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45
阅读理解。

暖手铜炉

①屋里珍藏着一个暖手铜炉,那是清朝早年的一个老物件。小时候,一到冬天,通常用做饭烧过炉火后的木炭,一块块用铁筷子夹到暖手铜炉里,暖手铜炉立即热了起来。放在我们的脚边,或者桌子边上,暖暖手暖暖脚,倒是一种奢侈了。

②我们常常先把暖手铜炉送到奶奶的房间,奶奶象征性地烤一下手,说暖和了,让我们赶紧拿走,奶奶知道我们学习到很晚。我们兄弟几个写作业时,谁的手冷了,就过来暖一下手。暖手铜炉对我们来说有更大的用处。

③那时,冬天的每个夜晚,每当我们写完了作业,一家人围着暖手铜炉,父亲就给我们讲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或者武松打虎,或者老戏,或者他自己当兵或者当武警时经历的往事,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让我们也想象着世界的大,男子汉要走遍天下的雄心。暖手铜炉在家里每一个人的手上转一圈,传递着一份温暖,最后放在了八仙桌上。

④那样的童年时光,现在想来,愈显得弥足珍贵了。

⑤物质贫乏的年代,星光下月光下,我们会到家庙湾里的冰上滑冰。找来两块木板,用锯子锯成长方形状,再找来磨砂纸打磨木板的正反板面和边缘,最后用几根粗细不一的铁条固定,滑板也就做成了。没有冰刀,就在两根木棍上楔上钉子。蹲在滑板上,两手紧握着木棍,将木棍上的钉子插到冰里,向后一用力,滑板就带着人飞速地移动。如果滑板的底部打磨得不够平滑,就不能顺利前进,一遇到冰疙瘩,就在冰面上打滑;有时,铁条松开,我们就人板分离,一屁股坐到雪地上了。但,我们依然玩得尽兴极了。半夜回家时,手脚冻得麻木。这时候暖手铜炉派上了用场,我们争着抢着用手捂住它,好几双冻得通红的双手叠着捂在铜炉上方,手热了,再暖暖冻得红红的耳朵,那暖手铜炉简直就是童年的我们心里的神。

⑥后来离开了老家,到了东北,那些冰雪的日子,洗了衣服,拿到室外就冻成了冰片,但东北的房间里是暖和的。夜里醒来还是经常想起那个暖手铜炉,想起有暖手铜炉相伴的童年时光。那个带着亲情的暖手铜炉,不免有了一份牵挂、思念和忧伤。

⑦以后,每次探家,虽然家里都用上了暖气,但我还是取出暖手铜炉,给它照相,把玩它,欣赏它。

⑧暖手铜炉依然保持着黄铜的铮亮,提手被摸得亮亮的,底部已经被岁月磨得很薄了,一个边角还露出了磨损的小洞,网格状的铜炉盖的一个角也有了一点破损。

⑨它经历过多少个冬日,温暖过祖辈和一代代人的手。祖先的温暖似乎也保留在了这暖手铜炉里了。

⑩现在又是冬天,突然想到了童年时光里的暖手铜炉,那份亲情和温暖像暖流一样传来,让这个飘雪的冬夜不再寒冷。

——(《新民晚报》有删改)

【小题1】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是(       
A.暖手铜炉这个老物件很珍贵。B.有暖手铜炉的童年时光很短暂。
C.暖手铜炉虽普通,但用处很多。D.想起暖手铜炉,怀念童年的快乐和亲情的温暖。
【小题2】为表达中心意思,作者选取不同事例来写,请按顺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
①写作业时暖手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把玩欣赏铜炉
以上的事例,作者比较详细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小题3】联系上下文,第⑤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描写了我们回家后围着铜炉取暖的情景,说明了我们在家庙湾里的冰上玩得尽兴极了的原因,表现了作者儿时的快乐与自由。
B.这句话将暖手铜炉比作心里的神,表现了铜炉在我们家的地位至高无上,作用无比巨大,突出了作者对暖手铜炉的敬仰之情。
C.通过连续的动作描写,记叙了我们小时候围着铜炉取暖的情景,铜炉不仅带来身体的温暖,更为儿时的快乐生活添了温暖,表现了作者对暖手铜炉的喜爱之情。
D.通过回忆我们小时候围着铜炉取暖的情景,表现了记忆中的铜炉很温暖,如神一般的高大形象,让作者成年离家后仍然难以忘怀。
【小题4】阅读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就不同。请根据文章第五自然段的描写,
做一个“冰上滑板”的制作指南及玩法说明。
(1)制作步骤:(找木板)—(        )(        )(        )—(楔钉子)
(2)注意事项: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3)玩法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第3自然段回忆了“一家人围着暖手铜炉”的场面,请选择最打动你的词句作批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六年级上·浙江·期末
知识点:记叙文概括内容主旨文章内容概括/理解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短文。

灰椋鸟

①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②一天下午,我和同伴来到了林场。下了车,轻轻走进林内。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绒地毯,走在上面软绵绵的。我们选好观察位置,便在那儿等候灰椋鸟归来。

