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曲剧

河南曲剧的一大流派
洛阳曲剧又称洛阳小调曲,是一种新兴的戏曲剧种,属于河南曲剧的一大流派,已有60余年的历史。因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善于表达当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现已遍及河南各地,深受广大人民喜爱。[1]

历史沿革

洛阳曲子渊源于明代弘治年间(15世纪后期)开封的俗曲。这种俗曲汇集了里巷歌谣和南北曲的零星曲牌,后又融汇人江淮俗曲,由开封传向洛阳南阳等地。洛阳南郊王屯人王风桐到南阳当私塾先生。课余曾学唱练弹,缮抄曲本。他于清同治11年(1872年)返洛,把自己掌握的130余支南阳曲牌与洛阳的老调曲版对比研究,经过掺兑筛选,在王屯附近教唱。这些曲牌很快得到推广。洛阳曲子开始萌芽。

曲剧名段

《胭脂》、《阎家滩》、《陈三两》、《卷席筒》、《风雪配》、《红楼梦》、《寇准背靴》、《胡二姐开店》、《安安送米》、《小观灯》、《打灶君》等传统戏和《下乡》、《赶脚》、《游乡》、《酷情》、《李豁子离婚》、《五福临门》等现代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