前。礼毕,由乐人奏乐曲。或由自乐班唱地方戏。在亚献 礼后,行终献礼”,三献礼完毕后,还要行省食合羹礼,即调盐、醋、浆等。然后通者高声 唱道:百味俱在,一味未食,合家痛哀。”全家孝子放声痛哭,向死者烧纸跪拜,至此,三献礼宣告完成。陕南的三献礼是:祀神礼”,内容有告灵、

41、告祖、禀门、祀社、谒旌表、出告牌(各有祭文);陈设礼”,陈设香、烛、酒、文帛、馔、箸、玉、饭、仃、统; 芷 献礼”,内容有头合门讲书,设讲书台,由 饼书生”讲四书中有关章节;二合门读礼, 设读礼庭,读礼记中有关仪礼;三合门歌诗,设歌诗楼,歌唱诗经中有关诗章。仪 式进行中,鸣金(敲钟)、击鼓、并有喷呐、管弦等细乐伴奏。由于 三献礼”的仪礼极为繁琐, 往往需要一个通宵才能完成,故建国后已摒弃不用。三献礼后,孝子和亲友围坐灵堂守丧,通宵不寐,谓之暖丧”。其间要升棺(把棺材抬起稍垫高一点)三次,意在恭送亡灵步步升入天堂。在关中东部华县农村,在这天黄昏时,还要 为死者举行 祝道礼”。在喷呐声中,点主官、

42、礼宾生一同出村,沿途设香案,由祝道官(点主官兼任)拈香、燃烛、由读祝者宣读祝文、道文,请祝道神保佑亡人灵柩顺利通过。在陕北的佳县、清涧县,这天夜里,孝子还要给死者撒路灯”,在吹鼓手的引导下,孝子手捧祭品和点灯用具,走出村外祭奠亡魂,祭毕,将煤油浸过的粉笔或木片点燃,放在沿途的道路两旁,意在祝愿死者阴间能走金桥、过银桥。有的 撒路灯”同情灵”一并举行。在韩城市一带,这天夜里还要请乐人去坟地暖窑”,行前由女婿在前主祭,然后所有孝子及亲友皆往,到墓地后,于墓窑中烧麦草,或在墓四角放置烧红的木炭,并在四角各点灯一盏,再于墓门献馍、献菜,焚纸。返回时乐人前导,孝子跟在后面,在村中各巷走一遍,谓之串夜”。

43、陕南也有与此类似的习俗,死者入葬前一天夜里,家中主要亲人要在墓坑里过下葬俗称 埋人”,关中和陕北许多地方都是于葬日凌晨起灵,东方微明至太阳初出时下葬,棺材忌见太阳,而在关中的韩城市及陕南许多地方,则是在午后才起灵。起灵时,孝子在哀乐声中于灵前烧纸,跪着哭请灵柩出门,俗称起丧”或出殡。门外鸣放鞭炮。按阴阳先生卜定的时间,先将灵柩移于门外,安放在棺罩内。棺罩又称丧轿”,以木为架,前有龙头,后有龙尾,抬棺的木 AA称为 龙AA”,意为死者乘龙升飞,送往西天遨游去了。棺罩上有顶盖,四周有布帷,顶端插一纸制大鹤,意为送死者驾鹤仙游”。再放一只公鸡,称为 用魂鸡”,据说亡魂如果迷了路,鸡叫一声便会清醒过来

44、。门外设香案,孝子跪于两旁,亲友焚香化纸拜奠于案前,谓之门祭”。祭毕,由身壮力强的八个乡邻抬柩起行,名为 八仙抬灵”。在陕南的白河县,出殡时孝子端一碗饭,在灵柩上绕一周,然后将碗打碎,意思是死者不再吃阳问的饭了, 有碗到阴间去吃。棺材抬起时,家中亲属要有一人坐在棺上,名为 压丧”,意思是把丧事压住,今后不犯重丧。灵柩出家后,所过村邻门前,各家点燃柴火,意在防止鬼魂进入家门。灵前系两条白布,长约丈余,孝子、孝孙手持哭丧棒,按辈份及长幼分前后顺序,弯腰牵引灵柩,古称 瑰绯”或执引。其他孝子男扶丧轿左,女扶丧轿右,徐徐前行。而在陕北许多地方,女孝子则不送至墓地,只送至村外大路口便返回。灵柩前边由死者

