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的历史

通州的历史篇一:北京通州地名由来

住在通州知道通州--通州地名的来历

jlart 发表于 焦点房产网 北京业主论坛 阿尔法社区论坛 2007-06-09 22:59:49

【顶楼】

1、果园

清代的时候,这个地方有个果园,这个园子归一位姓王的果木庄头所有,果园里除了看园 子的没有人住,依照主人的姓氏,这个地方就叫王果园,后来,果园没了,搬来好多人住,到清光绪初年,就简称为果园了。

2、次渠

金口新河自董村下游段有个东石村,是座古老的大村,最早叫东市,元代的时候金口新河从村中流过,这个村子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在水陆并行入京线路的居中地位,来来往往的商人旅客们都在这里住店购物歇息,也相当于是现在的商业区,,逐渐变成了集市。

接着便是次渠村,也是个颇具规模的大村子,有3000多口人,在村子北面曾经有一片广袤的湖泊,湖中生长许多鞭蕖,也就是荷花,茂盛非凡,也算是当年京城东南部一个很错的旅游风景区,加上村里还建有宝光禅寺,寺里有锭光佛舍利砖塔,见光优美,是古代游览好去处。由于水陆运输双经此村,经济发展,来此定居者多,所以形成较大居民聚落。因村北金口新河所经过的湖中盛长莲花,村名古称茨蕖。“茨”有覆盖之义,《新唐书·高丽传》载:“居依山谷,以草茨屋”。“茨蕖”是指茂密的荷花覆盖着湖面。由于多次的洪水带来泥沙淤塞了金口新河,因此茨蕖村北面的湖泊逐渐淤浅变小,莲花消亡。民国二年(1913年),改茨蕖为次渠。

3、小圣庙

从东关大桥一直向南都是当年卸粮食和货物的码头而装卸人的客船码头,则在货船码头之南,永顺镇的小圣庙转村及大棚村一带。小圣庙又称小神庙,位置在的运河西岸(老运河道),也就是现在的滨河路一代,庙里供奉着掌管着水的老龙王,来往旅客多在此上香,有的为一路平安而上岸祭拜,再上船南下。香火十分旺盛,表明在这里上、下船的人很多,来往的人多了,自然相应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也就得跟上了,于是形成不小的市场,渐成一个较大的村庄,以庙而名。

旁边的大棚村是由关帝庙前的大茶棚而名,来往商旅于此上香饮茶,再登船或者上京。

4、梨园

这个地方历史就早了去了,相传唐朝的时候,这儿就有一个大园子,为姓李的所有,园子里种着果木、花草,有看园子的人住。这个地方还有过出土,1975年8月发现金代石椁墓两座,有陶器、瓷器等60多件,还有唐、宋铜钱多枚,墓主人叫石宗壁,墓志上写着葬于通州潞县台头村之新茔,说明金代的时候,这个地方可能叫“台头村”。到了明代,迁徙民至此,一看因见园中有梨树,就称为梨园了。

5、九棵树

这个地方清代已经成为村落了,主要是赵、张、金、苗四大姓,这个村落位于进出通州城大路旁,从该地到旧通州城南门共植有99棵树,所以就叫做九十九棵树村,1936年前后,简称九棵树。

6、古城

这个地方原来归胡各庄乡,原来离通县县城十里地,现在近多了。

这里原来是通县的首都。西汉初年(前206年)置路县在此,东汉改为潞县(因为有潞水的原因),潞县的上级渔阳郡的政府机关也在这儿,建有土城。东汉建武中(公元40年前后),因为闹了兵变,城毁了,政府搬家了,一点点的,成了普通的村落。

因为这曾是潞县故城,所以就有了现在的名字。

7、离新华联近的村子 李老公庄

这个地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那时候,宫里有个姓李的太监(俗你老公),侍候领导侍候得舒服了,就给了他一块封地,这个地方人越来越多,形成村子后曾称为李公庄,清末,改成了李老公庄。

