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歇马村

重庆市开县镇安镇歇马村
展开6个同名词条
重庆市开州区镇安镇歇马村位于开州城区西面。幅员面积10平方公里,平均海拨240米,辖14个社1462户,总人口5416人,现有耕地面积1238亩(已退耕还林1497亩),其中田721亩,地517亩。
在库区周边绿化带基本农田建设工程中规划了歇马村3社、7社下湿田整治58 亩,配套搞好排水沟、耕作便道、蓄水池等建设工程,能大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
2015年,开州城区西进,开州北部新区如火如荼建设中,歇马村、丰太村等成为北部新区建设的“主战场”。
中文名
歇马村
所属地区
重庆市开州区镇安镇
面    积
10 km²
平均海拨
240米

文明村建设

播报
编辑
歇马村文明村建设以来,得到了相关部门和各级的大力支持煮府重和帮助。
按照文明村建设的要求,我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以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着力点,以完善文化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城乡共建、多办实事为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全村各项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淋殃文明村棕兵建设具体步骤
一、加强厦墓嘱领导,选准创建工作的切入点
根据歇马村村实际情况,我们始终把创建文明村工作纳入全村总体规划,成立起以书记为组长,村主任为副组长,“两委”其他成员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在文明村创建工作中,突出党组织的建设,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农村党员和干部队伍,着力三个文明建设,积极创建文明村。并在创建中突出村社特点,选定优质文明服务为创建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把创建工作落实到提高党员、干部和村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上。创建中做到了“四有”,即有领导机制、有规划、有措施、有阵地。
二、求真求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全村以落辨拜夜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着力点,把思想道德教育摆在文明村工作的突出位置,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探索创新。2000年以来,我村先后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弘扬三峡移民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重大主题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在开展教育活动、注重教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一方面采取召开会议、院坝座谈、田间地婶备头和个别走访等形式,增强教育的吸引和渗透力。另一方面围绕歇马精神、村训和服务宗旨以及干部职责、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制定工作制度,强化了思想道德教育与日常工作行为规范的统一,增强教育效果。
歇马村
三、多管齐下,狠抓文明村的各方面的建设
歇马村作为市级文明村,要注重落实制定的各方面的措施,重在过程管理,我村制订了高级文明村的实施细则,使工作具体化,确保村民参与有规可循。
精神、思想、制度等方面的建设抓好了,经济发展这个关键也是不能落下的。针对我村外出务工人员经商办企业的较多,在全村广泛开展了“假如我是一个投资者,你该怎么办?”“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投资环境”的大讨论,及时从价值向上转变了保守狭隘观念,形成了白凳婆“你发财,我发展”的发展观念。
全村已有39家大小企业在歇马村落户建设,为全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全村数百名农民就地务工,实现务工租金双收入。良好的投资环境的培育,推动了其他工程建设的发展,村里组织实施了农网改造、退耕还林、程控电话安装、农业综合开发、三峡库区周边绿化等工程项目。推行阳光作业,资金由理财小组监督管理,工程一结束,立即张榜公示,接收群众监督。村干部不拿一分钱的“跑路费”,在村民中树立了良好形象。
歇马村已形成“说话有人听、工作有人干、实事有人办、有难大家帮、邻里和睦相处、居住环境好、发展建设环境和耻乐懂榜谐”的文明村氛围。

农林建设

播报
编辑
存在问题
歇马村3社、7社总人口1108人,耕地面积1003亩,其中田421亩,其中下湿田125亩,占稻田面积的29.7%。现状及问题主要是:
1、改前地下水位高,原有沟渠浅、弯、窄、少,既不能排除地下水、地表积水及土壤水渍水,也不能保证灌溉时期田间用水。一年只能种一季中稻,在水稻生长过程中,该排水的时候排不出,“水多为患”,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所以,正常年景下,这些下湿田水稻平均单产只有486.7公斤。
2、复种指数低,水稻收后,水不能及时排出,无法轮作,成为杂草丛生的冬闲田。
3、冷、烂、毒、串还诱发多种病虫害和水稻生理性病害,如坐蔸、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等,每亩增加防治费用35元左右,加大了生产成本。
改造后的作用
实施库区周边绿化带基本农田建设工程,能极大地改善库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创造稳产高产基本农田,确保库区人民的口粮安全,下湿田改造后能达到“三优化、三提高、三减少”的作用。
1、“三优化”。
一是优化结构调整。下湿田的全面改造后,能排能灌,变一熟制为多熟制,农民生产的弹性大,意向性种植程度高,便于优化结构调整。
二是优化耕作环境。工程建设实施后,“山、水、田、林、路”得到了综合治理,既有人行道又有耕作便道,改善了生产条件,优化耕作环境。
三是优化产业升级。增种一季再生稻后,扩大了种植面积,为盘大盘强再生稻产业奠定了基础。
2、“三提高”。
一是提高复种指数。改造后,变一季中稻为稻—稻(再生稻)—油(麦),复种指数增加2倍,土地利用率提高,单位土地产值增大。
二是提高单产。改善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再配套农艺耕作,较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上的产量。如在水稻上推广西洋复合肥、病虫草综合防治等技术,能增产20%左右。三是提高集约化水平。改造后,建成了高产稳产农田,为农民合理布局、集约化生产提供了条件。
3、“三减少”。
一是减少病虫害。改造后,推行“两水一旱”(稻—稻—油)耕作模式,轮换种植,减少病虫为害。
二是减轻劳动强度。能排能灌,土壤理化性状得到了改善,人行道宽大,耕作便道通畅等等,农民耕作起来省时省力,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三是减少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