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印记:威海路的前生今世,百年之后话沧桑

威海路全长 1617 米,车行道宽 20 米,是青岛市著名的交通干道和商业街。威海路属原台东区,1994 年 4 月市区区划调整后,改属市北区。

威海路的形成很早,到清代末年,它已是一条 从东镇的杨家村通往四方、 沧口一带的乡间小道。 1897 年德国侵占青岛后, 以海泊河为界, 将“胶澳租借地”划为青岛区和李村区,时在河上建桥两座,名为海泊桥,并将东镇通往海泊 桥的这条威海路命名为“穆勒少校路”。

1903 年德国当局修建“台柳路”后, 这条威海路又成了 从台东镇到崂山柳树台这条公路的组成部分。

德占时期通往台东镇的大道今威海路

1914 年日本侵占青岛后,将这条路更名为“隆 运町”。 1922 年 12 月我国政府收回青岛后,威海路长仅 803 米,宽 15 米。据 1924 年统 计,这条路上共有居民 88 户、404 人。

1923 年,北洋政府正准备收回在英国统治下的威海 卫,所以就把这条交通要道定名为“威海路”。

鲁海先生曾经描述过威海路,青岛以纺织厂为多,纺织厂八成工人为女工,过去不收有孩子的女工,所以青岛人叫女工为“工厂大嫚”,日工作12小时,加上往返路程,十分劳累。所以家务事多由父母来做。“工厂大嫚”许多由威海路步行,冬季头掩长巾,手持饭盒,是威海路一道街景,三五成群,说说笑笑,亦是苦中之乐。

自长春路至海泊桥一段,威海路两侧集中了十几家木厂,由于是木厂,不但院墙是废旧木料,还堆放了栅栏,院子里、人行道上都有许多原木和木料。过去是人工解木,一上一下拉大锯,这活十分辛苦,都是男工的天下。

抗日战争后期,日伪军节节败退,山东广大地区成了抗日根据地或抗日游击区,战火燃至了青岛附近,青岛当局十分恐慌,从镇江路沿长春路到5号炮台建了一道防线,将大部分路口封锁,在威海路、长春路口设“卡子门”,有伪军站岗,怀疑有所谓的“嫌疑犯”便上前搜查,有的伪军借机敲诈勒索。晚上关闭卡子门,百姓们无法通行。

解放后,威海路的面貌日新月异,当时与华阳路并称为市区的两条南北通道。

1979 年将该路的台东一路至台东八路段拓宽, 由原来的 15 米展 宽为 30 米,路东侧的平房全部拆除,建成了十几座 6 层住宅楼。1984 年又将台东一路至 延安二路段由原来的 12 米拓宽到 30 米。1999 年 9 月在威海路东南端的马路西侧,辟建了 “当代广场”,成为市北区居民集会、休闲、娱乐的综合性活动场所。如今的威海路,沿街商 店林立,行人熙来攘往,车辆往来如梭,一派繁荣景象。

台东巡捕房

坐落在威海路西端的台东五路12号,始建于1909年,德国台东巡捕房旧址,主楼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属德国式公共建筑,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为青岛市警察局台东分局旧址。青岛解放后,该建筑成为青岛市公安局台东分局(1994年改称为市北分局)办公楼的一部分。

台东巡捕房旧照

殖民者在威海路、长春路口设“卡子门”,有鬼子站岗,看到所谓的“嫌疑犯”便上前搜查,逮捕。晚上则关闭卡子门,使百姓们无法通行。在日占时期,在威海路靠近台东五路,有日本宪兵队的审讯室,那里整天传出犯人的阵阵哀号,这里的人们去市场,总是绕着路,避免遭受不测之灾。

蒙养学堂

德占青岛之初,德国殖民者精力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随着殖民统治的深入,教育、文化的影响力突显,德国对华学校政策发生了变化.建立官办新式学堂,让中国的年轻一代学习德国的语言,熟悉和亲近德国的文化,获取更大的在华权力,成为德国殖民者的重要政策.

蒙养学堂校址在台东六路86号,是青岛市最早开办的一所中国小学。1905年2月定名为蒙养学堂。教学楼为一层建筑,建筑面积720平方米,呈“E”型。建筑立面三段式布局,中门居中,拱形正门由花岗岩砌筑,装饰山花并排着9个钢盔式浮雕图案。门两侧嵌有雕花钢制壁灯,建筑的两端山花突起,与中部呼应统一。楼内共有教室9间,办公室3间,“一”字长廊,并有木制栏板、柱子及飞檐, 留有中西合壁的折衷主义手法。

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将台东蒙养学堂更名为“公学堂”。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将台东镇公学堂正式定名为台东镇小学。青岛解放后,台东镇小学更名为台东六路小学,几经扩建和改造,原德国建筑已被新式教学楼取代。

新华里

原称“东亚里”,是日本侵占青岛时期,所建的一个平民大院,大院内原房屋建造得比较规则统一,每间房屋十多平方米,都是起脊式,背靠背一面门窗(俗称“道士帽房”),日本人把这个大院称作“东亚里”,位于威海路、洮南路、和兴路、长春路四条马路中间,呈块状聚落。

1951年,改名为新华里,1964年,首批居民房动迁改造,扩建成两栋六层高的楼房。又经1978年、 1980年、1990年3次大的棚户区改造,扩建成现在的居民楼院,原建筑已不复存在,人们习惯上仍称新华里。

大陆市场

原名大陆广场,位于台东八路、大名路、长春路、云门路间方之内。据史料记载,市场内除居住外,分布着许多行业的店铺,分门别类,相对集中。有饭店、杂货铺等,历史上的大陆市场曾非常繁荣。还有艺人演出山东琴书、茂腔。台湾歌星张帝自幼生活在青岛,在一首歌中唱道:“每天要去大陆市场。”

1987年始,大陆市场进行动迁改造,兴建成新的营口路市场,现已迅速发展成为繁荣的农贸市场中心。

东兴市场

位于大名路与台东八路交汇处,起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地居民开始以买卖废铜铁为生,逐渐发展到经营各种钢铁材料、五金工具、铁件加工等,由于业户多,品种全,成为当时东镇乃至全市较有名气的五金材料市场。1987年,东兴市场动迁改造,拆迁至长春路与大名路交汇处,仍沿用原东兴市场名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意见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