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周祖历史渊源

庆阳周祖历史渊源

张晋荣

前言:本文以梳理史藉记载的方式,对周先祖不窋城址、三国时韦昭对《国语》中称不窋为先王的注释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论证。以期较全面呈现庆阳周祖历史渊源及在周文化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史纪》、《国语》、不窋城、先王、豳

甘肃省庆阳市位于黄土高原腑地,境内有黄土高原上最大的黄土平原,古称大原。大原北麓的庆城县庆阳古城是一座二水交汇河口三角洲台地,古人削土为基、版筑成城,城墙平均高度达31 米,雄锯全国第一,是黄土高原一颗璀璨明珠。100 年前,世界级探险家CD. 布鲁斯在其名著《走出西域》中给出了全书所记各地最高评价。他将庆阳城比做大号的爱丁堡城堡,称它是:最令人神往的能与欧洲当时仍能见到的任何一个古城堡相媲美

庆阳古城自古府、县同城,是庆阳乃至整个长安西北黄土高原区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镇。“西来之国、周旧邦国”的庆阳是周文化最早发祥地之一,古属陕西,清康熙八年改隶甘肃,为甘肃陇东名邑重镇。号称活着的千年古城。

本文以梳理史藉记载的方式,对周先祖不窋城址、三国时韦昭对《国语》中称不窋为“先王”的注释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论证。以期较全面呈现庆阳周祖历史渊源及在周文化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1、《史纪》周本纪与不城址

《史纪》是公认的史学正藉,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是全书的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开篇就是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为五帝、夏、殷、周、秦。

武王伐纣开创800 年基业的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享祚最长的朝代,是中国绵延历史长达2000 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开始,周礼及春秋诸子百家学说等无不是中华民族最深的印痕、标志。

《史纪· 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封弃于邰。后稷卒,子不立。不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不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於豳。

《史记》记载最早的周先祖是后稷,姬姓,名弃,被尊为稷王、农神、耕神、谷神。尧舜时,为司农之神,是禹最倚重的三公之一。稷弃之子不承袭夏朝农官。《史记》周本纪中记载的周祖不“夏后氏”时所“奔”、公刘“虽在”的“戎狄之间”是“周道之兴此始”的地方,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次迁徒,相对于稷弃被封于邰地,更为重要,不窋及公刘在“戎狄之间”完成了身份转换,从世袭承继农官者,成为割据者、独立建邦部落首领。周祖三代在“戎狄之间”奠基,继而开疆拓土,活动范围到达漆、沮水及渭河流域,为“公刘卒”之后,“庆节国于豳”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周道之兴自此始”。

“夏后氏”时所“奔”、公刘“虽在”的“戎狄之间”在那里?这是周文化研究、中国农耕文化研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抛开历史上究竟有无稷弃、不,稷与不是人名还是延续几代族邑统称等问题,对于上古问题,最可靠、最权威的答案还是中国传统的训诂学考证,即历代正史典藉的记载。

【唐】李泰《括地志》云:古城在庆州(安)弘化县南三里,即不在戎狄所居之城也。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云:庆州,禹贡雍州之城,古西戎地。周本纪曰:夏氏政衰,后稷子不奔戎狄之间,今州理东南三里有不古城是也。

【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庆州,不,夏后氏衰,稷之子不奔于戎狄,即此地。”

【宋】乐和《太平寰宇记》:“庆州,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夏衰,后稷子不奔戎翟之间,今州理东南三里有不故城。春秋时为义渠戎之土。

【明】王士性《广志繹》:“其后,不失官,窜于戎狄,则庆阳有不城。

【清】嵇璜、刘墉《续通典》:“庆州宏化郡东南有不城。”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国语言‘不失官奔戎狄之间’。今庆阳府安化县有城,城东三里有不冢。”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郁郅城,在府城东,当白马岭两川口。汉置县于此。水经注谓之尉李城,音讹也。通典曰:‘即古不城’。续通典:‘不城在郡城东南三里。’郡城今名尉李城,亦曰不城,城周七里有奇…今府城即唐庆州城也。”

【清】赵本植《乾隆新修庆阳府志》:“庆阳府,安化县附,不城,《括城志》:‘宏化县南三里。’《元和志》:‘在州治东南三里,即今府治。’夏政衰,不失官,自窜于斯,所居成聚,故建城而居焉。”

