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塑料袋:怎一个“收费”了得

来源:联商网

2005-06-13

一则“北京迪亚率先对超市购物袋收费”的消息,使几近“沉默”的超市塑料袋问题又一次被推向前台。目前,北京迪亚率先在其10家店实行塑料袋收费制,每个塑料袋收费1毛。尽管这一做法引起专家和消费者的争议和质疑,...

一则“北京迪亚率先对超市购物袋收费”的消息,使几近“沉默”的超市塑料袋问题又一次被推向前台。      目前,北京迪亚率先在其10家店实行塑料袋收费制,每个塑料袋收费1毛。尽管这一做法引起专家和消费者的争议和质疑,甚至遭遇“有些顾客一听收费,放下东西就走了”的现象,但迪亚仍表示将逐步推广,最终在其81家连锁店中全面实行。      价廉质轻的塑料袋虽然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其带来的白色污染足以让人触目惊心,塑料袋也因此背上了“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之一”的恶名。而超市每天免费发放给消费者的塑料袋不仅数量巨大,对环境的污染更不可小视。然而,小小的塑料购物袋背后牵涉的不仅仅是环保理念,还有商家利益和消费习惯等诸多因素,平衡点实难拿捏。      超市对塑料袋收费曾引起业界关注和探讨,但在行动上,除了极个别商家是“另类”,鲜有敢吃“螃蟹”者。迪亚此番做这只“出头鸟”,能否最终获得成功、并以自身的勇气带动群“鸟”齐飞呢?      显然,这一过程充满了未知。   ■ 成效:有人欢喜有人忧      北京迪亚天天折扣店副总经理刘祖良介绍,迪亚在全球均对消费者实行塑料袋收费,只有在中国才根据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入乡随俗”,打破收费旧规,为顾客免费提供塑料袋。但为了环保和企业经营成本考虑,现在还是决定对塑料袋收费,以控制人们对塑料袋的消耗量。      为了使这一决定顺利实施,迪亚采取了先宣传再实施、先试点再推广、分阶段推进的方式来进行。2005年2月24日,在经过张贴海报、现场宣传等一系列向消费者宣传、引导、解释工作之后,迪亚在北京市六铺炕店和月坛北街店打响了塑料袋收费试点第一炮。六周后,第二批试点也在蒋台西路、顺义石园、海淀知春东里3家店拉开帷幕。5月19日,在芍药居、丰台火车站、燕北店、柳坊北里和甘露园店进行第三批试点。      “应该说,试点的结果基本达到了迪亚预定目标,尽管前两批试点或多或少遇到过一些‘阻力’,但第三批试点的营业额已经没受什么影响,部分门店的营业额还有上升趋势。”刘祖良称:“个别营业额下降的门店,下降额也不超过10%。这也证明,中国的大部分消费者对环保还是关注、理解和支持的。”      刘祖良表示,根据目前迪亚的统计显示,只有10%的消费者使用店内提供的付费购物袋,90%的顾客都已经开始自觉地使用以前的袋子或自家的布袋子。刘祖良算了一笔账,如果北京的80家迪亚门店全部通过对塑料袋收费来限制白色污染,那么一年节省100万元以上是没问题的———这对低利润的零售企业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数目。      可以说,迪亚对塑料袋收费在北京同类业态和针对普通消费者的业态中算是首例。而针对专业顾客、属仓储式会员店业态的麦德龙和万客隆,早已在这方面“身体力行”多年。      万客隆自开业以来,一直提倡顾客自带购物袋,但超市提供收费的塑料袋。尽管在实施之初屡遭消费者“抗议”,让其负责人坦言这方面“撑得很困难”,但一路坚持下来,已基本为消费者所接受,现在大多数消费者去万客隆购物,都会备好自带的购物袋。麦德龙在这方面亦如此,并且一路走得似乎还算顺利。      如果说迪亚的做法初步得到认可,麦德龙和万客隆也称得上为其客户群所接受的话,这些也只是个例,仅仅证明塑料袋收费能适合某种业态。因为,某些地区或商家也曾采取一系列举措,力图解决塑料袋收费与环保的问题,但成效甚微,甚至是“全面溃败”。      早在3年前,上海商家就推出有偿使用购物袋的环保举措。      2003年11月,上海市环保局表示,将于2004年在上海市各类超市有偿向消费者提供塑料袋。2003年12月,沪上某外资超市勇于尝试率先响应这一号召,然而不到一个星期,该超市就在消费者怨声连天中草草收场,此后没有一家超市对塑料袋收费。      在意识到推广有偿塑料袋有一定难度后,2004年,上海市环保局称,将和上海市商委及超市达成协议,并在适当时间推出有偿提供塑料袋。谁料,这一“适当时间”就此没了下文。而现在,上海市相关部门对此也一概矢口否认或避而不谈。      据了解,当时,上海市环保局的收费设想在网上甚至获得过消费者90%的支持率,但网上支持与现实行动截然相反。      “当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环保意识还没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商家对塑料袋贸然收费,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必然的。”针对上海市环保局遭遇的情况,北京市商务局现代流通发展处处长雷 如是表示。      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插曲是,当记者就此事进行采访时,原上海华联超市董事长、现上海启点超市有限公司董事长华洲这样的业内知名人士居然肯定地表示“根本不知道曾经有这么一回事”。      无独有偶,深圳市环保局也曾在2004年明确表示:在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量大、集中的行业和场所推行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取消免费塑料袋,并将逐步禁止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塑料袋。然而,这一举措也半路“夭折”,成为“美丽的泡影”。      推广塑料袋收费之难度,由此可见一斑。   ■ 现状:收费可行否?      有的消费者已经比较能接受超市对塑料袋收费。在家乐福,正在购物的刘先生向记者表示:“这能节约资源,挺好的,而且塑料袋造成的环境污染确实比较严重。”      “我来超市购物,本就给超市带来了利润,为何还要在塑料袋上收取费用?”也有消费者对此举完全不可理解,“并不是一毛钱的事,而是心理不平衡,因为大多超市都提供免费塑料袋,你凭什么要收费?”      孰是孰非姑且不论,在目前的条件下,超市对塑料袋收费,到底可行不可行?      “这是一个全局性的现象,一两家超市收费根本无法解决任何问题,消费者在购物后,使用超市提供的免费塑料袋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消费习惯,收费必然使一部分消费者对该超市产生负面情绪。因为只有你收费,别的超市全是免费,他很可能因此不再登你的门。”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分析:“在微利且竞争异常激烈的零售市场,客流及由此带来的销售额是企业的‘生命’,谁敢因小失大带头去冒这个险,靠‘这样’降低成本?”他诙谐地称:“在这方面,超市绝对是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敢以牺牲‘上帝’作为代价。”      华洲也坦率地指出,作为商家来说,赢利是第一要务,其次才可能想到环保。因此,商家要在赢利、环保以及消费者的需求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超市是为消费者提供方便的,要减少白色污染,就应该在塑料袋的替代品上下工夫,而不该武断地仅是收费。”      雷也认为,塑料袋收费的提议由来已久,但很难实施,原因是“商家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很难收费。”      “迪亚之所以能大胆实行收费,是因为自身拥有得天独厚的价格优势。”刘祖良说,在分厘必争的零售行业中,价格优势最为重要。迪亚在进货上要求市场最低价,而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减少包装直接上柜台及专业的物流配送系统来尽量降低成本,保持绝对的价格优势。有了这一层保障,收费带来的压力自然会相对减轻了不少。但刘祖良同时也承认:“迪亚折扣店在价格上已为消费者提供了实惠,所以不提供免费的购物袋也在情理之中。”      而万客隆亦是通过“曲线”方式来“弥补”塑料袋收费给顾客带来的影响。中贸联万客隆副总经理杨晓红告诉记者,万客隆靠的就是降低运营成本来使顾客得到更大的实惠。对顾客来说,最大的利益莫过于以较低的花费买到同等质量的商品。而万客隆以批发为主,顾客一般都是大批量购物,通常是将商品直接装进自己的交通工具内或自带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有了这一前提,顾客在塑料袋收费问题上相对就宽容多了。      尽管消费者并不一定都“买账”,但收费可以有效减少使用塑料袋的数量,有利于环保,还可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这已成业界毫无争议的共识。      “不提供免费塑料袋,必定会鼓励消费者不用或重复使用购物袋,从而大大降低塑料袋的使用量,减少白色污染。”杨晓红明确表示:“长期地看,企业既可降低成本,又利于环保,确实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中商商业经济研究所副主任于淑华也认为,长期来看,塑料袋收费是完全可行的。