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的区划调整,贵州省的第二大城市,为何有14个区县?

遵义市的区划调整,贵州省的第二大城市,为何有14个区县?
2023年12月06日 17:02 繁华万里775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贵州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贵州省的贵阳市、毕节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贵州省的遵义市。遵义市是贵州省下辖的地级市,也是第二大城市和重要区域城市,遵义市常住人口600多万人,合计下辖了14个区县。那么,遵义市的14个区县,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遵义市是贵州省的第二大城市,也是贵州省的重要区域性城市和黔北粮仓。2022年,遵义市粮食产量235.9万吨,油料产量23.46万吨,烤烟产量5.57万吨,蔬菜产量580.6万吨,辣椒产量144.7万吨。中药产量16.37万吨,茶叶产量9.01万吨,水果产量79.45万吨。

肉类产量50.59万吨,禽蛋产量2.62万吨。2022年,遵义市常住人口660万左右,户籍人口820多万人。2022年,遵义市GDP总量达到了4400多亿,属于非常不错的水平。

目前,遵义市下辖了3个区、2个县级市、9个县,合计14个区县。分别是;红花岗区、播州区、汇川区、桐梓县、绥阳县、正安县、道真县、务川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习水县、赤水县级市、仁怀县级市。那么,遵义市14个区县的区划框架,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国行省制度出现于元朝,历经元明清三朝几百年时间的调整和细化以后,逐步形成了内陆各省的区划。在元朝统治时期,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例如辽阳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浙行省。其中,贵州各地基本上隶属于湖广行省管理。1368年,明朝建立以后,进一步完善和调整了各省的区划。

鉴于西南地区的实际需要,明朝组建了贵州省。在明朝统治时期,贵州省的区划格局,比当代的贵州省明显小了一大圈。我国很多省份的基本区划框架,都是在明朝统治时期形成的,例如河南省、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等等。17世纪中期,清朝逐步消灭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和南明势力,基本上确立了对全国各地的统治。

在全国各地,形成了内陆18个省的区划格局。清朝统治前期,贵州省的区划框架,基本上沿用了明朝时期的区划格局。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时期,出于改土归流的实际需要。把四川、广西、湖南、云南等周边省份的部分州府,陆续划入了贵州省管理,基本上形成了贵州省的基本框架格局。其中,1727年,四川省的遵义府,划入了贵州省管理,并且成为黔北粮仓。

《按照世宗实录》中记载:“雍正五年,该四川遵义、桐梓、绥阳、仁怀四县,正安一州及遵义协官兵,俱隶贵州管辖,从云贵总督鄂尔泰请也。”遵义府划入贵州以后,地位非常重要。按照《遵义府志》中记载:“我朝雍正五年,割入黔疆北藩,始壮幅员,广袤二千里,田赋关税半全黔。”按照《贵州通志》记载:“今者割入黔疆,而北藩之形勢始壯,其封域南临贵阳,东接思南,西连大定,北至重庆。”

清朝嘉庆皇帝在位时期,贵州省形成了8个府和4个军民府的区划格局。分别是:贵阳府、都匀府、黎平府、思南府、思州府、镇远府、铜仁府、石阡府、安顺军民府、普定军民府、普安军民府、平越军民府。由于贵州省地形结构复杂,再加上部分地区的土司问题,贵州省的区划也比较复杂。

清朝统治时期,遵义府下辖了1个散州、4个县,分别是:正安州、遵义县、桐梓县、绥阳县、仁怀县。1912年,统治了200多年的清朝灭亡,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复杂时期。各地军阀相互进攻,对贵州各地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部分地区土匪猖獗,对群众进行残酷压榨,百姓们的日子很苦。

当时,贵州各地急需进入休养生息。一转眼进入了40年代末期,大规模战争的基本结束,我国进入了战后重建、发展建设、恢复休养的阶段。遵义专区组建以后,总计下辖了1个县级市、11个县,分别是:遵义县级市、遵义县、绥阳县、正安县、道真县、婺川县、凤冈县、湄潭县、仁怀县、赤水县、鳛水县、桐梓县。1955年,鉴于遵义市的重要性,贵州省组建了遵义地级市。

随后,出现了遵义市与遵义专区并立的格局。在五六十年代,地级市与专区并立的格局,比比皆是。例如江苏省苏州市与苏州专区、辽宁省的沈阳市与沈阳专区等等,都是类似的情况。1956年,镇远专区的余庆县,划入了遵义专区管理,遵义专区的区划框架,调整为12个县。

1958年,在贵州省的区划变迁中,遵义地级市被降级为县级市,重新划入遵义专区管理。同一年,安顺专区的息烽县,划入了遵义专区管理。截至60年代初期,遵义专区的区划框架,调整为1个县级市、13个县。遵义市下辖的部分县,存在生僻字的问题,为了解决生僻字的问题。60年代初期,遵义专区下辖的婺川县改名为务川县,鳛水县改名为习水县。

1963年,贵阳市下辖的开阳县,划入了遵义专区管理。截至60年代中期,遵义专区的区划框架,调整为1个县级市、14个县。在五六十年代,我国的交通、通讯水平有限,管理的范围太大,并不利于建设和经济发展。遵义专区的管理范围太大,再加上地形复杂,确实存在很大的管理难度。

1965年,遵义专区的息烽县、开阳县,划入了安顺专区管理。遵义专区的区划框架,调整为1个县级市、12个县。60年代末期,全国所有的专区更名为地区,遵义专区更名为遵义地区。70年代末期,我国经济进入了持续高速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贵州省下辖的地区,开始进行各方面的区划调整。

随着遵义地区的持续发展,遵义地区的赤水县、仁怀县被陆续撤销,组建了县级市,仍然隶属于遵义地区管理。1997年,遵义地区被撤销,组建了遵义地级市。遵义县级市被撤销,组建了红花岗区。进入21世纪以后,遵义市的发展非常快,城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城市人口进一步增加。

2003年,遵义市在部分乡镇和城区的基础上,组建了汇川区。2016年,遵义市下辖的遵义县被撤销,组建了播州区。截至2016年,遵义市3个区、2个县级市、9个县的区划框架,彻底形成。

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全盘考虑,进入21世纪以后,遵义市陆续建设了高新区、经开区、新蒲新区等几个新区。这几个新区属于功能型区划,一般不会计算在内。很多城市都会组建经开区、高新区、示范区,这些新区都属于功能型区划。

关于我国各地区划调整的一系列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