8、离新华联近的村子 半壁店

这个地方明代已经成为村落了。那时候,这儿有座古庙,村民们都在古庙的西侧沿路定居,因为地处在交通线上,所建的房子有一半开店铺买卖,所以被人们称为半壁店(一半儿是店铺)。

9、中山大街

先说这条街,是因为它在通州曾最显赫,地位象今天的新华大街一样,它东起车站路,西到通惠南路(西门),全长1540米,宽6-10米,现在看来不起眼了,但它在明代就已成街了。雍正七年(1792年)建设通州到朝阳门的石道就经过这儿,1937年到1940年铺了混凝土路面,成了京津公路的一段。这条街因为位于新城内,曾称西门大街,光绪年间改为新城大街,1913年前后因其位于新城内西仓以北,更名为新城北街,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纪念他,把通州这条主街更名为中山大街。

10、新华大街

中山街可能很多新来通州的朋友不太知道,但新华大街没人不知道。比起中山街六七百年的历史,新华大街可是小弟弟,它才五十多年。

原来,通州城内,城中心位置,有一条东西的通惠河支流,叫做万寿宫的臭沟,1952年6月,政府动员社会力量,将臭沟清淤,再把城墙砖拆下来,砌成直径1.5米的砖拱下水道,最后再用城墙土填平,筑起水泥路面,然后是沿新城北城墙向西伸展,1955年全线通车。总长3700米。

这条街,1966年曾改称为反修路,不久又恢复原名。

后来,又修了几次,扩展了几次,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11、八里桥

这个地名来历倒不复杂,它位于离通州城西八里的通惠河上,故名。

八里桥原是通州到北京的必经之路,当时是从现在的中山街出西门(这个西门在现在的西门以前),出城之后走上一段向北拐,过八里桥,去北京。

现在说说通州城的格局,通州最早是一座方城,南到玉带路,北到通惠河,西是商业街、车站路一线,东到东关大街。后来发展了,又在旧城西南,扩出一片新城来,这就是为什么有新城南关、新城东里等地名,新城南城墙与旧城基本平齐,北边只到现在的新华大街,西边到现在的西门一线。新城乾隆年间就有了,什么时候扩出来的?没查到,。

现在的问题是八里桥的八里是到旧城还是新城??也想请教一下方家,有朋友说,量一量不就知道了?我想没那么简单,因为年代久了,很多路由也就变化了。而且咱们的先人爱说个

大概的数儿。

12、南大街

这是旧时通州的又一条主要街道,南起现在的玉带河大街,北到现在的新华大街。这南大街的南头儿,就是通州老城的南门,因为它在南门以内,故名。明洪武元年修了通州旧城后,就有了这条南大街。这条街上胡同遍布,最著名的就是十八个半截儿(指的是十八条胡同,从南大街分出来,鱼刺状分布左右),这一带,是回民兄弟的聚居区,南大街北头,是著名的小楼饭店。

13、北大街

北大街和南大街相对,位于旧城北门里,故名,也是一条主要街道,它南起新华大街,北到里河沿,也曾叫北门外大街,这条街的南头儿,是通州的鼓楼,所以1913年后,又称为鼓楼大街。

这条街上,有个北京花丝镶嵌厂,三十年以前,可是个了不起的单位,主要产品是金、银首饰、摆件及民族金属制品等,职工1000多人,现在厂址上顺北大街建起一些二层楼,说是要建什么步行街,停了几年了。

14、东大街

新来通州的朋友很少有知道东大街在哪儿的,难怪,这条曾繁华多时的街道,如今隐藏了身形,它就是物美、国美电器后面的那条街道,东起北小门,西到北大街。

明洪武初年,建了通州旧城后,这里是连接西、北、南三门的主要街道,为明、清两代万国朝宗、四方贡赋、商贾行人和通粮转运的必经之路,因位于旧城东门之内,曾名东门大街,清乾隆年间改为今名,是雍正七年建设通州到朝阳门的石道的起始段落。当时曾为商业繁华之地,现在仔细看看,还有些许遗迹。

