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发布“十四五”规划纲要 三大板块13方面重点任务

宁波发布“十四五”规划纲要 三大板块13方面重点任务

2月23日,宁波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决议,批准《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这是宁波进入新发展阶段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3月3日上午,宁波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十四五”规划纲要新闻发布会,介绍《纲要》的起草过程、主要内容等。

图片

发布会现场

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专门成立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多次听取汇报,研究决定重大事项,指导推进规划编制工作。市发改委作为牵头部门从2019年初就启动了这项工作,前后历时两年多,主要开展了三个方面工作:

扎实开展前期研究

部署市级部门开展27个专题研究,委托国内智库完成34项前期课题研究。在此基础上,起草形成《基本思路》初稿,在北京、上海、杭州、宁波等地召开专家研讨会,谋划“十四五”发展思路。同时,积极谋划“十四五”发展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为市委起草《建议》和编制《纲要》提供了重要参考。

动员各方力量参与

市发改委抽调精干力量,成立委内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起草专班。强化市县联动和部门协同,会同市级部门起草规划《纲要》,多次就重点问题召开专题座谈会和协商会。去年10月底,形成《纲要》框架初稿。之后,“两下两上”征求市级部门和地方意见,对意见进行逐条研究,做到应纳尽纳。

广泛征求各方意见

今年1月份以来,以市政府名义相继召开了多场座谈会,征求民主党派、工商联、市级离退休老同志、市决策咨询委、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基层群众、省内外专家以及在京、在杭老领导意见。综合方方面面意见,不断修改完善,最终提交人代会审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编制一份高质量、引领性的规划要求很高、难度很大、责任很重。为此,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紧扣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先行和竞争力提升,突出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要求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宁波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去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期间的有关指示要求,贯彻落实省委主要领导讲话精神,在《纲要》中突出体现了加快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唱好“双城记”和建设“17+1”经贸合作示范区、世界一流强港、海洋中心城市、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等任务。

着力体现以人为本的导向

《纲要》在总体要求部分提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明确了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市的发展目标。同时,在主要任务中围绕实现人的现代化,重点对推动就业增收、提升绿色发展获得感、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保护重点人群权益等问题作了具体安排。

着力突出发展阶段性重点

《纲要》延续落实了市委“246”万千亿级现代产业集群建设、“225”外贸双万亿发展、“4566”服务业倍增等系列行动,并结合国家和省“十四五”发展新要求,将创新作为第一项任务,对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数字化变革、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打造营商标杆城市、建设平安宁波等作了专门部署。

着力强化“四个重大”支撑

结合任务安排,共设置了人才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数字基建、深化改革、综合交通、城市建设、港口建设、市政设施、乡村振兴、生态环境、教育发展、健康宁波、文化发展等23个专栏,谋划提出一批重大平台、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改革和重大政策举措,以提高规划落地支撑性。

图片

“十四五”规划涉及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宁波的整体发展,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发布会现场,发布人回答了不少大家关心的问题。

这次规划《纲要》在指标设置上与以往规划有所不同,设置了口岸进出口总额占比、城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等新指标,主要是基于什么考虑?

刘兴景答:指标是规划蓝图的定量化表达,对规划实施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纲要》共设置了经济发展、开放合作、生态建设、民生服务、高效治理5个方面、32个指标,其中预期性指标19个、约束性指标13个。指标设置上,在落实上级要求、衔接重要部署、兼顾统计考核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探索和创新,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是更加突出创新转型导向。中央《建议》明确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三五”期间,宁波在推动创新发展、产业培育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创新基础偏弱、高端人才偏少、产业结构偏重的问题依然存在。为此,《纲要》设置了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人才资源总量等指标,进一步强化创新发展导向。

二是更加突出枢纽功能建设。“十四五”期间,国家层面把构建新发展格局摆上重要位置,宁波无论从区位条件、开放水平,还是贸易网络来讲,都有基础而且也应该发挥枢纽节点作用。为此,《纲要》设置了口岸进出口总额全国占比、机场旅客吞吐量、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等指标,进一步突出宁波作为国内大循环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的作用导向。

三是更加突出补齐民生短板。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结构加速演化,养老、育幼、健康、垃圾分类等日益成为市民关注的重点问题。为此,《纲要》着眼创造更高品质生活,设置了每万老年人持证养老护理员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城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等指标,以推动相关领域公共服务质量提升。

四是更加突出治理能力提升。当前,社会转型不断加速,提升政府依法治理、集成治理、数字治理、安全治理能力愈发迫切。为此,《纲要》设置了综合行政执法事项占比、依申请政务服务办件“一网通办”率、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等指标,加快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宁波作为沿海开放大市,“十四五”时期在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扩大高水平开放方面有什么重要举措?

