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安县水稻高产创建的几点探索

时间:2022-09-05 05:20:19

庆安县水稻高产创建的几点探索

庆安县共有耕地285万亩,其中140万亩是水稻。占总耕地面积的一半。水稻栽培已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稻产业的发展,突出高产攻关,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田基础设施逐步改善。针对水稻高产创建实际需要,庆安县全力打造标准化农田基础设施,持续提升水稻综合生产能力。

1、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消险加固中小型水库4座,完成渠系衬砌510公里,配套田间构造物460多座,不仅缩短了灌溉时间,而且年可实现工程节水3000万方。尤其是和平灌区的工程配套率达到90%以上,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

2、进行土壤耕暄改造。全县共组建投资规模1,000万元以上的大型农机合作社3个,500万元以上的农机合作社4个,8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达到500多台,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了85%。坚持推行“翻两年旋一年或翻一年旋一年”的耕暄机制,每年水田秋翻整地率都在95%以上。

3、推进水稻大棚建设。借助实施建棚政策补贴契机,采取乡村集中联建和农户自行散建相结合的办法,三年更新改造大棚1万余栋,建工厂化育秧基地4处,40栋以上的集中育苗小区达到60多个,全县水稻育苗大棚发展到4万栋850万平方米,大棚育苗率达到95%。钵体育秧基本普及。

二、水稻高产创建不断推进。这个县水稻种植历史久远,通过实践创新,先后推出了小苗变大苗、小池变大池、小棚变大棚的“三小变三大”工程,总结并应用了“秋翻春耙、测土施肥、高台大棚、良种钵育、机插抛摆、节水控灌、精细管理、绿色有机”的高产栽培模式。近几年,又成功试验、示范了“两段式”和“超早钵育”高产栽培技术,靠早育苗、育壮苗来抢积温,种植延后半个积温区品种,实现优质高产的效果。2011年全县3月8日完成“两段式”播种,3月20日完成“超旱钵育”播种,4月1日完成常规大棚播种,各生产环境结束时间均比去年提前一周。并重点实施了水稻高产创建“148”工程,力争发展亩产800公斤水稻基地“10”万亩,发展亩产700公斤水稻基地“40”万亩,发展亩产600公斤水稻基地“80”万亩。按正常年景,全县水稻总产预计实现15.8亿斤,同比增长10.5%。

三、绿色品牌效应日渐明显。近几年,庆安县不断扩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规模,加快绿色、有机食品开发认证工作,以知名品牌助推稻米加工企业发展,以扶持壮大龙头企业阵容,促进水稻产、加、销一体化有序经营。

1、打造绿色品牌。全县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国家认证面积发展到221万亩,其中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201万亩(含有机4000亩),“三品”生产企业总数发展到19家,“三品”开发认证总数达到64个,其中绿色食品产品43个,无公害食品16个,有机食品5个,“三品”认证居全省前列,被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评为“中国绿色名县”,“庆安大米”品牌跻身农业部评定排名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名列第14位,价值评估34亿元。目前,已经在国内30个省市建立了庆安大米的销售网点,双洁牌大米打人了北京、哈市高校,并进入了奥运会餐桌;七河源牌大米走进了北京和华北超市,“庆鑫”牌大米进入了上海超市,绿色大米市场销售十分顺畅。

2、发展稻米加工企业。对上主动向国家和省、市推荐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对内本着“少、减、免”的税收优惠原则,为企业发展留足资金,扩大生产规模。目前,全县水稻加工企业发展到204家,并拥有鑫利达米业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双洁米业等4家省级龙头企业,丰龙泉米业等10家市级龙头企业,年水稻加工能力可达200万吨,是全县水稻生产总量的3倍。在水稻副产品加工转化上,新上了鑫利达米糠油项目、热电厂燃生物质改造项目、银泉稻草纸浆项目,实现了水稻资源的就地“吃干榨净”。延伸了产业链条,拓展了发展空间。

3、扩大基地生产规模。积极支持和鼓励鑫利达米业集团、双瑞肥业公司等企业通过承租农户土地,建立起自己的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实施大型农业机械作业,提升了规模经营效益。目前,全县有20多家水稻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组建了水稻生产合作社,实行统一作业、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防病、统一收购的“五统一”管理模式,优化了劳动力分工,促进了产、加、销的有机结合。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耕地流转户数2.45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34%;流转面积59.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2.4%;耕种200亩以上的大户共有460户,经营耕地10.2万亩,通过土地有序流转,实现了基地规模化带动生产科技化。

上一篇:当前“农家乐”旅游现状分析及建议 下一篇:饲料用苎麻新品种“川饲苎1号”的选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