15、东总屯和西总屯

这两个村的地方原是清朝某位直隶总督大人的封地,总督大人的官大了去了,总管一省或几省军民,而这位总督又兼着布政使(管理一省财政经济),所以这两个地方就叫总布屯(总督和布政使的意思),后来因为这两个村子各分东西,就简称东总屯和西总屯了。

16、三间房、北三间房和小三间房

叫三间房的地方,我知道四个,三个在通州。

三间房,原来属于牛堡屯镇,现在划归张家湾了,在三间房飞机场附近。明朝的时候,潘、蔡、林三家到此,以合开豆腐坊为业,所以叫做三家坊(三家合开的作坊),清代改为三间房。

北三间房的村子已经没了,现址是柳岸芳园等小区,这个地方金代开始就有了村子,但后来不知所终,后来的村子是清代末年建的,原来在这里地势较高的地方,住有三户人家,职业分别是看坟的、做鸡毛掸子和缝鞋的,始称三家坊,后来改叫三间房。

小三间房,这小三间房原来是和北三间房是一个村子,1973年重新划分乡镇边界时,把北三间房北边的几户划给城关,就把这几户形成的村子命名为小三间房。

17、北杨洼

现在也改造了,就在环保局北面,现在梨园小镇那个小区的地位置。这个地方是在明代,姓杨的迁到这儿定居建了村,因地处元代通惠河故道所经之地,地势较低,就称为杨家洼了,

后来因为重名,就改叫北杨洼了。

这个地名在西集镇的最南部,紧靠北运河,这个村子的历史要追到元代,那时,运河的漕运兴盛,杨姓首先到运河北定居,就叫杨家庄,后来明代修了运河堤,这个村子在大河堤之外,地势低洼,就叫杨家洼了。

18、杨庄与杨坨

这两个村子都带着杨字,在通州城的一东一西。

这个村子在西,来历比较简单,明代有姓杨的搬到这儿,依着姓氏就称了杨家庄,后来简称杨庄。除了杨庄小村名之外,名字叫杨庄的大队还辖有西果园、杨富店、复兴庄、黄瓜园四个小村子,所以到杨庄要弄清楚是哪个小地名。

在的六环路边是,运河东岸。这个地方也是明朝就有了村子,但先来的可不是姓杨的,而是姓周的,他们建村于土坨之上,故各周家坨,后来清初姓杨的才来,也在附近高坨上定居,叫杨家坨,后来杨家坨发展得快一些,规模超过了周家坨,索性把周家坨并过来,统称杨家坨,后来简称杨坨 。

19、张家湾

张家湾是千年古镇了,因为它位于四条河流(白河、凉水河、萧太后河、通惠河)的汇流处,河河道弯曲,元代有个万户叫张宣的督海运到此,故名张家湾。这个地方早在唐朝太和年间(827-835)建有林皋寺,宋天圣八年(1030)建有海藏寺,辽天庆十年(1120)建有古城寺。因为守着运河,这里曾是非常繁华的地方,从南运来的粮食货物,都先到这儿,然后从这儿直抵大都。牛堡屯的历史也很长。这个地方地处古延芳淀西南3公里,柳林南3公里,元十八年,元世祖曾到柳林,建有行宫,因为这儿水草丰美,就做为放牧之地,筑有土围,晚间将牛圈进去,所以就叫牛堡。明代山西迁徙民到此屯田,又给加了一个屯字。清初邢姓大户到村北落户,形成街巷,称为邢街,成为牛堡屯的一部分。

20、帅府街

在通惠南路与中山大街交会处的东南侧。名字的来历有两个说法:

其一:当时隋朝北平王罗艺屯兵20万,镇守北方时,在这儿建有帅府而且居住过。现在的官园小学和其北侧就是当年的帅府花园,帅府门前曾有红松一棵,大铁环一个。秦琼秦二哥也在这儿住过脚。

朝大将有个叫马玉昆的曾驻扎在此,他曾率兵抵抗过沙俄侵略,还曾带兵入朝鲜,力抗日军,也曾跟八国联军打过仗,他死后,被军民尊称为帅,这个地方就得了名。

以上两个,第二个倒更可信一些。

21、台湖

台湖是个好地方,原来有水田,有大米饭吃,别的地方羡慕,现在的经济发展也够猛的。 辽代成了村。因位于萧太后河南,地势低洼,有一个湖泊,这个湖叫台湖,湖边的村也就叫台湖了。