詹荣胜答: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也是发展的永恒主题。“十四五”时期,宁波将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以建设“一带一路”枢纽城市为目标,以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开放平台为依托,深入挖掘开放发展新优势,推进全市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重点做好五个方面:

一是力争在制度型开放上迈出更大步伐。依托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聚焦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着力打造油气全产业链等重点方向,实施一批重大制度创新举措,加快构建对标国际一流的开放型制度体系。充分吸收国际成熟市场经济制度经验,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衔接的市场规则制度体系。提升北仑港、梅山、前湾等三个综合保税区开放水平,推动宁波保税区功能提升,建设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二是力争在开放平台建设上取得更多成果。稳步推进“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深入实施港口联通、产业合作、贸易往来和民心沟通等工程。纵深推进“一带一路”中意(宁波)园区建设,对接重点央企、涉意企业、意中商会等,共同推进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落地,积极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提升国别合作水平和高度。深化17+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提升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影响力,探索建设中欧经贸合作平台。支持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海外创新服务综合体、海外资源开发和加工基地等平台。

三是力争在双循环畅通上作出更大实效。以宁波舟山港、宁波机场等为枢纽,加强国际航空、国际航运、国际货运专列等国际干线通道建设,有效贯通内外贸,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通道。推进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畅通南向沿海、西向沿江、西南向内陆的物流大通道,构建高效的内外流通网络。加强海铁联运与中欧班列(义乌)陆海联动,打造依托长三角、服务中西部、链接全世界的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实施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增强国际邮件互换中心、国际航运服务中心、栎社空港通关中心、北仑海港通关中心等功能,扩大口岸对外开放,营造便捷高效的口岸环境。

四是力争在贸易创新发展上取得更大突破。深入实施外贸双万亿行动,推出全球贸易商集聚计划,大力招引能源贸易、大宗商品等领域国际巨头设立运营总部或分支机构。提升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功能,承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打造国家重要进口基地。深化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模式,集聚一批具有全球采购、配送能力的国际供应链集成服务商。推动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转口贸易等新型贸易方式发展,建设新型国际贸易中心。

五是力争在双向投资合作上实现更大提升。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争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争取在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及汽车、航空、新材料、新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领域落地重大外资项目,打造全球优质外资集聚地。合理引导企业“走出去”,推动本土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培育一批本土跨国公司;支持企业赴境外开展投资合作等跨国经营活动,参与国际标准、行业标准制定,赴境外设立产销基地,争创国家级境外产业园区;完善境外投资管理和服务,保护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健全海外风险预警防范处置和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当前国内各主要城市都在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对外重大交通通道,提高城市高端要素配置功能。宁波在这方面有什么谋划?

周坚巍答:“十四五”时期,是宁波以国际门户型综合交通枢纽为引领,加快建设高水平交通强市的战略机遇期和重要发力期。面对新时期新要求,全市综合交通将坚持战略性统筹与分阶段推进,以海港、空港、陆港为战略支点,加快构建国内领先、示范性强的都市圈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当好“先行官”。

一是全力建设世界一流强港。通过优化港区功能布局、加快完善集疏运体系、打造国际航运服务高地,全面提升港口“硬核”力量。重点加快北仑(大榭)、梅山、穿山等港区深水码头建设,推进码头资源有序整合,实施梅山等港区大型集装箱码头自动化改造,优化港区、堆场、物流园区、疏港通道、管线、停车场等布局,打造3个千万级集装箱港区,推动港口基础设施系统性重塑、整体性提升。加快完善内陆无水港布局,大力发展海铁联运、江海联运、海河联运、水水中转等多式联运,提高海铁联运枢纽服务能力,加强铁路货运场站等与港区的衔接协同。加快建设宁波舟山国际航运中心,大力发展保税燃料油供应服务以及航运保险、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提高海上仲裁、航运经纪等航运专业服务能力,强化港口相关产业集群对城市发展、产业布局的支撑引领,推动港产城深度融合。

