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碗濮阳拉面,咋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濮阳早报《文创周刊》出品——

本周推介:小军拉面老板李小军

推介理由:一碗小军拉面,濮阳几人没有吃过?

征稿热线:18939399919 13721737408

一个人 一碗面 一座城

记者 袁冰洁

位于市区胜利路与振兴路交叉口东边不远,有一个规模不算太大的面馆,却整整开了23年。23年间,不仅生意持续兴隆,而且在濮阳市民中赢得了较好的口碑。市城区的居民,有多少人没有在这里吃过一碗面呢?有多少人不知道这样一个名字——小军拉面呢?一个人,一碗面,一座城,23年一晃而过,饭店老板李小军开店时三十而立,而今已是知天命之年,他用自己和饭店的故事,见证了濮阳的成长。

科级干部“下海”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缘分。1983年濮阳建市,1984年,李小军就追随者新濮阳的脚步,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濮阳。

在当时的市食品公司,大学里学畜牧专业的他,负责肉品检测和牲畜防疫工作。年轻,有知识,有朝气,李小军和刚刚建市的濮阳一样,成长得较快,很快被提拔为生产防疫科副科长,成为一名令人艳羡的科级干部。

时间很快来到了1992年,中国发生了一个“春天的故事”:邓小平南巡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讲话。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对中国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随后,一股国营企业下岗分流的大潮,在全国蔓延开来,当时的口号就是“企业不吃国家大锅饭,个人不吃企业大锅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市食品公司也按下了下岗分流的“快进键”,号召干部职工“下海”创业。食品公司将所属门店,承包给职工,不出资金,搞“国有民营空壳承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李小军也注意到了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也关注到了当时国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他敏感地觉察到,今后的一段时期,将会是经济政策极大释放的时期,个人创业,在当时的中国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于是,当领导找自己谈话,动员下岗分流之后,李小军并没有顾虑太多,而是主动提出来,“下海”承包门店。老婆也对自己的选择给予了支持的态度,愿意和他一起,共同创业,共担未来生活的风风雨雨。老婆的支持,给了他最大的底气。

李小军就此“下海”了。从“国家人”变成了“社会人”,从“铁饭碗”变成了“个体户”,从副科长变成了平头百姓,他没有对过去的东西过多地留恋,也没有丝毫的犹豫不决。他那时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通过个人努力,养家糊口有饭吃。”

在濮阳卖拉面

下了“海”,承包了门店,该做点什么呢?李小军一开始选择了自己的老本行,他在门店卖鱼、白条鸡、羊肉、调味品等。但一年后,因为利润太薄,生意就不太好了,他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李小军想到了华侨。那些到东南亚、欧美国家的华侨,在异国他乡创业,无非用的都是“三把刀”:菜刀、剪刀和剃须刀,其中菜刀就是开餐馆。想想自己,从500华里外的济源来到濮阳,虽然不像华侨那样艰难,但也必须找到谋生的手段。他在给一些餐饮单位送货的时候,看到饭馆生意很是不错,开饭馆的想法就在脑子里蹦了出来。

开什么样的饭馆呢?他想到了远在老家的爷爷。小时候,最爱吃得就是爷爷做的扯面,受爷爷的影响,爸爸在做饭方面也很有一套,是老家乡里机械厂的大厨。自己能否也在濮阳开一家拉面馆呢?他对濮阳的大小街道进行了观察,发现当时除了偶尔有一些摆摊卖拉面的外,很少有开门市卖拉面的,于是就决定开拉面店。

为了提升手艺,他还专门到郑州的拉面店进行了学习。然后,他又从郑州请回了一位拉面师傅。1994年9月30,经过为期3个月的准备,位于胜利路上的“小军拉面”正式开业了。饭店没有包间,大厅内仅摆了十张桌子。一开始,李小军的心情非常忐忑,生怕面馆开业后生意不好:要知道,他可是没有赔本的资本啊!