多次到这儿,而且就住这儿,辽统和十年(992年),将台湖更名为望幸里,设役使在这儿,就是当时的皇家招待所吧,所以台户,1913年又改回了原名,还叫台湖。现在台湖这个地方变来变去的,主要是和张家湾,几度分分合合,61年基本上独立出来了,1983年又设了台湖乡,后来把次渠乡又并了进来,成了现在的台湖镇。

22、牛堡屯

牛堡屯的历史也很长。这个地方地处古延芳淀西南3公里,柳林南3公里,元十八年,元世祖曾到柳林,建有行宫,因为这儿水草丰美,就做为放牧之地,筑有土围,晚间将牛圈进去,所以就叫牛堡。明代山西迁徙民到此屯田,又给加了一个屯字。清初邢姓大户到村北落户,形成街巷,称为邢街,成为牛堡屯的一部分。

通州的历史篇二:南通历史

江海文化

一、概况

南通位于江海交汇处,正当长江入海口,是由长江北岸的古沙嘴不断发育、合并若干沙洲而成,属长江下游冲积平原。6000年前,长江水从上游夹带大量泥沙不断沉积在江口,南通由此成陆,并逐渐自西向东、向南延伸扩展,海安最早,如皋渐次。南通市区和附近地带古称胡逗洲,唐代是一块东西约40公里、南北约17.5公里的岛屿,与海安、如皋等地夹江相望,后不断淤涨、并接、连成一片。

全境地域轮廓东西向长于南北向,三面环水,一面靠陆,似不规则的菱形状。地势低平,地表起伏甚微,高程一般在2.0~6.5米,自西北向东南略倾斜,按其地理位置、成陆先后、地貌显示及成因可分为狼山残丘区、海安里下河低洼泻湖沉积平原区、北岸古沙嘴区、南部平原和洲地、三余海积平原区、沿海新垦区等。平原辽阔,水网密布是其显著特征。 南通主要有四大土类,分别为潮土、盐土、水稻土和棕色石灰土。潮土占耕地总面积的86.86%,分布于江北岸古沙嘴延伸的古沙洲平原上,成土年龄远的均有5000年,近的只有一二百年。盐土占总耕地面积的3.71%,主要分布在海安、如东、通州、海门、启东等县(市)堤岸内侧的带状区域,盐土土体及浅层地下水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盐分,影响作物正常生长。长期以来,经引淡淋盐,改造土壤,含盐量自东向西逐渐降低。水稻土占总耕地面积的9.43%,主要分布在里下河洼地古泻湖相沉积平原区和中部古河汊水网平原区。棕色石灰土则分布在市区南郊五山地带。

公元937年,南唐代吴,立静海都镇制置院。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后周引兵取南唐长江以北地,五年(958),升静海都镇为静海军,属扬州,旋改通州,析其地为静海、海门二县,州治在静海。同年,后周静海制置巡检副使王德麟在通州筑城"立四门,周六里七十步,六年甃以陶甓,以北门地僻多盗,立壮健营镇之。"这是南通正式建城的开始。北宋时,狼山已渐与陆地相连,今南通的大部分土地均已成陆。当时通州属淮南东路。天圣年间,一度因避讳而改称崇州。宋徽宗政和年间,"知州郭凝塞北门,改壮健营为玄武庙"。政和七年,通州一度升为静海郡。