二是高标准打造区域航空枢纽。通过提升空港吞吐能力、加密拓展客运航线、发展临空经济,着力增强航空枢纽辐射能级。重点实施宁波栎社机场四期扩建工程,新建T3航站楼、第二跑道和配套设施,提升区域枢纽机场功能,同步建设宁海、杭州湾新区等通用航空机场,构建空港干支联动体系。扩大国际航线覆盖面,提高至东南亚、日韩、中东欧、北美等重点地区的通达能力;加密国内干线网络,加强与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粤港澳等城市群枢纽机场的联系;完善中转联程服务,进一步推进空地联运。全面提升机场货运功能,扩建机场货运区国内国际货站,拓展全货机航线网络,建设全国重要的国际货运机场;高水平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培育发展智能制造、国际商务、跨境电商等临空指向性产业。

三是全面构建综合交通网络。主要通过对外重大通道、大都市区交通、市域快速通道三个层面,进一步强化交通网络支撑作用。其中,对外交通层面,全面对接国家“十纵十横”综合运输网,构筑北向跨湾、南向沿海、西向沿江、西南甬昆、西北甬宁郑西和东向海上六大对外通道格局,重点建设通苏嘉甬铁路、金甬铁路,加快推进甬台温福高铁、G15沈海高速公路扩容改造等工程,谋划畅通西向客货运输通道。区域交通层面,完善城际交通网络,加快建设甬舟铁路,规划建设沪甬跨海通道,谋划推进杭甬城际、杭州湾货运铁路工程,加快建设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宁波舟山港六横公路大桥一期、甬舟高速复线好思房枢纽至戚家山互通段等工程。市域交通层面,加强主城区与南北两翼的交通联系,加快相关市域(郊)铁路和第三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谋划第四期城市轨道和新一轮市域(郊)铁路建设规划,推进市域高速公路成环成网,加快建设主城区“四横五纵九联”快速路网等。力争到2025年,城市轨道网总里程达180公里,建成高速公路约700公里,快速路总里程超过170公里。

宁波是长三角五大都市圈、全省四大都市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十四五”期间在推进高能级、高品质城市建设方面有什么新举措?

刘兴景答:面向“十四五”,宁波将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总目标,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协同唱好杭甬“双城记”,联动台州、舟山、绍兴推进宁波都市区建设。要推进这些工作,最为关键的是提升自身发展水平、增强辐射带动功能。为此,《纲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规划。

一是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加快形成“一核引领、两翼提升、三湾协同、多极支撑、全域美丽”的市域发展总体格局。其中,中心城区主要是提升能级,增强泛三江口、东部新城、鄞州南部、镇海新城等核心板块发展活力,精品建设鄞州中部、空铁新城、姚江新城、创智钱湖、北仑滨江、奉化宁南等重点板块;北翼的慈溪城区、余姚城区和前湾新区要相向融合发展,着力拓空间、强功能、育产业,加强与主城区融合联系,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和宁波都市副城;南翼的宁海、象山要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海洋经济和新兴产业,引导人口向县城集聚、产业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平台汇集,打造宁波南翼重要增长极和辐射台温地区的门户。

二是增强城市核心功能,重点是依托三江六岸、新城新区和战略平台,统筹建设国际机构、研发创新、金融服务、总部经济、航运服务等集聚区,打造世界级贸易物流枢纽和优势领域科技创新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一带一路”国际交往中心,提高人才、知识、资本、信息、物流集聚能力,增强城市首位度和极核功能,辐射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

三是提升城市建设品质,重点要加强规划管控和整体设计,统筹推进城市主干道路、公共建筑、历史街区、公园绿地、地下空间等建设,全面推进老旧街区、未来社区、老旧小区等单元更新改造,深入实施城中村改造实施方案,打造具有时尚元素、港城特色、江南韵味、国际气派的城市形态。

养老、医疗、教育等问题是群众最为关心的,也是“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规划在这方面作了哪些统筹安排?

詹荣胜答:“十四五”时期,随着我市经济发展加快向第二个万亿目标迈进,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迫切。为此,在《纲要》编制过程中,围绕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市这“一个总目标”,着重强化“四个突出”,来推动社会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突出系统谋划,实现普惠均衡。坚持以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为导向,将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品质作为宁波争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的重要内容,争取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完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衔接,同步编制公共服务“十四五”专项规划,以及教育事业、卫生健康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研究出台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在规划层面统筹好普惠均衡。

二是突出问题导向,实现精准施策。坚持补短板、强弱项,立足高水平实现“七个有”的新目标,采取精准可量化的切实举措,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重点问题。教育方面,实施“上好园”等攻坚行动,到2025年,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100所以上,累计新增普通高中学位1万个;医疗服务方面,实施优质医院、优势学科、优秀人才“三优引进行动”,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确保所有区县(市)疾控机构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到2025年新增三级医院6家以上;养老服务方面,实施居家养老服务提升工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老旧小区和家庭适老化改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0%以上。

