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23课
正谋
2020-06-24 19:33:54
共 1 个回答
薛婉容
2020-07-01 06:00:16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23课《卡罗纳》教后反思
《卡罗纳》所在的的六单元是以“爱”为主题的。本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外貌、神态、动作描写,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卡罗纳的爱,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新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自主读书,边读边找出文中四个描写卡罗纳失去母亲后极度伤心的画面。孩子们从对描写卡罗纳伤心的句子进行自读自悟,感受卡罗那伤心。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对学生“读”的指导,为本课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然后反复读这些句子,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卡罗纳的不幸、悲伤,比较几次哭泣,重点品读“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等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与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自读自悟,集体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语句,学生体会到了卡罗纳失去母爱的悲痛,从而激发要关爱他、帮助他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把大量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找读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句子。学生很快能找到关于面对遭受不幸的卡罗纳大家分别怎么做的。然后让学生说说谁最让你感动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引导学生在亲近文本之后充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我只是在关键的文本上作简单的点拨和语言表达的示范,而更多的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体会由学生自我去实践、提升,真正体现“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主体观。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会要多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从“爱”他人这方面我们会怎样做,“爱”可能是什么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爱可能是:一句真诚的话语;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轻轻的动作;一个拥抱等等。
在课文结束时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拓展:一、请你给卡罗纳写一封信,给他以春天般的温暖,让他心头的悲伤早日消退。二、请你代表卡罗纳,写一封信给关爱他的人,感谢他对卡罗纳的无限关爱和帮助。(选取其中的一个)课后要求学生以小练笔的形式写写。
从小练笔情况看,孩子们稚嫩的话语中字字句句流露出对不幸者的同情和怜悯,看到孩子们愿意热心相助,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但有一部分的学生的语句太浅面,更多都是以课文里的话来写的,而没有更好的用自己的语句来安慰卡罗纳。在选择做第二题的学生中,学生写的挺不错的。(所以我觉得学生在选择做第一题时,更多的被课文内容给思维定式了。)
回顾课堂,教学中,抓住了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会和理解”这一理念,遵循了“以人为本,为生发展”的宗旨,实施了略读课文”自读为主,略而不简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理解、感受、品味和积累中挖掘语文的语言因素,把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总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就如学生还不能很好地体会、理解课文的情感。今后教学中特别是关于情感类课文,还应更加注重对学生“读”的指导,读出情感来,从读中体会。语文的学习本身就是在读中体会感悟而来的。同时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教学中也应注重“读”,从读中“悟”。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