南宋末,通州一度治于金元之手,特别是第二次蒙古人入城,屠杀酷烈。元初仍设通州,改属扬州路,至元年间(1264-1295年)升为路,不久又改为州。

明代通州属扬州府,万历二十六年((转载于:wwW.zHaoQt.NEt 蒲 公 英 文 摘:通州的历史)1598年)知州王之城以军山、剑山之石,代砖筑新城,南以望江楼为门,北连旧城,使成唇齿之势,新旧两城似葫芦,故又有葫芦城之称。新城在清康熙以后,年久失修,逐渐荒废,但新城之外护城河犹存其形。 清初称通州,是隶属于府的散州,地位略高于县,属扬州府,有下辖县,雍正三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为别于直隶顺天府的通州,故称南通州,属江苏布政使司,下辖如皋、泰兴二县。乾隆三十三年(1768)设海门厅直隶厅,直隶厅与直隶州地位相同,属江宁布政使司(江苏省)管辖,1912年,通州改县,为与河北的通县相区别,改名南通县。 今天的南通市行政区划图是新中国成立后重新划分的,与古代和民国时期的大不相同。二、成陆

五、六千年前,南通除如皋、海安西北部外,大部地区还是茫茫海域。从汉代以后到公元11世纪,南通地区形成过程中,先后有扶海洲、胡逗洲、东布洲等沙洲与大陆连接,18~

20世纪初,又有一批沙洲连上了大陆。四次大规模的沙洲并接,南通境域基本形成。

①汉代,在今如东一带有一块叫扶海洲的沙洲,晋朝南北朝时沙洲与扬州东部沙咀的并接是南通成陆史中的第一次沙洲连陆大并接。这次大并接使扬泰砂咀(旧称蓼角嘴),向东延伸了50多公里,可达今如东县长沙以东。当年这里是海陵县(今泰州市)东境。

② 晋朝~南北朝时期——今 南通市区一带涨成沙洲——壶豆州(壶豆州)胡逗洲的东边还有南布洲、长沙、东社洲等沙洲。胡逗洲先后与这些沙洲并接,不断扩大自己的范围。公元10世纪初,胡逗洲与其西北边的如皋大陆并连,这是南通成陆史中沙洲连陆的第二次大并接,长江北岸延伸到今余西一带。10世纪中期,后周在这里设立通州(府)领静海、海门县(并非现海门的前身,而是现通州区的中东部地区及启东市和海门市的北部地区)。

③11世纪中期,东布洲的连陆是南通成陆史上的第三次沙洲大并接。唐初到五代,长江口有东沙、西沙、东洲、布洲等沙洲,西沙又称顾俊沙。东洲与布洲是五代初长江口的两个较大的沙洲。东洲和布洲并接后称东布洲,东布洲与顾俊沙及一些小沙洲合称海门岛,通州属地。东布洲与大陆连接后,长江北岸砂咀扩展到现在的启东市的东部一带,古称宋蓼角嘴,现在南通市的东部范围大体形成。

④元末到清初,明代以前通州的范围约在今南通市市区及通州、海门、启东三市一带。明代通州东部江岸发生大规模坍塌,海门县受到海潮冲蚀,渐渐坍没,被迫四次迁移县治,清康熙十一年(1672),海门县境留吕四一角外,其余坍入江中。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从通州余西到余东(今吕四、东灶)一线以南的长江中,一个个沙洲纷纷出水,至18世纪中期建立在新涨沙洲上建军海门直隶厅,此后,海门厅及其以东、以南的沙洲,逐步与通州大陆连接,(民国海门县形成)这是南通成陆史上的第四次大并接。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南通的境域形成。

三、行政建制变更

南通在历史上有好多名称,如静海都镇、静海军、通州、通川、崇州、崇川……每个名称都有由来,反映了南通建置的变化和城市的发展。

随着南通古代渔、盐业的发展,农业的振兴,南通的古代经济逐步繁荣,居民聚落随之出现,南通历史上的县级城市也逐步建立。唐代以前南通地区以县为最高地方行政单位,五代以后曾设有路、州、直隶厅、军、监、县几种地方行政单位。如静海军、通州路、利丰监等。军,是一种带有军事性质的行政设置,体现了当年南通一带的军事地位。监,是生产性的行政设置,南通的"监"主要管理盐业生产。

