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走进成都府南新区

封面新闻

关注

府南新区,当年府南河拆迁的第二个大的新居住区,这里居住着从府南河边柳荫街、城边街、羊皮坝街搬迁而来的3000 户老府河人家。数十年的蜗居棚屋曾经让他们中许多人落伍于主流社会,而今,上万老府河人家在社区干部带领下,正在继续打造自己新的居住区。

新区新生活

李素芳于1996 年告别柳荫街棚屋区,住进了府南新区。小区旁边就是宽敞的二环路,62路公交车从小区经过,将他们与市中区紧紧相连。

与附近的高档商品楼安静的环境比较,府南新区表现出特有的热闹氛围。商贩往来穿梭,居民大妈在绿化带深处喊着小孙子,从1号大院到9号大院,一辆辆私家车将有限的空地挤得满满当当。78岁的李素芳对早先后生们在河边“跳炸弹”的事仍记忆犹新。站在大桥上,哐啷一声,屁股墩落在河水里。还有一种双手入水的姿势叫“飞燕”。河边就是经年累月堆积起来的生活垃圾。水脏,可实在没有别的娱乐。“还有就是喝喝茶,听听说书了,”李婆婆说:“没啥可玩,这三样啊,已是当时府河人家三个最大的享受了。”

李婆婆有4个子女,孙子辈多数长大成人,老人每天的生活就是找老街坊串门,沿着平整的小区东家坐坐,西家聊聊,最后迈着碎步回家做饭。几天前,李婆婆回柳荫街看了一遭,一座新建的立交桥跨街而过。老柳荫街完全成了历史。对于现在的小区生活,她很满意,但对府南新区的建设还有自己的意见。她认为,小区的配套设施还可以继续建设,绿化带要加强保护。

42岁的刘先生则说,停车问题需要尽快解决,“10年前我们是为棚屋漏雨着急,现在许多小区居民是为了停车发愁啊。”

新区新起点

在府南新区3000 多户老府河人家中,75岁的杨承柱大爷算得上是一个名人。从府南河边的城边街来到府南新区已经7年,先后有联合国、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对他的生活进行追踪。但这并没有打乱老人和他家人们平静的生活。

老人有7个子女,7个孙子辈最小的上初中。引起人们注意的是杨大爷家全体下岗,一家29个人中只有老两口800元左右的退休工资。但我们在他家看到的却是一尘不染的地板,整洁有序的家庭陈设,老人孩子其乐融融。

1996 年,杨大爷的大女儿、42岁的杨德琼从单位下岗,也曾经历过困惑和找工作的挫折。在老人鼓励下,她打消顾虑,当起了全职保姆。靠着带孩子的收入和丈夫微薄的工资,她省吃俭用,一直将儿子送进大学。现在,杨德琼的儿子已经在某医学院上大三了。

杨老其他子女的经历也大同小异。从下岗后,他们就不断地寻找工作,从未丧失对生活的信心。杨老有一个心愿,自己有7个孙子辈,不论怎样艰苦,也要培养他们成才。

据府南新区社区居委会樊主任介绍,由于老府河人家普遍面临再就业的考验,在府南新区,许多人不等、不靠、不要,勇敢地走向社会,用劳动打造自己的理想和未来。如果说他们从棚户区到楼房的变迁是一次飞跃的话,那么对第二代、第三代搬迁的府河人家来说,府南新区仅仅只是起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