【民国】张精义《庆阳县志》人物志圣贤:“不窋,后稷之后,夏德衰失官,窜居戎翟。教养居民,是为庆阳进化之始。庆人建有专祠…鞠陶,公刘之父…公刘…公刘兹仁,不履生草,运车以避蒹葭。思光大,乃徙于豳,复修后稷之业,变易风俗,百姓怀之,多徙而归焉。”

李梦阳诗:“庆阳亦是先王地,城对东山不坟。”

弘化、安化等是庆阳古代曾使用过的州、府、县名,庆城自古府县同城,古藉中所记载的州理(州府)与县属都在庆阳古城之内。庆阳古城为狭长扇形台地,由南向北分别为不城、皇城、附马城,相互之间为天然护城河相连,总长达14300 米。史藉中的“东南三里”、“南三里”是南面的不城相对于不同时期位于皇城的州府所在地方位、距离。

系列正史佐证,庆城庆阳古城就是不城,是《史纪》周本纪所记“戎狄之间”最为重要的城邑。至今,仍伫立在庆城南街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周旧邦牌坊,仍向世人昭彰庆城显赫的“西来之国”、“周旧邦国”历史。

2、《公刘迁豳》与《不迁豳》

庆城为周先祖不窋、公刘“所居”的“戎狄之间”有没有其它不同说法?“周道之兴此始”的肇周圣地地位是否受到广泛认可?

同样还是《史纪》,在《史纪》之二十二《刘敬传》、二十五《匈奴传》的相关记载,使这一问题变的莫衷一是。

《史记》刘敬传:“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累善十有余世。公刘避桀居豳,太王以狄伐故,去豳杖箠居岐,国人争随之。”

《史记》匈奴传:“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邑于豳。其后三百有余岁,戎狄攻大王父,父亡走岐下,而豳人悉从父而邑焉,作周。”

为什么同一本《史纪》,就同一个问题,在周本纪中是不“奔戎狄之间”,而在刘敬传与匈奴传中却变成了不的孙子公刘?

对此,笔者一直进行思考。认为,应换个角度,司马迁撰写的《史纪》,记述了上自三皇五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时间跨度大,内容庞杂。对文字的精炼要求特别高。同样是《史纪》,周本纪是记述周王朝事迹的正记,记述详细,而刘敬传与匈奴传只是刘敬与匈奴历史的列传,所记奔“戎狄之间”之事,不可能像周本纪一样详列历史源流,文字需要更加精炼。因此出现名人事迹“虹吸”现象。很有可能将不、鞠、公刘三代共同经历的奔“戎狄之间”之事,记在功绩、知名度更大的公刘身上。

首先,祖孙三人是否可能一齐同时奔“戎狄之间”?

《史纪》周本纪中有线索,不奔“戎狄之间”时是“不窋末年”,即不当时已是高龄,带子携孙一齐而来,很有可能。

其次,关于公刘的影响力。

纵观《史纪》周本纪,周先祖历史人物中,着墨最多凸出描写的三位代表人物是后稷、公刘与古公父三人。周本纪中记述后稷的关键词是:“好农耕,相地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记述公刘的是“公刘复修后稷之业,行地宜务耕种”,记述古公父的是“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也有大量歌颂公刘的篇目,长篇诗文《公刘》每段都用“笃公刘开句。可以说公刘是继后稷后周先祖农耕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对于《匈奴传》中将不“失其官”写成公刘“失其稷官”也很好理解。不“奔戎狄”的行动使其“失其官”,家族世袭之职,对与他一同“奔戎狄”的儿子鞠和孙子公刘来说,当然也从此失掉了继承的机会。

公刘不但“虹吸”了不奔“戎狄之间”的功劳,《史纪》周本纪中“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中儿子庆节“国于豳”的功劳也被后人记在公刘名下。如南北朝时徐才宗《宗国都城记》:“豳国者,后稷之曾孙曰公刘,始都焉。”据《诗经》公刘:“笃公刘…度其夕阳。豳居允荒…笃公刘于豳斯馆。”豳是公刘曾经“居”与“馆”过的地方。但“国于豳”的是庆节,不是公刘。

下面,我们来看看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史记》有关周先祖记载主要来自《诗经》、《国语》等典藉。对于《诗经》,历朝历代有知名学者进行训诂考据、注释。直到清朝时,训诂考据学达到高峰。对《诗经》注解最著名有毛传、郑笺、孔疏、诗集传、戴震文集、钱澄之的《田间诗学》等。