东晋安帝统治时期,南通范围内曾有宁海、临江、蒲涛、如皋等县,后又增设海安县,到周、隋时期这些县多被撤并。

唐代,胡逗洲得到开发。僖宗乾符二年(875),南通已有狼山镇遏使的职位。后来,五代吴国曾设丰乐镇、大安镇、崇明镇及狼山镇。五代时期胡逗州已与大陆涨连,其东方还有东洲、布洲、顾俊沙等较大的沙洲,吴国和南唐时统治这一带的是姚姓家族。姚氏的几个掌权者,姚制官称东洲镇遏使、其子姚廷珪官称东洲静海军使,廷珪之侄姚彦洪有静海都镇遏使及静海制置使的头衔,还有官称东洲静海都镇遏使的姚存。这一带有了"静海"的地名,曾称静海都镇。姚彦洪建筑城池官廨,号称"静海都镇",统辖狼山、丰乐、大安、崇明四个大镇。五代时直接统治静海与东洲一带的是姚氏家族。

后周显德三年(956),周军压境,姚氏政权控制东洲、静海约半个世纪的局面结束。显德五年(958)初,周军攻克淮河以南的地方,后周在这里设立静海军,不久升静海军为通州,并设静海、海门两县归通州管辖,州治驻静海。海门县,县治设于东洲镇。通州的名称从此用了近千年。通州,按其位置来看,由海路北上可达齐燕辽东,南下可抵闽越,沿江南

可至三吴,西可到楚蜀。四方通达,因以为名。

通州宋代属淮南东路,宋乾兴元年(1022)年幼的皇帝登位,不能料理朝政,由刘太后执掌国家大权,刘太后之父名叫刘通,太后用皇帝名义下令全国,凡地名有"通"的,应改名避讳,第二年,即天圣元年(1023)通州改称崇州,又称崇川。明道二年(1033),刘太后死去,刘家失去权势,皇帝又下令停止避讳,通州仍用原名。政和七年(1101)通州一度升为静海郡。通州另有别称,名叫通川,现在可见到通州最早的地方志志名便是《通川志》。通州建州时有静海、海门两个下属县,静海县(今崇川区一带)为通州的州治所在地。

元朝初至元十五~二十年(1278~1283),元军占领通州,升为路,称通州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又恢复为州,属扬州路管辖。明洪武二年(1369),废去静海县,通州除管辖海门县外还管理原静海县的辖地。崇明县曾短时间归属通州,后又划属苏州。

明清时的"州"有散州与直隶州之分。明代和清初的通州为散州,亦称属州,是府的下属单位,其地位略高于县,属扬州府,有下辖县。明初,静海县废,此后,通州只管辖海门一个县。元未至清初,海门县境内土地时坍时涨,县治先后迁至礼安乡(今万年与海洪交界处)、通州的余中场、金沙场等地。清康熙十一年(1672),境内土地坍至吕四、余东、四甲一线,留吕四一角外,其余坍入江中,居户锐减,便废海门县为海门乡并入通州,称通州府海门乡,后改为静海乡,乡治设在徐涧(今通州市兴仁镇),仍属通州。此后通州无属县,清雍正二年(1724)通州升为直隶州,直隶州直属布政使司(省),与府平级,为此把泰州的两个属县如皋、泰兴划属通州管辖,这种隶属关系一直维持到清统治结束。通州直隶州,清雍正三年(1734)属江苏布政使司,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属江宁布政使司。18世纪初,长江主泓南移,海门旧地复涨,人口剧增,1768(乾隆三十三年),通州东部、南部海域里的沙滩涨起,便设海门厅直隶厅(范围在今四甲、余东、吕四以南到今海门市东南部一带),设治于茅家镇(今海门镇),直隶厅与直隶州地位相同,属江宁布政使司(江苏省)管辖,为今海门市的前身。