他很快就放心了,“小军拉面”从开业第一天起,生意就好得不得了,面馆天天、顿顿爆满。很多濮阳人吃惯了小摊上的拉面,对这种饭店内很干净、味道很好的拉面很是钟爱,不少人都是拖家带口前来饭店吃饭。

1995年,濮阳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进入了关键阶段。一些不太卫生的小摊和小饭店都被停业,小军拉面更是成为人们吃拉面时的选择。看到生意如此火爆,李小军趁热打铁,又在油田商贸中心开了一家店面。不出意外,油田商贸中心店的生意,比胜利路上的总店还要好,来吃面的人走一拨又来一拨,常常是下班时间过了很久了,客人依然爆满,面馆关不了门。生意最火的时候,他一天卖了800碗面。

生意好了,名气大了,有人开始找上门,希望能够加盟。李小军也比较大方,愿意将自己的成功与人分享,只要有诚意,他都同意对方加盟。最多的时候,“小军拉面”达到了几十家,在清丰、南乐、濮阳县、市区都有店面。

做良心买卖

一开始开的时候,李小军在饭店的管理方面是比较粗放的,请的人多是熟人介绍而来,文化程度较低,服务意识较差,部分员工不能很好地与人沟通,很多活都得李小军亲自去干。油田商贸中心店开业仅一年,他就累得病倒了。不得已,他将饭店转给了亲戚。

李小军开始思考,既然是当老板,就应该想办法加强管理。他在外出学习之后,为饭店制定了责任明细的管理制度,要求饭店服务员都要微笑服务,客人提要求,应尽量很客气地与之沟通。饭菜如果出现小问题,客人要求更换,要无条件更换。

李小军认为,开饭店是一种良心职业,必须为顾客的健康着想。饭店用的食材是否可靠,工作人员的卫生状况是否过关,这些都直接关系到饭店的声誉。要想饭店开得长久,饭菜的质量必须得是一流。为此,他严把食材控制关,无论是蔬菜还是肉食,都自己亲自去买,保证买质量上好的蔬菜。调味品、食用油等,必须要用大厂家、大品牌的。他还专门到屠宰厂进行考察,看着屠宰厂工作人员当场宰杀活牛,保证买到的牛肉不注水,并且是健康的、上乘的。

为了让自己的管理以及饭菜质量一直保持行业领先,他经常会到兰州、青海等地进行学习,学习外面先进的管理经验,品尝西北拉面的口感。看到华南农业大学一硕士毕业生撰写的拉面汤的熬制方法后,李小军专门找到这位硕士生进行请教。正因为如此,这些年,“小军拉面”在濮阳市民心中一直有着较好的口碑,并且是濮阳拉面中最出名的本土品牌。

免费培训拉面人员

从1994年到现在,“小军拉面”倏忽间走过了23年的岁月,她正像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孩,受到了越来越多濮阳人的欢迎。经常居住在市区的人,有多少人没有吃过小军拉面呢?又有多少人不知道小军拉面呢。

从爷爷那里学来的拉面方法,用于现在的事业,李小军其实也是对拉面文化的一种传承。2016年,小军李记拉面,正式成为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于李小军来说,无疑是莫大的荣誉和鼓励。

而今,已经年过50的李小军,经过在生意场上多年的拼搏,现在越来越有一种云淡风轻的感觉。他不再致力于扩张店面,扩大规模,甚至还关闭了部分店面,他说,有取有舍,方为人生之道。前段时间,他又一次去了甘肃、青海,对两省的牛肉拉面进行了考察。此次考察对他的感触同样很大。现在,他已经萌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要办一个拉面培训基地,专门对有志于学习拉面的人进行免费培训。

“我会将小军拉面所有的技术和配方,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前来学习者。”李小军说,他现在已经无需再向人们证明什么,只是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社会做点贡献,为拉面技艺、拉面文化的传承做点贡献。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意见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