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外国语学校怎么样?
某某
2022-04-20 21:54:21
共 1 个回答
郝濮存
2022-04-24 11:03:25
不请自来,个人认为作为一个根正苗红的国企子弟、人生前十五年一直在西花园度过,直到去年(2020)才离开大外上高中的学生,我应该是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或许并不是)。
与其他城市不同,大同市外国语学校并不是大同市能数一数二数三数四数五数六数得到的中学,她甚至都不是大同市唯一一所通过认证的国际中学——这个称号我个人印象中归于大同三中,她只好孤悬于“城西孤岛”西花园,承受着日益下滑的生源带来的冲击。
大外曾经是一所很“能打”的学校,在很久很久以前——那个时候大外还叫“国营六一六厂子弟中学”。后来,由于政策原因,她告别了她的母亲山西柴油机厂,或者说大同人口中的“六幺六”,改由市教育局领导。在时任校长郝跃荣的争取下,她拥有了新的名字——“大同市外国语学校”。从此,“大外”代替了“柴中”,成为了西花园人民心中那所美丽学校的象征。
大外也曾经努力过。她和英国贝利市帕伦索伦中学结成了姊妹学校,互派学生交流带来了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她营建了新的校舍,红墙间闪烁着师生的笑靥;她举办了校园英语节,青春的气息从舞台上撒向校园各处;她邀请了美国培普丹大学考察团来校访问,西花园这个地方在苏联专家离开后再一次变得国际化起来。
可是,事情总不遂人愿。伴随着“六幺六”和西花园在大同市的存在感一步步降低,大外渐渐失了声色。不知从何时起,大外初高中生之间的差距日渐拉大,大外的高中成了市区内如假包换的末流选择;不知从何时起,大外的国际交流日益减少,西楼上的“外国语”三个大字开始显得可笑;不知从何时起,大外的外教课悄然缩水,而授课老师也悄然从英美人士换成了第三世界同胞……
郝校长调离大外。
新来的常校长重视体育,他曾经在一次全校大会上提到大外的“体育优势”,当时师生们只觉滑稽,现在想来,面对渐显的颓势,这句话是苍凉的感慨与无可奈何的尝试。足球队日渐成为学校的热门话题,而来校上文化课的体校学子则成为了名正言顺的“内援”。大外的中考体育、微机和实验操作成绩逐渐成为她最亮眼的名片。但从1958年建校起西花园人一向引以为豪的高学历高品德高普通话水准的师资力量,却随着一代代老教师的退休渐渐走低。
2017年,我校一位学长斩获全市中考状元(这位大神现在PKU读书)。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2018年,大外连同西花园一起被从大同市城区剥离出去,对未来升学满怀忧虑的家长们纷纷逃离西花园,遇到生源危机的大外一路走低。这时,附近的一所民办初中异军突起。DFLSer们想不通,为什么尽管一直有传言说那里存在着严重的体罚语罚、放弃副课(包括生物地理!)、规矩过严的现象,人们却更愿意把自家孩子送去那里,而非一向以教师和蔼文雅、课程全面完善、学风民主自由著称的大外。2019年,就在大外全校师生都在忧虑日渐流失的生源是否能撑起新一届的初一年级时,到那所学校报名的家长车辆在西花园这个宁静的小街区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大堵车。
该来的还是会来的。2021年,就在那所学校由于生意兴隆开办高中业务之后一年,新生“众多”的大外初中级部开始面向全市六县四区招生。经过一代代的修缮,大外现在有了崭新的高标准的体育场、宿舍楼和学生食堂,却唯独失去了应该享受它们的一代代学生。
这所学校有许多缺点,譬如说地理位置欠佳、校园环境一般,近些年来又面临着师资力量下滑和规划好高骛远的问题。高中级部办学中更是存在严重的学风不正、生源薄弱、资源匮乏的现象。高中部的小语种班与其说是“国际视野”的体现,倒不如说是无可奈何的一种投机取巧。
然而这不妨碍我继续爱着她,毕竟我见过春天校园里生机勃勃的菜畦,见过夏天英国费斯伍兹国际合作学校来访时飘扬的彩旗,见过秋天操场角落积起的松针和落叶,见过冬天豆腐坊里飘出的袅袅白气;毕竟在这里我遇到了会坚守一生的挚友和会感激一生的恩师,是他们将我带离颓丧的深渊,塑造了我的性格,坚定了我的理想……
如果出于求学的目的,来大外可能的确不是一个好选择,尤其是读高中。可问题是,大同城西那片夹杂在苏式建筑群间的红楼,是许多人人生的开始啊。
我是一个资质平庸的人,面对大外的兴盛不能为之增色添彩,面对大外的衰颓也不能为之力挽狂澜,甚至面对关于大外的提问都写不出一篇通顺详实称得起文章的东西介绍她。这是我的不对。
深夜里,泪似乎晕开了视野。
(图片来自一位挚友)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