“收费促使人们少用塑料袋,除了改善环境,也能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成本降低,商家就能抽出更大的财力和精力用在商品的质量和价格上,这对消费者、商家、环境都有利。”      河北国大连锁商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树中、中国社科院财贸研究所所长助理荆林波等许多企业老总和专家也对塑料袋收费予以积极肯定,并认为这是未来的一种趋势。      尽管现实让人感觉目前超市对塑料袋收费有些超前,但专家分析,如果能切实降低商品价格,顾客未必就不能接受商家对塑料袋收费。然而,目前的问题是,所有的超市都能做到这一点吗?      “迪亚对塑料袋收费是无可厚非的,这是其业态特点使然,我们没必要对此加以斥责或冠上‘环保’的美称。”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企业有权选择自己的服务类型,折扣店为消费者提供价格的实惠,但比如便利店就胜在快捷方便,如果对塑料袋收费,这惟一的快捷优势还有何用?他甚至认为,迪亚可以借环保之名对塑料袋收费以降低经营成本,但除非政府部门有强制性政策出台,我们一旁“摇摇旗子”予以支持配合,否则一般超市绝不会贸然采取行动,把自家顾客“赶”出门的。“我们讲环保,消费者人人都会讲吗?”他反问道。      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在中国众多的大卖场、标超和便利店等多数业态中,尚无一个对塑料袋收费或实行收费后取得成功的例子。   ■ 出路:多管齐下      专家指出,白色污染已成为全社会的一大公害,需要提高全社会对它的认识,超市对塑料袋收费与治理白色污染都将是必然趋势,但诸如现实环境、人们的环保意识及消费习惯,决定了这一过程无法一蹴而就。也正是因为其普及并不容易,就更需要政府、社会、消费者尤其是商家的努力和支持。      毫无疑问,治理白色污染,政府的重视和努力才是关键所在。      “政府、商家和消费者对环保都有责任和义务。但政府部门也只能从环保角度加以倡导,一方面减少使用,另一方面尽量使用可降解的塑料袋。” 雷表示。      荆林波说,国家治理白色污染,需要多管齐下,齐抓共管。除了零售企业有偿提供塑料袋,类似对消费者开征了塑料袋使用税外,也应对生产商开征塑料袋生产税和治污税。“要彻底解决白色污染的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立法,明文规定塑料袋的收费标准、责任承担者,同时明确塑料袋的使用范围,制订严格的质量标准,延长塑料袋的使用寿命,鼓励塑料袋的反复循环使用等。当然,一部法规的出台必须考虑社会的接受程度,必须符合当时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可以考虑分地区制订区域法规,在积累了一定经验之后,再通过全国的立法。”他表示,政府可以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相关经验。比如爱尔兰对每个塑料袋征收13美分的税,所收资金用于废塑料袋的收集,使90%的白色污染得到控制,成效显著。      而从环保角度来说,企业也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况且,通过收费减少消费者使用塑料袋,企业不仅只是承担了社会责任,长远地看,同时也能获得经济效益。但从市场和责任两方面考虑,应该如何下手?      于淑华认为,超市、商场在做好前期准备宣传工作、逐渐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后,实行起来也不是一件难事,关键看企业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的灵活的方法。      对此,荆林波认为应采取的策略是,我国零售企业可以先从大卖场、百货商店、购物中心、折扣店等开始推行,因为去这些店铺购物的消费者,一般而言支付能力较强,环保意识已经树立,收费不会引起消费者的大面积反对,而对于杂货店、小摊贩和集贸市场,要选择有条件的开始试行,逐步推广。      华洲则表示,目前超市对塑料袋收费的“尴尬”处境,是因为造成这一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白色污染得不到根本解决。消费者已经习惯使用塑料袋,既然塑料袋无法彻底禁用,商家塑料袋收费的这笔钱就该用在治理环境污染上,这才是根本问题。      “我们目前就在收款台等地方张贴醒目海报提醒消费者‘为环保考虑,请您少用塑料袋’。