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朗读
猪坚强
2020-09-02 22:42:03
共 1 个回答
郭丰俊
2020-09-05 16:03:19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毛泽东写于1965年的一首词,作者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以登井冈山为题材,在忆旧颂新中将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实践精神相结合,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慷慨激昂,表达了作者要继续革命的英雄气概。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年代: 现代 作者: 毛泽东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
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
旌旗奋,
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
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注释】
井冈山、黄洋界:见《西江月·井冈山》的注释。
三十八年:这是从一九二七年九月毛泽东上井冈山算起。二九年初毛泽东带兵下山,至此时已离开井冈山三十六年。
可上九天揽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题解】
一九六五年五月二十二日,毛泽东乘车重上井冈山,并在山上住了八天。五月二十九日,他在井冈山前的小坪场上接见了当地干部群众一千七百余人。
译文
我从小就心怀凌云壮志,今天我重新登上井冈山。走了千里来寻访这片旧地,哪里还有半分它昔日的容颜。到处都是莺啼燕飞的晚春新景,还有汩汩畅行的流水,宽大的盘山公路直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隘口,就没有任何的险处可看了。
风和雷在运动,旌旗在招展,这就是人间。三十八年都过去了,犹如弹指的一刹那。可以飞向长空摘月亮,也可以潜下海洋捉鱼或鳖,谈笑间高奏凯歌还师。世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只要肯下定决心去登攀。
创作背景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并沿着这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1965年5月,毛泽东又重上井冈山。阔别三十八年,他感慨良多,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词。
鉴赏
上阕,诗人一开始就凌空扔出五个掷地有声的大字:“久有凌云志”,这几个字有怀念往昔从小到大的"远大革命抱负,也有展望今天及未来的更壮阔的继续革命的理想。接着立马让这“凌云志”落到了实处,这“凌云志”并非书生谈兵,随空远飘,而是脚踏实地,从千里之行始于脚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的最基本入手,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二句接应前句,点出是诗人因久有壮怀之志所以才重上井冈山,不仅在此承接了年轻时的“凌云志”,而且铺展表达了诗人今天及明天的“凌云志”。
诗人告诉我们他就是这样永怀长生不老的“凌云志”再上井冈山的,再以井冈山之豪气充沛诗人的万丈豪情,为继续革命要在苍茫青山之间重贯一股英雄真气于磅礴的心田。 让我们欣赏它吧。
下阕,诗人触景生情,回顾三十八年革命历程;融情于理,以发人深省、深刻的哲理总结诗篇。纵观全词,笔调明丽、轻松,挥洒自如,似行云流水。气势磅礴,如高山峻岭。节奏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优美欢快;巧妙运用谚语、古人诗句,点石成金。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一体,意境开阔、高远。可以说其艺术性和思想性高度统一,是现代诗词宝库中难得的瑰宝。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领导的井冈山革命道路,开辟了中国革命锦绣前程。井冈山精神将永远放射灿烂的光辉!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