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经济 > 观点频道

重建规则的“鱼池”

发布时间: 2013年08月16日 07:1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人民日报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

  ●管制被扭曲、被异化,“明规则”层层失守,“潜规则”便大行其道,医院和药企由冤家变成亲家

  葛兰素史克商业贿赂案件未平息,近日法国赛诺菲公司又被披露利用“研究经费”,向79家医院、503名医生支付费用。内资药企在前段时间也被爆出行贿案件,福建漳州全市73家医院无一幸免。

  涉及药品的大面积违法违规行为,说明不是个别人的医德问题,正如专家所说,“如果一个鱼池里面几条鱼死了,是鱼的问题,如果鱼池里的鱼都死了,可能得重新建这个鱼池”。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会给“鱼池”设管制,我国也在积极推行,比如药品需获得批号、进入医保目录、有市场指导价、进入采购名单等。道道门槛与规则,怎么会拦不住违法犯罪?一个重要原因是,规则在执行中变异甚至相互冲突。特别是加价率管制、集中招标采购政策,把买卖双方——医院和药企的冤家关系变成亲家,种种灰色公关随之出现。

  从理论上讲,医院是买方,采购的药品是医院的成本,成本越少,医院的净收入才能越高。为此,医院应尽可能获取药品质量、价格的信息,然后和药企进行谈判,想方设法压低采购价,实现利润最大化。药企迫于压力,保证质量,降低药价,实现销售,获取利润。这是一个典型的市场博弈模型。但在现实中,理想模型被扭曲。

  药品加价率管制,即所谓的药品加成政策,设计的初衷是制止药企变相涨价行为,减轻百姓医药费用负担。但在政府给公立医院补贴不多、“结余留用”的收支政策下,该政策等于给公立医院开了一个创收的口子。加价率管制摇身一变,成为医院的“救命稻草”。价格越高的药品,加成的收入就越高,医院再也没有动力博弈药价,形成并强化了以药养医的机制。

  按照市场规律,药价会在竞争中走低,赢得市场。医院的畸形偏好却使价低的药品被淘汰。为求生存,药企采取变相涨价的办法,如把出厂价定高点,在集中采购中围标、串标,以提高中标价等等。这些价格水分本可以在专业的集中采购中被挤出,但现行的省级集中采购在执行中被异化成“二次限价”,没有真正按照世卫组织提倡的等质同效分组办法采购。扭曲管制助推了高药价和回扣现象。医院采购价格普遍达到出厂价的10倍以上,比如央视曝光的2ml:0.3g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出厂价6毛钱,零售价达到12.65元,价差达20倍。药厂同质化恶性竞争加剧了灰色公关怪象。

  管制被扭曲、被异化,“明规则”层层失守,“潜规则”便大行其道。药品灰色公关,推高了药价,看病花费居高不下,腐蚀了医务人员队伍,弱化了公立医院公益性,固化了以药养医机制。重建规则的“鱼池”,把扭曲的管制变成专业的社会性规制,必须按照经济规律进行药品管理,从而改变“以药养医”,使医、药行业按自身规律良性运行。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创新方式,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是惠及人民群众、深化社会领域改革的重大措施,又是加快服务业发展、扩大服务业开放、引导有效需求的关键之举,也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创新医药管理方式,将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医和药的公共服务需求,释放改革红利,使群众得到更多便利和实惠。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