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推荐一本淹没在十年风暴里的好书《江畔朝阳》(一)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那个特殊年代的文学作品都很少被提及,可能我有点孤陋寡闻,反正我真的是没怎么看过。

在旧书市场偶然间翻到过一些那个年代的小说,一看简介就不想看了,但或许是缘分吧,我把这本《江畔朝阳》买了回来,买回来当然也是束之高阁,直到第一次疫情大隔离期间,才翻翻捡捡的从一堆旧书里面翻了出来。

当时只是觉得情节还挺吸引人的,所以就一路看了下来,而且这本书也不像其它那个年代的作品那样,动不动就是路线、主义,一张口就是毛主席教育我们说什么的让人反感。

今天为了完成头条创作最后一周的任务,就拿它出来压阵了,实在是书读得有点少

为了多凑点材料,同时也为了参考别人的意见,我又上网查了查。

这一查还真是不得了。

首先这本书的作者就着实震了我一下。

震我一下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作者有多么的大名鼎鼎,也不是什么隐藏很深的扫地僧,也是什么家里有矿、背景深厚的业内大佬的后人,而是这位老先生令人瞠目、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真的是惊掉了我的下巴,敬仰之情犹如滔滔江水 。

百科里对老先生的“人物经历”一栏是这样介绍的:

郑加真。

1929年11月,出生于温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34年,5岁全家从温州迁居上海。在上海完成小学、中学的学业。

1949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

1951年,抗美援朝参军,历任中朝人民空军联合司令部、军委空军司令部见习参谋、参谋。

1952年夏天,郑加真奉调回国,至空军司令部通信处报到。

1953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

1958年,随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历任农工、宣传干事、编辑、主编、宣传部副部长、史志办主任;同年开始发表作品。

看见了吗,是不是这上面每一行字放到咱们一个普通人身上,都是足以自豪的存在?

复旦大学就不提了,这放在他老人家身上可能人家也不在意,我这里想重点强调两件事,第一件是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

据说郑加真在上海复旦大学就读期间,正值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瞒着家里和同宿舍的五六个同学一起报名参了军,他的父亲还是在报纸上看到他的名字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儿子报名参加了战争。

设身处地的想想,我可能做不到。

你想想,首先战争不是发生在国内,虽然更多的可能是为了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但那里是什么地方,朝鲜,我要说那里是穷乡僻壤不过分吧,而且是去打仗,就是出国留学都要考虑考虑,更何况是去打仗呢。

其次,去朝鲜打仗和谁打,美帝呀,他们可是前不久刚刚用原子弹直接把小日本的两个城市给灭了,当时我们的情况是啥,小米加步枪啊。

最后,退一万步说,老先生当时已经以一名复旦大学的大学生了,是已经足以光宗耀祖的了。

但是你以为这就完了吗?没有。

他老人家接下来又干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情,那就是1958年,随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

有复旦大学为背书,又是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凯旋回来的英雄,然后放下一身的荣誉,从温暖如春的首都北京毅然决然的冲向冰封雪飘的荒凉北疆,这得是需要多大的勇气,需要多么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够做出的决定,而且他老人家的官职已经是中央军委空军司令部的上尉参谋了。

真得是让无数个躺在温柔乡里只知道抱怨的我辈汗颜,也可以说无地自容了吧。

看来英雄真的不是人人都可以作的,也可能是只有在那个伟大的时代才会有这种有为的热血青年。

写到这里对英雄的敬佩真得是油然而生,致敬英雄,致敬祖国,致敬那个伟大的英雄时代!

更让我汗颜的是,这么值得让人尊敬的老先生我却从来没听说过,说来真是惭愧。而据说老先生在北大荒可以说是无人不晓的人物,被称为北大荒的“文学教父”,而他老人家一生为国家,为人民,为北大荒做出的贡献,远不止我以上述说的这些。

《江畔朝阳》这本书就是老人家在北大荒期间写出来的。

虽然这部小说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但是这部小说确实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50年抗美援朝第一任志愿军司令部将帅高清修复影像
漫忆我的两位导师:陈子展先生与林庚先生
《江畔朝阳》(郑加真)
老人家的忌讳
桐江引(胡宗藩著《存斋偶编》第33篇)
痛定思痛“5.28”——悼念北大荒遇难知青战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