45、的幼子或长孙打着引魂幡,边走边撒纸钱,迷信的说法是向鬼神买路。次后为香器桌子”,上放死者遗像或牌位,后面紧跟着乐人和丧轿。丧轿的后面是扛举铭旌、祭器、彩旗的仪仗队。长子手持哭丧棒,头顶纸灰盆,于出村后第一个十字路口将纸灰盆摔碎。这个头顶纸灰盆者,一般是主管家产的继承人,其他人不可随便充任。途中灵柩不能落地,如必须停柩时,要停在离地约二尺高的两条长凳上。遇到十字路口,要烧化纸钱,名为祭路”,据说是为死者烧买路钱。 孝子一路恸哭,将灵柩送于墓地,卸去棺罩,孝男孝女跪在墓穴两侧。在阴阳先生的指导下, 将灵枢吊入墓穴,再以红线从棺材上垂吊。 用罗盘校正方位,名为 分吉”。由长子进入墓穴,擦净棺木,棺上

46、放铭旌、墓砖,上写死者生卒年月日。棺材左侧,用一红布袋,内装五谷杂粮,放在食品罐上,称为粮仓”;右侧放一红木匣子,内装冥币,称为 钱库”,这叫 左仓右库”,意思是死者在阴间吃用有余。棺材上还要摆上烟袋、茶具、旁边摆放陪葬的泥人、金童玉女、竹弓羽箭,墓角点 长明灯”。在延长县,阴阳先生还要在棺材上放一块 五雷瓦”,瓦上画有五雷咒语,上写 纳士大吉”、入土为安”,意在镇风水、保吉祥。一切安排妥当,孝子要倒退着走出墓穴, 边走边用于草把墓中的脚印擦掉。填土时,如果死者是男,先由舅家填土三锹;死者是女,则由娘家先填土三锹,接着由孝子填土,然后再由乡邻填土。填累了,把锹放在地上,由别人接着再填,不能把工

47、具传给别人,也忌从别人手中接工具。在陕北的延川县,出殡时最忌途中下雨,而棺材入墓后下雨,则视为吉兆,俗云若要贫,雨 洒灵;若要富,雨洒墓”。因棺材的 材“宇与 财”谐音,雨淋在棺材上,认为把财冲走了;棺材入墓后下雨,则财”已深埋不露,后辈便可托死者的荫庇而发家致富。在关中西部的凤翔县,向墓中填土时,丧主家朝空中撒墓馍头”,填土者抢食,据说吃了墓馒头”,托死者的阴德,可以长命百岁。在陕北的富县和陕南的勉县、南郑县一带,则是由阴阳先生手端木升,内装五谷,一边由墓前向墓后撒,一边念道:一撒风调雨顺,二撒国泰民安。三撒子孙满堂,四撒合家平安。”孝子跪地,两手背后,牵起后衣角,接阴阳先生撒的五谷,名为

48、接五福”,迷信者认为接了五福,蒙死者的福荫,就会兴旺富裕。填高一米多,底部直径约两米左士时要鸣放鞭炮,孝子叩头烧纸,墓冢垒成圆锥形或椭圆形, 右。垒成后,插上哭丧棒、引魂幡、岁岁纸,然后焚烧花圈及各种纸扎。返回时,男孝子要向村邻叩头 谢纸”,女孝子进村后要七步一叩首哭回家去。回至家门口,门外点然柴草,人人须跨火堆进门,以祛除不祥。抬丧的 龙AA”,要放在外面日晒夜露几天才能拿回家去。葬后从坟地返回,以酒席招待亲友乡邻,名为 谢孝”或 谢客”。关中有 八碗一品”、或 十 三花碟子”席;陕北有 四碗”、五答“、八盘子”等讲究;陕南有 八盘八品”、或 十全花” 席等名称。在华县、千阳县和丹凤县一带,

49、于埋葬前举行祀土礼”,而在长武县一带,则在埋葬后的第二天举行。祀土礼”就是祭祀土神,意在祈求坟地的土神保护亡魂安宁。祀士官可请点主官兼任,亦可专设。事前先在墓地搭一便棚,祀士官端坐其中,仪式开始时,礼宾生高唱;去私服,着礼服,”祀士官将便服脱掉,换上官服。礼宾生再唱卸常冠升礼冠。”祀士官摘下便帽,戴上官帽。礼宾生接着唱:整须、拂尘、礼冠”,祀士官理顺胡须,押一押袍服,稳一稳官帽。礼宾生最后唱:祀士官就位,祀土神。”祀土官拈香、明烛、读 祀土神文”,行三跪七叩之礼,至此,祀土礼结束。死者葬后,孝子还要为亡魂举行很多活动。在关中各县及陕南的丹凤县等农村,老人葬后的当天晚上,男孝子要偕同主要亲戚,到

