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河北与山东的区划调整,河北省的6个县,为何划入了山东省?

繁华万里775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河北省与周边各省的区划变迁和经济建设,例如河北省与河南省、河北省与辽宁省的区划调整。今天,我们聊聊河北省与山东省的区划调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河北省的6个县,划入了山东省管理。同时,山东省的部分县,陆续划入了河北省管理。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河北省是我国华北地区的省份,同时也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粮食大省之一。按照2021年的统计数据,河北省总人口达到了7400多万人,在全国各个省市中,排名第6位,仅次于粤、鲁、豫、川、苏等5个省份。在我国各个省份中,人口在7000万以上的省份,并不多。2022年,河北省的GDP总量超过了4.23万亿,处于非常不错的水平。

2022年,河北省的粮食总产量773.02亿斤,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连续10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属于华北地区的主要产粮区。2022年,河北蔬菜产量5406.8万吨,位于全国前列。目前,河北省蔬菜加工企业达2171家,成为供应北京、天津等地蔬菜市场的重要力量。

河北省北部的地形复杂,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在古代历史上,河北省北部、山西省北部被称为燕云十六州,属于标准的兵家必争之地,一直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骑兵的天然屏障。例如张家口、承德等地,都是易守难攻之地。古代历史上,中原王朝在这些区域驻扎了大量的精锐边军。中部、南部则是以平原为主,辽阔的华北大平原基本上就在河北省境内。

河北各地普遍尚武,在古代历史上,属于中原王朝募兵的主要地区。因此,出现了“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的说法。例如在汉朝、唐朝、宋朝等时期,都从河北等地募兵。例如在北宋抗击辽国的过程中,保定、沧州等地官兵的战斗力,非常强悍。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籍战士们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河北籍战士朴实、吃苦耐劳、作战骁勇,涌现了一系列的名将和杰出人物。在河北各地,八路军组建了各个根据地,例如晋察冀根据地、晋冀鲁豫根据地等等。

目前,河北省总计下辖了11个地级市,分别是:石家庄市、唐山市、邯郸市、保定市、沧州市、邢台市、廊坊市、承德市、张家口市、衡水市、秦皇岛市。河北省的衡水市、邯郸市、邢台市与山东省的德州市、聊城市等地相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河北省与山东省之间,曾经出现了区划反复调整的故事。河北省的6个县,陆续划入了山东省管理。

我国行省制度出现于元朝,历经了元明清三朝的调整和完善,基本上形成了河北省大体上的区划轮廓。在元朝统治时期,河北、山东各地都隶属于中书行省管理。在元朝统治的后期,出于阻击红巾军北上的需要,元朝组建了山东行省。在明朝统治的初期,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并且进一步合并。

到了明朝统治时期,明朝形成了南北直隶与13个省的区划格局。由于明朝有南北两个都城,出现了南北直隶。其中,北直隶包括了现代的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南直隶包括了现代的上海、江苏、安徽等地。我国大部分省份的基本区划框架,都是明朝统治时期形成的,例如河南省、江西省、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等等。

17世纪中期,清朝逐步消灭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和南明政权,确立了自己的统治。清朝进一步细化了各个省,最终,形成了内陆18个省的区划。清朝定都北京,北直隶更名为直隶省。直隶省的省府城市设立在保定府。直隶总督地位非常高,堪称封疆大吏之首。

截至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时期,直隶省下辖了12个府、6个直隶州,合计18个州府。分别是:顺天府、保定府、天津府、正定府、大名府、顺德府、广平府、河间府、承德府、朝阳府、宣化府、永平府、遵化州、易州、冀州、赵州、深州、定州。

同时期的山东省,下辖了10个府、3个直隶州,分别是:济南府、兖州府、东昌府、青州府、登州府、莱州府、武定府、沂州府、泰安府、曹州府、临清州、济宁州、胶州。在直隶省与山东省之间,有一条非常著名的河流,那就是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起源于隋朝,延续了1000多年时间,至今仍在使用。在隋朝统治时期,为了加强南北之间的联系,互通有无,同时加强对江南各地的管理。隋炀帝倾国之力,开凿了著名的隋唐大运河。请注意,隋唐时期的大运河。以洛阳为转运中心,连接了我国的西部、中原、江南、华北等地。对于加强统治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从唐朝的中后期开始,由于大运河洛阳段已经基本断流和枯竭。洛阳以东的开封,成为了新的转运中心,号称四水绕城。1279年,元朝统一天下以后,疆域面积非常辽阔,定都元大都。对于元朝来说,大运河继续通过河南转运物资,反而是舍近求远,白白浪费了时间和大量的人力物力。