三是突出协同创新,实现融合共建。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找准切入点,率先突破、率先成势,不断完善多元化服务供给机制,推动公共服务跨界融合。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深化普职融通,加快建设民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中外合作大学,打造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三医联动、六医统筹”,大力支持社会办医。支持医养康养相结合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探索建设为老服务综合体,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四是突出数字化牵引,实现智慧智能共享。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谋划推进数字社会建设,加快实现资源共享、整体智治、高效协同。健全智慧教育体系,构建一体化在线学习平台,加强“智慧图书馆”建设,推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深化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市域公共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做大做强宁波云医院。建设市智慧养老平台,建立健全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的长效机制,推进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应用推广。

宁波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大市,“十四五”时期在推进能源安全、清洁、高效发展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励志纲答:我市作为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和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承担着国家和省、市能源输入、储运、生产和保障的战略重任,全市能源产业的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15%以上。

“十四五”期间,我市能源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遵循,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绿色低碳为方向,以安全保障为底线,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着力推进能源多元供给、综合利用和技术创新,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宁波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提供坚强支撑。具体地说,将重点推进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是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宁海抽水蓄能电站、镇海电厂燃气机组迁建以及光伏、风电、生物质等一批电源项目;推进主网坚强、配网一流、适应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输配电网建设;推进宁波舟山LNG登陆中心建设,加快构建全市天然气管网和调峰储备体系;统筹布局保障“246”产业集群的集中供热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源网荷储协同、油气电氢互济的新型能源供应项目。到“十四五”末,全市电力装机达到2600万千瓦,主网变电容量达到9948万千伏安,有力保障我市高质量发展的用能需求。

二是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推进生产、生活、发电等领域的天然气综合利用,大力开展光伏倍增行动计划,重点发展海上风电项目,积极开展电动、氢燃料等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深化推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到“十四五”末,我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600万千瓦以上,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全市总装机的30%以上,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占比达到50%以上。

三是推进能源节约利用。坚持节能优先,通过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严控新增高能耗产能规模、淘汰落后低效产能、推广应用绿色节能低碳技术、推进能源梯级综合利用、加强节能监察执法宣传等手段,着力提高我市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营造全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是推进综合智慧能源发展。积极探索“互联网+”能源管理新模式,建设全市层面的智慧能源管理服务系统,加强能源生产、运行、供应的监测预警,加快构建煤电油气热协同互济、产供储销运高效运转的综合智慧能源管理体系,不断提高能源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实现能源管理数字化转型。

五是推进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电力体制、油气体制、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市场化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努力降低用能成本,不断提高能源治理能力和民生服务水平。到2025年,居民人均生活用电1500千瓦时以上,接近日韩等发达国家水平;全市供电可靠性达到99.99%,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六是推进能源技术装备创新。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积极推进“云大物移智”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聚焦光伏、风电、氢能、生物质能、储能以及智慧能源领域的前沿技术研发,积极推动新能源技术装备的创新应用,培育壮大我市能源科技装备产业,努力将我市打造成新能源产业创新基地。

七是推进国际能源贸易中心创建。充分发挥自贸区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和我市能源储运加工基地的产业优势,围绕打造油气全产业链,进一步做大做强能源贸易,加强能源资源国际合作。到2025年,我市原油加工能力达到5000万吨/年、油品储运能力达到3000万吨/年、LNG接收中转能力达到1000万吨/年。

“十四五”规划描绘的蓝图十分鼓舞人心,宁波在推动规划有效实施方面有什么样的安排?

张文杰答:下一步,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确保美好蓝图转化为发展实效、企业实感、群众实惠。这方面,《纲要》也作了具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可以用三个“一”来概括。

一是健全一个“体系”,即健全发展规划为统领,空间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均须依据市发展规划编制,所有市级专项规划在今年6月底前发布,确保全市发展“一盘棋”。

二是完善一套“机制”,即形成从任务分解到协调推进、从监测评估到监督考核的工作闭环。目前,我们正在制定《纲要》重点任务分解方案,明确任务清单、责任单位和进度要求,并通过开展年度监测评估、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是实施一批“重大”,即紧紧盯住《纲要》提出的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建立“项目化实施+专班化推进”机制,健全要素、资金、政策等保障体系,打造一批现代化建设标志性成果。

原标题:

未来五年,宁波要做这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