50、坟上去给死者打怕怕”,亦称 作伴伴”。方式是先焚化纸钱,然后从墓堆左绕三圈、右绕三圈,孝子口念:左三匝、右三匝、你娃给你打怕怕,是狼是虎不怕它。”意为给死者的亡魂壮胆。第二夜在半路举行,第三夜在村口举行。去时在路上遇见人不能答话,回来时女孝子在大门口接应,同哭到灵牌前。有些地方在打怕怕”时,还要给邻近的坟墓烧纸奠酒,意思是希望周围坟墓的亡魂团结起来,共同抵御游 魂野鬼的侵扰。在陕北的横山、甘泉县一带,死者葬后,孝子要连续三个晚上焚香烧纸、放火举哀,每次由近及远,第三夜要送到坟上,叫做送火”。在陕南的安康市和白河县,死者葬后,孝子要连续三个晚上到坟上去煨火。其方式是用稻草编成绳索,死者有多少岁数

51、,便在绳上挽多少结。草绳围墓一周,下面堆放锯末,用火引燃,名为 送怕火其用意与关中 的打怕怕”相同。这些习俗各地至今仍在沿用。在韩城市农村,死者葬后的次日天微明时,男女孝子要去坟地向死者祭奠告别,名为奠汤”。奠完汤回家休息片刻,再到墓地理罐”,罐内装米面等物,罐口用黄纸封严,再插一双筷子,埋于墓前,离开时将送葬拿的麻杆棍插在墓冢周围。在关中东部的潼关县,死者葬后三日,男女孝子和近亲中的晚辈,要到墓地去圆墓”,去时带上两头不回结的扁食 (饺子)若干个,给坟墓四周及附近墓冢各埋一个,再奠一点汤,剩下的要在坟前吃完,不得带回,然后将男女分成两路,绕墓左右各转三圈,叫做划院子”、划门窗、边转边说: 左

52、转三匝,右转三匝,这里住你一个新邻家,借米借面都给他,看好黄狗别咬他。”意为祷告死者同附近坟墓的亡魂搞好邻居关系,名为踩院”。陕北的延长县,死者葬后次日早饭后,孝男孝女和主要亲属要到坟上去为死者安供桌,其方法是先在坟前竖两块石板,然后再在上面横放一张石板,呈 门”字形。供桌下埋一个碗,再埋一双筷子,供桌上献供品,孝子跪在供桌前哭着焚香烧纸,并以酒浇奠,意思是帮助死者把阴间的日常生活安排好。在横山县和甘泉县一带,孝子于葬后第三日上午上坟哭祭,祭毕,脱掉身上的孝服,从坟头抛过,名为复三”。陕南的城固、柞水等县,死者葬后三天,孝子和死者的女婿、外甥等,携带工具到坟上添土,整修墓冢,并在新坟四周栽植松

53、柏,名为扶山”。从此除了 烧七“、百日”、和 周年”,治丧活动就算结束了。陕西境内还居住有不少回民,如西安的北广济街、麻家什字、大麦市街一带都是回民聚居区。陕南镇安县的陈家民族乡、 毛坪民族乡和宁陕县的江口民族乡以及汉中市回民巷等地也是回民聚居区。回民讲究厚养薄葬,葬礼既庄重又简朴。人死称无常”,死者亲属请专业报丧人沿街叫喊 某家的某人无常了 ”,这就是向亲友和村邻报丧。丧葬仪礼有洗尸、缠裹、行经匣”对抽底的棺站礼和殡埋等程序。回民有本民族的公用墓地,也有本民族殓尸的公用 材)。回族普遍采用土葬法,但人士时却要将棺材取出,严忌连同棺木埋葬和火化。病人处于弥留之际时,就要沐浴理发,死后不再剃头刮

54、须,但要将遗体内留存的污物粪便用人工擀出排净,然后再由年长者将尸体擦洗干净,叫做净身见真主”。死者不穿衣服,只用 8米自布缠裹全身,两头用白布带捆扎,外套过膝的钻洞护衣。如果死的是女者,还要做一顶帽子和一双手套。然后装进 经匣”,抬至清真寺大殿下行站礼,长子、长女手捧经盘,由阿匍念经,并带领众教友祈祷真主饶恕死者。停尸不能超过三天,要求早亡午葬,晚上亡,次晨葬。送葬时孝子引路,亲友邻居随后,墓坑讲究南北向,先挖一个 3米多长的直坑,再在坑壁西侧向同方向掏一偏穴以备停尸。下葬时将棺底抽开,移尸于墓穴,头朝北,脚朝南,面向西侧睡,表示向往麦加圣地。然后再由阿匍念经,封闭偏穴,将直坑填实,在地面上留一长形 墓志。殡葬过程中不动响器。丧主家不动烟火,不摆宴席,不扬幡鼓吹。这种葬礼既省钱省 事,又庄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