元朝利用10余年的时间,全面调整了大运河的航道。大运河不再经过河南转运,大运河从江浙等地,直接进入了山东、河北,然后进入京城附近的通州,南北总计1000多公里。在京杭大运河的航运带动下,大运河两岸迅速崛起了一系列新兴城市。例如山东省的西北部临清州,属于冀鲁豫等地的水陆集散中心,非常繁盛,出现了“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的美誉。

由于河道冲刷、移位、坍塌等原因,截止清朝统治的后期,在河北、山东交界地区,大运河两岸的土地形成了犬牙交错的局面。例如部分土地位于大运河西侧,管理上却隶属于山东省。部分土地在大运河东侧,管理上却隶属于直隶省管理。由于年久失修、河工逃亡等原因,清朝统治的后期,京杭大运河出现了河堤崩溃、淤泥增多、运输能力下降等诸多问题。

再加上捻军、太平军的破坏,大运河的运输能力进一步下降。焦头烂额的清朝,需要面临各方面的内忧外患,根本无力修缮大运河。为了把江南等地运输粮食、瓷器、丝绸等物品,运往北方地区,清朝开始了著名的“漕粮海运”。江南各方面物资,不再经过大运河转运,而是从宁波、上海等地上船,通过海运的方式,直接运到了天津等地。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原本繁华热闹的京杭大运河,逐步没落。1912年,统治了200多年的清朝灭亡,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复杂阶段。各路军阀忙于混战,根本无力修缮大运河。对于军阀们来说,这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一转眼到了建国初期,随着大规模战争的结束,我国进入了战后重建、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阶段。

我国开始腾出手来,治理淮河、治理淮河、治理洪泽湖等一系列水利工程。同时,为了恢复大运河昔日的风采,我国开始投入大批人力物力翻修治理大运河。但是,大运河两岸的管辖关系非常复杂,形成了犬牙交错的复杂格局。山东、河北两省筹备了大量的装备、器械,招募了大量的青壮年劳力,各方面的力量都需要统筹和调配。

为了更好的治理大运河,1952年夏天,河北省与山东省之间,进行了非常经典的区划调整。河北省在大运河沿岸的恩县、夏津县、武城县、馆陶县、临清县等5个县,划入了山东省管理。与此同时,山东省的吴桥县、东光县、南皮县、盐山县、庆云县、宁津县等6个县,划入了河北省管理。两个省之间的区划调整,相当于“换地。”

在建国初期,类似于换地模式比比皆是,例如河南省与湖北省、江苏省与浙江省之间,都进行了类似的换地。河北省与山东省的省界区划,进行调整以后,维持了10多年时间。进入60年代中期,在治理大运河第二阶段的过程中,出于实际需要,山东省的馆陶县和临清县级市在大运河以西的几个乡镇,划入了河北省管理。

这几个乡镇划入河北省以后,由于位于临清市以西,组建了临西县,隶属于河北省邢台专区管理。同时,河北省的庆云县和宁津县,重新还给了山东省管理。也许大家发现了,馆陶县是1952年从河北省划入山东省的,庆云县和宁津县也是1952年从山东省划入河北省的。历经10多年的时间,这几个县以另一种方式物归原主。

此外,还有一个县划入了山东省,那就是东明县。东明县的情况更加特殊,1949年,我国组建平原省的过程中,河北省的东明县划入了平原省管理。1952年,平原省被撤销以后,东明县跟随濮阳专区一起,划入了河南省管理。后来,东明县划入了开封专区管理。

1965年,出于治理金堤河的实际需要,河南省开封专区的东明县,又划入了山东省管理。所以说,东明县先后隶属于河北省、平原省、河南省、山东省。在整个五六十年代,河北省的东明县、恩县、夏津县、武城县、庆云县、宁津县等6个县,陆续划入了山东省管理。

截至60年代中后期,河北省与山东省之间的省界,基本上稳定下来,一步步形成了当代的格局。至于大运河,至今仍然是重要的水运航道。山东济宁以南1000多公里的在用河道依然是我国的黄金水道,年运量达5亿吨。各种生产物资,通过“黄金水道”输送到各地。

关于我国各省市区划调整的一系列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发布于:黑龙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