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

2021年10月17日 12:22--浏览 · --喜欢 · --评论
粉丝:547文章:61

一、安全教育的内容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形式很多,“三级”安全教育是安全教育的一种形式,也是法律明确规定的对新员工的教育制度。

1.“三级”安全教育   

是指厂级安全生产教育、车间(部门)级安全教育、班组级安全教育。

厂级安全教育培训主要内容:安全生产基本知识;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劳动纪律;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有关事故案例等。

车间(部门)级安全生产培训主要内容:本车间(部门)安全生产状况和规章制度;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事故案例等。

班组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主要内容: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生产设备、安全装置、劳动保护用品(用具)的性能及正确使用方法;事故案例等。

2.特殊工种作业安全教育

电工、金属焊接切割、起重(含电梯)、厂内机动车辆驾驶、锅炉、容器、爆破、危险物品作业。

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与本工种相适应,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经安全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后,方可上岗作业。

二、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

1.事故的概念        

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或其它损失的意外情况。

2.引起事故的原因

(1)人的不安全行为;

(2)物的不安全状态;

(3)管理的原因。

3.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人、机、环、管四因素

4.安全管理的主要方法:目视管理法

三、安全色彩与安全标志

安全色:是特定的表达安全信息的颜色,它以形象而醒目的色彩语言向人们提供禁止、警告、指令、提示等安全信息。包括四种颜色即红色、黄色、蓝色、绿色。

车间内张贴的佩戴防护用品标志,安全色为蓝色,表示必须遵守规定。

消防栓和灭火器下面划黄线内不可堆放杂物。

四、正确穿着厂服 

1.保持厂服清洁,肮脏的厂服可能引致皮肤病。

2.工作时,头发应扎好,否则容易被机器所缠绕而引致头部受伤。

3.工作时,厂服要“三紧”,即扎好衣领、衣袖和衣襟,避免缠绕受伤。特别在搬运物料时,应及时扎好裤脚,以免剐倒受伤。

4.厂服被化学物品染污,应马上更换及彻底清洁。

五、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劳动保护用品: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为免遭或减轻事故伤害和职业危害的个人随身穿(佩)戴的用品。

防护耳塞:

防止机械噪声.空气动力噪声.电磁噪声的危害,

噪声标准:85dB。

防护手套:

防止火与高温、低温、电磁与电离辐射,电、化学物质的伤害;防止撞击、切割、擦伤、微生物侵害以及感染。

安全带:

预防作业人员从高处坠落。

安全帽:

防止意外事件对头部的伤害。

防尘防毒口罩:

防止生产性粉尘的危害;防止生产过程中有害化学物质的伤害。

防护眼镜和面罩:

防止异物进入眼睛;防止化学性物品的伤害;防止强光.紫外线和红外线的伤害;防止微波.激光和电离辐射的伤害。

六、安全使用危险化学品

1.危险化学品:是指化学品中具有易燃.爆炸.有毒有害及有腐蚀等特性,而且会对作业人员、设备设施.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的化学品。

2.危险化学品的危害:

(1)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为中毒和皮肤灼伤);

(2)引起火灾和爆炸。

3.作业人员使用危险化学品的注意事项

(1)持有效上岗证上岗;

(2)必须严格遵守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安全操作规程;

(3)在使用危险化学品之前,必须仔细阅读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尤其是有关安全注意事项和应急处理方面的内容;

(4)按照工厂和安全技术说明书的要求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不能直接接触会引起过敏和经皮肤吸收引起中毒的危险化学品;

(5)使用作业时要精神集中,严禁打闹嬉戏;

(6)严禁在危险化学品工作场所进食、饮水或喝饮料;

(7)不可用化学溶剂去洗手,对于废弃化学药液不可倒入地下管道,应倒入指定的回收桶内;

(8)如果不小心被化学品溅到皮肤或衣服上时,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时间应在15分钟以上,必要时送医院进行抢救。

七、消防安全

1.燃烧的概念及三条件(火三角)

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和发烟的化学反应。

燃烧三条件:

可燃物(如天然气、可燃气体、液化石油气、汽油、煤、木材、纸张、橡胶、棉花、化学纤维等)。

助燃物(氧气)

引火源(明火.火星.电火花.高温物体等)

2.设置灭火设施

(1)固定灭火系统:

水灭火系统,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干粉灭火系统等。

(2)灭火器:

清水灭火器:不适用于扑救油类.电气.轻金属.可燃气体的火灾。

泡沫灭火器(碳酸钠、碳酸氢钠):能扑救一般固体物质和油类等可燃液体火灾,但不能扑救带电设备和醇、酮、脂等有机溶剂的火灾。

3.火灾发生时最正确的应变措施是:

发出警报、疏散、在安全的情况下设法扑救

(火灾发生时应三会:会报警、会灭火、会逃生)

4.报警

报火警须知:拔通火警电话119,镇定情绪,讲清着火地点,火灾大小,何物质着火,有无人员被困,爆炸及周围建筑物的相邻情况,再讲清报警人姓名,其电话号码,门牌号,必要时可到指定路口去等待,以便消防车能及时到达火场。

发生火灾,报完火警后应:泒人到单位门口,街道交叉口等候消防车,并带领消防车迅速赶到火场。

5.灭火

(1)火灾爆炸预防原理(四种灭火方法)

隔离法:限定火灾范围

窒息法:稀释燃区的氧及空气量

冷地法:降低燃烧物于着火点之下

抑制法:使灭火剂参与燃烧反应抑制活性游离基的产生

(2)火灾四阶段

火灾四阶段:初起阶段(最有于扑救火灾的阶段).发展阶段.猛烈阶段.残余阶段。

(3)火灾分类(按燃烧对象分):

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如木材、棉、毛、麻、纸张;

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

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等引起的火灾;

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火灾等。

6.逃生与自救

目的:为了万一发生火灾时,每位员工殾能迅速离开火场,保护员工的生命安全,将火灾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特制定以下方法:

(1)当发生火灾收到疏散广播时,每位员工迅速寻找最近的安全出口离开火场,切忌在通道上你推我攘,互相挤压,堵塞通道。

(2)火灾中产生的烟雾含有多种有毒气体,烟大被围困时,如烟气不太浓,应用温毛巾蒙住鼻和口后,最好卧地爬行,因为烟气上升,贴近地面的空气层的烟较少,可以减少因呼吸遭受的烟毒危害。

(3)冲过火场时,为了避免衣服,头发着火,要想办法用水浇湿头发和衣服。

(4)衣服着火时,千万不能狂奔乱跑,在无人帮助时,应把衣服脱掉或撕下扔掉,来不及时可边脱边躺在地上打滚,把火苗压灭或跳到水池.河等有水的地方灭火,若有人相助可用湿麻袋.毯子.湿物等把人包裹起来或用水浇浇向着火者,严禁用灭火器直接向着火者喷射。

(5)被困在楼上时,火势不长,可用湿棉被.毯子等披在身上从火中冲出,如楼梯被烧断火势相当猛烈,无法冲过时,可利用窗口、阳台、水管、竹竿、墙梯、绳子等逃生。

(6)若各种逃生路被切断时,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有条件者可向地、门窗浇水,以暂缓火势的蔓延过程,同时向室外投掷对象报警求救,在夜晚可向外打手电发出求救信号,尽量避免大声呼叫防止烟雾进入口中引起中毒。

(7)当火势逼近,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可用绳类或把床单类撕成布条状连接起来拴在门、窗、柱等上面固定,再沿着绳布等滑下。

(8)在被逼跳楼时(三缕以上跳缕受伤甚至死亡的几率极高,应禁止),应先向地面抛下厚软物品,增加缓冲,然后手扶窗口下滑以缩小跳落高度并让双脚先落地。

(9)非救火人员,一旦离开火场,不管火势情况如何,绝不可再回到火场或在附近观望,以免影响救火工作。

发现室外着火,摸门把手感觉已发烫时,千万不要开门,以防大火蹿入室内,要用浸湿的棉被.衣物等堵塞门窗缝,并泼水降温,等待火势熄灭或消防队的救援。

八、机器安全操作

1.在使用机器前,必须确定机器是在良好的状态下才可使用(空机运行1-3分钟看是否有异常),如机器本身有磨损.变形.破裂.漏油及发出不正常的声音等情况,必须通知主管进行维修。如果对这些问题不理会的话,可能会导致意外的发生。

2.机器上安装的所有防护装置,应妥善维护,切勿拆除,否则会导致意外。

3.机器运转时,禁止一切将手或身体任何部位伸入机器内的工作和行为。调机、检测、保养等工作必须在停机、断电后进行。

4.严格遵守机器的安全规程操作;工作完毕后要关闭机器电源.气源开关,清理机台卫生。

保护接地、接零装置,防雷装置,防静电装置(静电接地、中和等方法)

非电工人员不得随意乱动或私自修理车间或宿舍内的电气设备和电气管线

电气设备不得带故障运行。任何电气设备在未检明之前,一律认为是有电的,不要盲目接触。

需要移动非固定安装的电气设备,如照明灯.电焊机灯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再移动,移动中,要防止导线被拉断。