我们打算再宣传一段时间,达到一定的氛围后也采取相关措施,如自带购物袋可以享受积分打折的优惠等方式,来促使消费者少用塑料袋。”于树中的计划更为具体。      作为社会的载体,消费者也有责任和义务尽量减少造成白色污染,这就促使消费者应该反思自身目前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与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的是,经济发达国家人们的环保意识较强,去超市购物时,大多养成了自带购物袋或不用购物袋的习惯。      专家称,企业可以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步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如在超市里提供环保型的纸袋和塑料袋两种选择,塑料袋依然免费,但呼吁消费者提高环保意识,使用有偿的纸袋;或者可以采取购物达到一定金额后免费提供环保纸袋等多种方式,唤起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改变其消费习惯,最终取得双赢。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认为,只要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或行业协会通过规范予以推广,或者通过立法的形式予以明确规定,虽然不见得能彻底根治白色污染,但在超市全面实行塑料袋收费并不是件难事。但他也无奈地称:“目前好像还没有这种迹象。”      据悉,北京市政协委员、环保专家郭耕曾在今年的“两会”上曾提交了《关于解决塑料袋问题的建议》提案,建议以征收环保税的方式,提高塑料袋的销售价格,限制人们无节制地使用塑料袋。北京市发改委在回复时表示,已经向财政部提出了该建议。 (超市周刊实习记者 刘 芳)   时评:超前也是趋势   塑料是“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之一”,然而它又确确实实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塑料袋就是其突出代表。      伴随着中国超市同步走入国人生活中的塑料袋,在社会中扮演了一个令人爱恨交加的角色———爱其为人们提供了购物与携物的便利,恨其对自然与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商家尤其是超市更是爱恨有之。爱之以其便利购物带来了滚滚客流,恨之因中国的消费者已经习惯超市无偿提供塑料袋的消费模式甚至视乎“天然”而承受巨大的耗材成本。      今天,本刊刊发了《超市塑料袋 怎一个“收费”了得》,目的是引起业界对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问题的重视。虽然有些城市、有些企业勇于探路却了无结果,但既然一是有利于环保、有利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趋势,二是有利于企业降低耗材成本,我们何乐而不为呢?纵使是与现实中广大消费者业已形成的消费习惯有些“不合拍”,有点超前,我们企业也要不懈地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呼吁,向我们企业同行寻求共识,向广大消费者灌输。纵使超前,我们也要有引导社会、引导消费行为的责任和勇气。      都怕“出头的椽子先烂”,诚然,在当前激烈竞争中,哪家企业敢出这个头而开罪“上帝”、因小失大?但如果气候渐趋成熟之时,我们的企业一齐出这个头,共赢的就是我们超市企业大家。相信这一天,会来。(辛安)   相关链接:   超市对塑料袋需求惊人   据某塑料袋生产商透露,目前国内市场对塑料袋的需求量巨大。北京的一些超市、大卖场每月塑料袋的消耗量都在6、7万吨以上,耗费资金120万元。仅家乐福中国,每年塑料袋一项就要投入资金1.5亿元以上。     从以下几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塑料袋的用量非常惊人:联华超市每年都要采购3.9亿个各种规格的购物袋,华联超市每月购物袋消耗量为600万个……   塑料袋几多“环保”?   目前国内市场的“环保型塑料袋”因技术等原因,有的也并非真能在一般环境下降解,其号称的环保功效很值得怀疑。一些商家为降低成本,到非正规厂家大量采购塑料袋,这种塑料袋不但质量很差一扯就破,很多还含有对人身体有害的物质。比如超市出售的有些熟食可能本身质量没有问题,但经过这种塑料袋包装后,就很难保证其卫生安全了。

>

联商网APP
专业、深度、全面了解零售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