③周围静得出奇。路两边近百亩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④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会合。

⑤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地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盈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⑥在回来的路上,我想: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小题1】作者观看灰椋鸟的“点”是在(     
A.水杉树下B.刺槐林内
C.竹林里D.林场
【小题2】第④自然段,作者描写的景象是(     
A.群鸟离巢的情景B.群鸟归林的情景
C.群鸟起飞的情景D.群鸟喧闹的情景
【小题3】作者笔下的灰椋鸟有怎样的特点?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有灵性、很勤快、善歌舞B.外形美、飞得快、有灵性
C.有纪律、有灵性、很和谐D.飞得快、很勤劳、很和谐
【小题4】从全文来看,这篇文章写灰椋鸟主要采用的描写方法是(     
A.外形描写B.场面描写
C.点面结合D.心理描写
【小题5】第①段简要写了灰椋鸟的____________两方面,点明了它给作者的最初印象是______________
【小题6】作者写灰惊鸟以及树林的目的,是赞美                。请用“﹏﹏﹏”画出文中能强烈表达这种情感的句子。
【小题7】文中的“观察”和“观赏”这两个词都含有“看”的意思,它们能调换吗?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

父爱陷阱

那年,他随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陷阱。突如其来的一阵黑暗,使他无法适应。他拼命挣扎,拼命呼喊父亲,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他清楚,不久前,父亲出猎时,耳朵受了伤,一直没康复。他所有的呼喊,父亲可能真的听不到。

可是,他居然看见井口边,父亲正在伸头探望。他喜出望外,挥动双手,大声地喊着:“爹,我在这儿!爹,我在这儿!”父亲还是没听见。也许是陷阱内的光线太暗,父亲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他,就转身离开了。那一刻,他急得哭了。

他沿着井壁走了一周,没发现任何能攀缘的地方,要想离开陷阱,凭他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他绝望地坐在地上,等待救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期待着父亲能早点再找到这里,并能发现他。

井下昏暗潮湿,坐在井底,他感到了阵阵寒意。更糟糕的是,他感觉肚子前所未有地饥饿。父亲一时找不到他,可能回村里喊救兵了。他意识到,即使父亲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也需要两天的时间,那么,他能坚持两天吗?而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周边非常安静,他知道,夜幕开始降临了。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像是井边的草丛在响,可能是危险动物向井边靠近了。他无法想象,即使是一只常见的獾子,跟他同时窝在一个陷阱内,后果也难以接受。更何况在森林里,危险的动物不计其数。

他提起警觉,掏出那把猎刀,作好了随时跟动物拼命的准备。幸运的是那声音一会儿又消失了——动物可能转个方向离开了。他松了一口气,再次坐到地上。

没多久,困意向他袭来,他闭上了眼睛。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提高了警惕。他意识到,在井内比在任何地方都危险,他没有退路,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但是坚持不了多久,他又松懈了,只有听到井口的声音,他才又振作起来。

夜深了,他不再指望父亲能来救他。如果父亲真的不来,那么,他将永远被困在井内。对于他来说,等待或许才是最危险的。想到这里,他再次站起来,沿着井壁寻找出路。他发现,井壁其实都是些松软的泥土,他掏出猎刀,在井壁上挖出阶梯,挖一步,向上爬一步。他相信,只要他能坚持住,不久就可以爬出陷阱。

他终于成功了!当他爬到井口时,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明亮而美丽。他几乎耗尽了所有力气,一屁股坐在草地上。

突然,他一跃而起,好像踩上了毒蛇一般——他发现了父亲!父亲竟然就站在一棵大树后面,静静地看着他,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那一刻,他几乎气晕了——父亲竟然一直守在井口,任由他在井内痛苦地挣扎。他没想到父亲竟然如此冷漠绝情。

父亲满脸憔悴,看到他,显得非常兴奋,赶忙跑过来拥抱他。 他一把将父亲推开,气急败坏地说:“我没有你这个见死不救的父亲!”父亲说:“我知道你掉入陷阱,但是,我也知道,凭你的能力,能顺利爬出陷阱。因为井壁的土质很松软,只要有把猎刀就能顺利爬出来,而你身上就有一把猎刀。整个晚上,我守在井口,一步不敢离开,因为随时会有动物靠近陷阱。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草丛,制造声音,幸运的是,昨天晚上一直没有任何动物出现。我知道,你习惯了等待救助,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你等不到救援,你必须学会自救!这便是我挖这口陷阱的初衷。

他的双眼湿润了,他理解了父亲的苦心。他扑进父亲怀里,说:“爹,对不起!”父亲拥抱着他,开心地笑了。

【小题1】根据提示,梳理选文的故事情节。
掉入陷阱→____________________→明白苦心
【小题2】这陷阱是谁挖的?为什么要挖这样一口陷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选文多次运用伏笔的写法,请你找出其中一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文中说,第二天早晨父亲已是“满脸憔悴”,结合故事情节说说父亲“满脸憔悴”有哪些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文中父亲教育孩子采用的是怎样的方式?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种教育方式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