安全电压为36伏;照明电压为220伏;动力电压为380伏(工作台上、机床上使用的局部照明灯、指示灯其电压不得超过36伏)。

电气发生火灾扑救方法:首先切断电源,用ABC干粉灭火器进行灭火,或者,确定断电后用消防栓水进行灭火。

带电灭火注意问题:ABC干粉、1211、二氧化碳等灭火剂都是不导电的,可用于带电设备灭火,泡沫灭火剂和水不宜用于带电设备灭火。

九、职业病防治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化学品.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1.生产性粉尘(成分:有毒物质,如铅、砷、汞等;放射性物质,如铀、镭等;)

危害:对人体的危害(尘肺病),对设备的危害,爆炸性粉尘;

防治:密闭尘源,通风除尘,定期检测,个体防护。

2.生产性毒物

常见:苯系物(天那水、清洁剂、胶粘剂等)、铅(烧焊、电镀等部门)、三氯乙烯(清洗区:洗板水)

危险化学品(喷漆作业中的苯、汽油等,电镀时的铬酸雾、氯化物、硫酸、氢氧化钠等,酸洗时用的硫酸雾等)

进入人体的途径: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

毒害:神要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肾脏、皮肤等。

防治:清除毒物,降低毒物浓度,个人防护,增强体质,定期体检,环境监测。

3.物理危害因素:

噪声:定期检测声级(≥85dB要求佩戴耳塞)

照明:定期检测光度。

十、安全意识培训

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消防方针: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则:管生产必须管安全。

安全生产中的两种安全:人身安全、设备安全

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人员的不安全行为

两个观念转变

安全生产中的三不伤害:

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

安全生产中的三点控制:

危险点、危害点、事故多发点

安全生产中的“三违”现象:违反规章制度、违章操作、违章指挥。

调查处理工伤事故的“三不放过”:

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

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受到教育不放过

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

不安全行为产生的三种主要原因:

不知道正确的操作方法;

虽然知道正确的操作方法,却为了快点干完而省略了必要的步骤;

按自己的习惯操作。

安全管理中的“四全管理”:全员、全面、全过程、全天候

  “四全”的基本精神:人人、处处、事事、时时都要把安全放在首位。

安全防护设施要做到“四有四必有”

有洞必有盖

有台必有栏

有轮必有罩

有轴必有套

安全检查的 “四查” :

查现场、查隐患;

查思想;

查管理、查制度;

查事故处理。

人员的安全管理

安全作业五要点:

 (1)作业程序;

  (2)整理、整顿(“安全之母”);

  (3)检查、维修(定期);

  (4)短时间危险预知班组会;

  (5)手示呼叫。

影响企业安全生产最常见的六种职工心理状态:

自我表现心理;“经验”心理;侥幸心理 ;从众心理;反常心理;逆反心理 。

事故的七大特点:

 因果性;偶然性;必然性;规律性;潜在性;再现性;可预测性。

员工常见的八种不安全行为

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机器,开、关机器时未给信号,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通电或漏电等, 忘记关闭设备,忽视警告标记、警告信号,操作错误,奔跑作业,机器超速运转,手伸进冲压模,工件坚固不牢,用压缩空气吹铁屑。

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安全装置被拆除.堵塞,作用失效,调整的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3.使用不安全设备:临时使用不牢固的设施,使用无安全装置的设备。

4.手代替工具操作:用手代替手动工具,用手清除切屑,不用夹具固定、用手拿工件进行机加工, 物品存放不当。

5.冒险进入危险场所:冒险进入涵洞,接近漏料处,危化品房,基建工地

6.攀、坐不安全位置: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调整、焊接、清扫等,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

7.未穿戴劳保用品: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场所忽视其作用。

8.不安全装束:在有旋转零件的设备旁作业穿过肥大服装,操纵带有旋转部件的设备时带手套,女员工的长发不盘起来操作辊压机。

事故系统要素4M

事故链

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伤害的根本原因。为防止事故发生,可通过技术改进来防止能量意外释放,通过教育训练提高职工识别危险的能力,佩戴个体防护用品来避免伤害。

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能量意外释放的直接原因,

领导者 管理缺欠、控制不力.缺乏知识。

员工因素如能力、知识、训练;动机、行为;肉体及精神状态;反应时间;个人兴趣等。

设备缺陷、环境因素。

物(设施)的不安全状态,包括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危害扩大的设计缺陷、工艺缺陷、设备缺陷、保护措施和安全装置的缺陷。

人的不安全行动,包括不采取安全措施、误动作、不按规定的方法操作,某些不安全行为(制造危险状态)。

可能造成职业病、中毒的劳动环境和条件,包括物理的(噪音、振动、湿度、辐射),化学的(易燃易爆、有毒、危险气体、氧化物等)以及生物因素;

管理缺陷,包括安全监督、检查、事故防范、应急管理、作业人员安排、防护用品缺少、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管理。


投诉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