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证

中医疾病名称
收藏
0有用+1
0
血虚证,中医病证名。指血液亏少,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以面白、舌淡、脉细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中医病名
血虚证
常见病因
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脾胃虚弱,生化乏源等
常见症状
面白、舌淡、脉细等

临床表现

播报
编辑
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唇、眼睑、爪甲色淡,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头晕眼花,妇女经血量少色淡、衍期甚或闭经,舌淡脉细。

病因病机

播报
编辑
多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或各种急慢性出血;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瘀血阻络,新血不生等所致。

辨证要点

播报
编辑
面白,舌淡脉细等共见。

治法

播报
编辑
益气补血。

方剂

播报
编辑
滋血汤(《证治准绳·女科》)。

常用中药

播报
编辑
人参、山药、黄芪、茯苓、川芎、当归、白芍、熟地黄。

常用腧穴

播报
编辑
关元、血海、三阴交、脾俞、膈俞。

常见病

播报
编辑
月经过少。

预防调护

播报
编辑
1.经期应注意保暖,不宜冒雨涉水,不宜过食生冷寒凉,以免因寒而滞血。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刺激。
3.节制房事,节制生育,避免手术损伤。
4.及早积极治疗原发病。

转归预后

播报
编辑
本病常与月经后期同时并见,如不及时调治,可发展为闭经、不孕。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