1912年辛亥革命,民国政府废州、厅改设县,河北原也有通州,改称通县,为避免地名重复,江苏的通州改为南通县,与原直隶州辖县(如皋县、泰兴县)之间不再有领属关系。海门厅则改称海门县,民国初设“南通县公署”。1914~1927年,南通、如皋、靖江、泰兴等县为苏常道辖,海门、崇明(原海门厅东部南部逐渐成陆就是今天的启东,当时和崇明划在一起)等县归沪海道辖。1927年后,江苏省设一个特别市和六十个县,南通县与海门等其他县都是平级,没有隶属关系。1928年,从崇明县划出设启东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月,据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布的《各省行政督察专员专行条例》及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的《剿匪区内各省行政督察专员组织条例》,江苏全省划为13个行政督察区,每区设置行政督察专员1人,兼领区内首县县长。1934年设立南通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辖南通、崇明、启东、海门、如皋、靖江六县。1947年第四行政督察区改辖南通县、靖江县、如皋县、海门县、启东县 。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建立苏中根据地,今南通范围内曾为苏中四行政区辖地,民主政府建立县级政权。1941年初,设立如西县,1943年在海泰地区设紫石县。抗战胜利后,南通范围内曾为苏皖第九行政区及一行政区的一部分。1945年,改如西为如皋县,改如皋为如东县。1948年改紫石县为海安县。这些县都属于民国江苏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没有隶属关系。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3月在南通县北兴桥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解放战争期间,设通东、通海、通西、通如行署,在如东掘港建立苏中第四行政区专员公署,曾改建苏皖(华中)一、九行政区。

1949年2月2日,南通县全县解放,南通县设市,驻南通城(原清朝时期的通州直隶州州治所在地,民国时期南通县城所在地),实行南通市、县分治,城区、郊区和港闸区划归南通市,市区面积120.65平方公里,人口21.41万。2月5日,南通市人民政府成立。南通县的县治另设在金沙镇。南通市初为专区辖市,1950年5月改为苏北行署直辖市。1953

年1月改为江苏省人民政府直辖市。南通市周边的海安县、如东县、如皋县、南通县、海门县、启东县至1950年1月俱属南通专员公署管辖。1983年3月,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江苏省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南通周边海安等六县划归南通市领导,至此南通市管辖六县二区的格局形成。市区由城郊分设的二区体制,调整为城乡一体的二区体制并适当扩大范围,另设富民港办事处,城区将唐闸、天生港两镇划出,新增狼山镇及任港、钟秀、八厂三乡,1991年江苏省政府通知,正式改名崇川区。

1990年前后,启东、南通、如皋、海门四县分别撤县建(县级)市,其中,南通县改称通州市,六县(市)仍属南通市管辖。

建国后的行政划分

今天的南通全市行政区划基本形成:

①析南通县城区、港闸地区及近郊置南通市,其余长江以北大部仍为南通县,南通县城迁至金沙镇(长江以前部分为沙洲县)。

②析海门县东部(另划入南通县东部,崇明县北部)置启东县,其余大部(另划入南通县的东南部)仍为海门县

③析如皋县东部置如东县,北部(另划入东台的西部)置海安县,其余(另划入南通县的西北部)仍为如皋县

1949~1952苏北行政公署南通专区辖:南通市、南通县、海安县、如皋县、如东县、海门县、启东县、崇明县

1952~1958江苏省南通专区辖:南通市、南通县、海安县、如皋县、如东县、海门县、启东县、崇明县(1958年崇明县从江苏省南通专区划给上海市)

1959~1962江苏省南通专区辖:南通市、南通县、海安县、如皋县、如东县、海门县、启东县

1962~1970年:1962年南通市列为省辖省管(并脱离南通专区)南通专区辖:南通县、启东县、海门县、如皋县、如东县、海安县。

1970~1983年南通地区辖:南通县、启东县、海门县、如皋县、如东县、海安县。南通市省辖省管

1983~1989年(1983年2月南通市与南通地区合并,实行市管县体制)南通市辖:崇川区、港闸区、南通县、启东县、海门县、如皋县、如东县、海安县。

1989年以后南通市属有四个县撤县建市:撤南通县建通州市(县级)、撤启东县建启东市(县级)、撤海门县建海门市(县级)、撤如皋县建如皋市(县级),四县级市计划单列仍由南通市代管。

2009年2月撤通州市设南通市通州区。

通州的历史篇三:1-5北京历史著名河湖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