针对《诗经》大雅公刘迁问题,历代学者先后有“自不城迁”、“自邰迁”等多种说法。其中毛传、郑笺主要依据刘敬传、匈奴传提出了“自邰迁”说,影响很大。由此,陕西彬县、邑等地部分学者、景区相关介绍鲜见周先祖在庆阳相关记述。但更多学者坚持以《史记》周本纪对待相关问题。除前论,对于庆阳有不城,史家无任何争议。依据周本纪认为公刘“自不城迁”观点,至清朝,成为定论。现择戴震、钱澄之相关论证简述。

戴震在其名著《戴震文集》周之先世不已上阙代系考中,对《史记》刘敬传:“公刘避桀居豳”中的“避桀”二字,毛诗所注:“遭夏人乱,适逐公刘。”戴震从分析弃到桀所传世代与后稷到公刘所传世代不符等方面提出质疑。依据国语:“孔甲乱夏,四世而殒指出:“则周人言夏之衰,指孔甲不指太康甚明。”而且“以地考之”,分析邰、不城、豳三地地理位置关系,反对毛诗:“适逐公刘。”的观点,以“今庆阳府安化县有不城。”提出应为“不遭迫逐,自邰而远窜”至庆阳。

朱一清:“钱澄之是明末清初杰出学者,所撰《田间诗学》十二卷历十年七易其稿而成。是继毛传、郑笺、孔疏、诗集传之后增补宋明治诗精当者二十家,是一部汇录自汉、唐、宋、元、明、清诸儒说《诗经》的集大成之作,在我国诗学史有重要价值和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持论精核’实开清代朴学之先导。”

《田间诗学》:“不失官,在夏太康时也,太康之后,有羿浞之乱,几将百年。则不以来,窜于戎狄久矣。意必羿浞灭而夏复,公刘始返内地,竹书载:‘夏少康三年,复田稷。’沈约注:‘谓后稷之不失官,至是而复。’则公刘之兴,当在此时。邰在今武功县,在今州,皆属西安府。相去特百余里,自不窜于戎狄之间,不居邰矣,今庆阳府有不城,是其居也。公刘迁,盖自不城迁,非自邰迁也,毛、郑皆误。”

至此,不自邰到庆阳建不城,公刘自不城迁的历史明确。

另,《史记》有关周先祖事迹主要引自《国语》与《诗经》等更早典藉,在这这些著作中是否可以找到更为详细的有关不功绩的资料?经查,有!

《国语·周语》祭公谋父进谏周穆王:“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至于文王、武王,昭前之光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无不欣喜。”

对于文中称不为“先王”,三国时韦昭注曰:“不,弃之子,周之禘祫文、武,必先不,故通谓之王。《商颂》亦以契为玄王。”即,周朝祭祀文王与武王的最高禘祫礼中,首先要祭先祖不,因此将不通称为先王。与《商颂》中将契敬为玄王一样。因此不被称为“肇周圣祖”。如所记,不在“戎狄之间”,“修其训典”制定典章制度,进行规范的邦国治理。以“时序其德,尊修其绪”的高度律已态度,勤奋治国。所“守”之“敦笃”、所奉之“忠信”成为邦国传承的传统,连周文王、周武王都是“昭前之光”而继承。

该篇为《国语》开篇文章,在历代学界具有非同寻常地位,与《史纪》周本纪相辅映,既说明不窋“开埠建邦”、“肇奠周基”历史功绩,韦昭对“先王”的注解中将不窋与商契相提并论的观点,是主要朝代分封庆王与庆城相关联的直接原因。是研究、宣传庆阳周文化最值得关注的权威典藉。

《太平寰宇记》:“汉书云:‘公刘处豳,其人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也。’其俗勇力,习战备,居戎狄处,势使之然。”

所述,“居戎狄处”的公刘“俗勇力,习战备”开疆拓土使其部族可以“度漆、沮取材用”将今庆阳宁县、正宁、陕西彬县、邑等大片疆土纳于治下。这些公刘所建功之地可以说都是“周道之兴”的地方。但是庆阳不城做为不、鞠陶、公刘三代奠基根据地,良好基础是公刘开疆拓土前提、保障。

