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是指哪十三陵?分别分布在何处?
魏新曦
2022-04-27 23:09:09
共 1 个回答
赵珉懿
2022-04-30 23:06:21
明十三陵依次是指: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1、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
2、明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
3、明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
4、明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
5、献陵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长陵的旁边;
6、明庆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
7、明茂陵,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
8、明康陵,位于金岭(又名莲花山或八宝莲花山)东麓;
9、明景陵,位于天寿山东峰(又名黑山)之下;
10、明泰陵,位于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
11、明德陵位于潭峪岭西麓;
12、明裕陵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
13、明思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
扩展资料:
一、明十三陵名称由来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
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镇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
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二、明十三陵历史沿革
明十三陵建于1409~1645年,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并将十三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加以保护。
1957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
1991年,十三陵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
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2011年,国家旅游局批准明十三陵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参考资料来源: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