庆阳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古属陕西,虽然清康熙年间划隶甘肃,襟带相连的周文化之根没有断。不但不能断,更要以全面客观地系统研究。不能相互各持偏词,断章取义,依据《匈奴传》、《刘敬传》而寞视《周本纪》不与公刘在庆城的事实。当然,庆阳也不能依仗《周本纪》将“公刘邑”、“豳城”等全部都纳入囊中。

实际上豳是周先祖自不“奔”“戎狄之间”后周先祖活动范围、控制区域的泛称地名。豳地范围广大,分北豳、南豳。《读史方舆纪要》:“庆阳府禹贡雍州地,周之先不所居。亦曰北豳。”包括庆阳、宁县在内周先祖最早到达的地方称为北豳,泾川、彬县等后到地方称为南豳。

其中位于北豳的宁县与位于南豳的彬县、新平先后甚至同时以豳州命名过。

《太平寰宇记》宁州:“宁州,彭原郡…太和十一年改为班州。以班师振旅取其郡名,十四年改为州,二十年改邠为豳,取古地名也…至帝改‘’为‘宁’,以安宁取称也。”

《太平寰宇记》州:“后魏大统十四年分泾州之新平郡置南豳州。以北别有豳,此为‘南’。帝三年废北豳州,此遂去‘南’字。唐武德元年以新平郡为豳州,开元十三年以‘豳’字与‘幽’相涉,改为

由此分析,包括今甘肃庆城、宁县、泾川、陕西彬县、新平、邑等大片区域都是公刘活动的“戎狄之间”和豳地。其中甘肃庆阳宁县的宁州最早使用做为州名,甘肃泾川泾州的新平划到今陕西彬县后,也以古地名豳置南豳州。直到庆阳宁县州改为宁州后,去掉前面的‘南’字成为州。甘肃庆阳宁县是从庆城不城南发源的马莲河所经过的第一个县城。在今县城东马莲河与一支流交汇台地上有公刘邑,至今与彬县的豳乡就《史纪》周本纪中:“公刘卒、庆节立、国于豳”的“古豳国”之地存有争议。甘肃宁县不能因取豳州之名早于南豳州就确定庆节“国于豳”之处就是宁县,宁县与彬县也不能各依毛诗、郑笺等诗注互执。需要详考更权威的综考而定论。

有正史对北、南豳相互关系为证,对于现在以山西部分地方以‘汾’与‘’字形相近,论说,豳在山西,进而论述“周道之兴”之说则不足道也。可参考《与西周史作者许倬云就周族先祖迁涉问题商榷》一文。

我们也不能小看“戎狄之间”,不时代远自夏朝,那时“中国”范围很小,很多现在普遍认为的中原之地在当时都属于蛮夷戎狄之地,如河南汝州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距洛阳仅70 公里,《太平寰宇记》汝州:“春秋时为周王畿,亦戎蛮子之邑。”

《万姓统谱》:“岐伯,北地人,黄帝与论医,有素问、内经行于世”,《太平寰宇记》庆州人物:“岐伯,北地人”。《通志》:“古有岐伯,望出安化。”安化(庆城)因是岐伯故里,被岐姓尊为郡望之地。“太王至岐文王迁丰,支庶留岐,以岐为姓。”详见笔者《歧伯故里再考》。黄帝时代,黄土大原是插枝即生的千里沃野,是黄帝、岐伯等中华先民重要聚居活动之地。可能并非传统受《史纪》周本纪“戎狄之间”所印象的荒凉不昧。

周祖圣地、岐伯故里是庆阳最重要二大文化名片,是庆阳历史最“深”之根。只是因庆阳改隶等多种原因,这二大文化之根,缺少应有的浇灌、甚至存在更多被克意忽视的情况。因此,论述庆阳名字来源之前,对庆阳的周祖历史进行简单“梳理”是前题、基础。本文主要依正史史藉记载论述为主,另,还可通过对《诗经》、《国语》相关内容原文析读做更深入对比分析。但个人觉得,不能仍以一城一地强附“诗”文,以为论据,应在多地进行大量实地考察,得观全貌,综论,方有所成。

参考资料:

1、 《国语》春秋左秋明

2、 《史纪》司马迁

3、 《括地志》

4、 元和郡县图志》李吉甫

5、 《太平寰宇记》

6、 《资治通鉴》司马光

7、 《通志》郑樵

8、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

9、 《诗三家义集疏》王先谦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意见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