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赏析_第1页
唐宋诗词赏析_第2页
唐宋诗词赏析_第3页
唐宋诗词赏析_第4页
唐宋诗词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宋诗词赏析一、绪论1、唐诗宋词概况2、学习唐宋诗词的意义3、怎样学习唐宋诗词参考书:《唐宋词欣赏》夏承焘中国青年出版社《唐宋词精选》吴熊和、萧瑞峰编选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唐宋词通论》吴熊和著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唐宋词史》杨海明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唐宋词选注》唐圭璋、潘君昭、曹修平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编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人七绝诗浅释》沈祖棻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唐诗鉴赏《词典》萧涤非、程干帆等编写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宋词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唐宋词流派史》刘杨忠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宋词散论》詹安泰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文学简史》林庚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唐宋词简释》唐圭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词选》胡适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词综》(清)朱彝尊汪森中华书局1975年版《唐五代两宋词简析》刘永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中国词学史》谢桃枋著巴蜀书社2002年版《胡云翼集》胡云翼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迦陵著作》叶嘉莹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送别

甄秀荣南国春风路几千骊歌声里柳含烟夕阳一点如红豆已把相思写满天1、《题都城南庄》崔护2、《江楼感旧》赵嘏3、《杨柳枝词》刘禹锡4、《秋思》张籍5、《禁中夜作书与元九》白居易6、《逢入京使》岑参7、《春梦》岑参8、《旅次寄湖南张郎中》戎昱9、《春兴》武元衡10、《华下》司空图唐人七绝诗十首作者简介崔护,唐代诗人。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安平县)人。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公元829年(大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终岭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题都城南庄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诗记事》载此诗本事云:“护举进士不第,清明独游都城南,得村居,花木丛萃。叩门久,有女子自门隙问之。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启关,以盂水至。独倚小桃树伫立,而意属殊厚。崔护起,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径往寻之,门庭如故,而户扃锁矣。因题‘去年今日此门中’之诗于其左扉。”诗写今昔之感。这今昔之感,是由于对于一位乍见旋离的貌美情多的姑娘的回忆而引起的。它本是由今思昔,却用追叙,先写去年。“今日”、“此门”,点明时间、地点,非常肯定,毫不含糊,可见印象的深刻,记忆的确切。当时,这座庭院里正是春风煦拂,桃花盛开,那位姑娘的脸面,正和桃花互相映照,红得非常好看。诗人既不直接描摹桃花,也不直接形容姑娘的美丽,只用“相映红”三字一点,则人面花光,既相辉映,相陪衬,又在争妍斗胜,不问可知。以花比喻美女,沿用既久,已成俗滥,而此诗所写,则是眼前实景,所谓本地风光,将景色和人物融化在一起,可见当时诗人已经眼花缭乱,不解是花是人。今日回忆起来,也还有这种印象。这前两句写过去。后两句写现在。同是今日,同是此门。门从外面锁着,可见人已经远走了,屋子空了。那张与桃花相映红的美丽的面庞已经消失,而无数朵与那张美丽面庞相映红的桃花却依旧在春风中欢笑,这该使重返旧游之地的诗人感到多么失望和惆怅啊!诗的前两句从今到昔,后两句从昔到今两两相形,情绪上的转变很剧烈,但文气一贯直下,转折无痕。它的本事既很动人,语言又极直率自然,明白流畅,因而一直传诵人口,成为常用的典故。拓展训练

生查子朱淑真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是一首别具风韵的怀旧词作。词的上片写去年元夜时与恋人相会的甜蜜生活,花好月圆,人的心情也格外喜悦。下片写今年元夜景物依旧而恋人不见的极端痛苦的心情。通过对比反映了一个女子不顾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结合的爱情生活的情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二句,后被用来形容与恋人相会的幸福情形。“人约黄昏后”还被人用来作为描写爱情生活的一个小话剧的名字。作者简介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江楼感旧

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短小的绝句律诗,一般不宜写得太实,而应“实则虚之”,这才会有余情余味。这首诗,诗人运笔自如,赋予全篇一种空灵神远的艺术美,使读者产生无穷的联想。诗中没有确指登楼的时间是春天还是秋天,去年的另一“望月人”是男还是女,是家人、情人还是友朋,“同来”是指点江山还是互诉情衷,离散是因为世乱飘荡还是情有所阻,这一切都隐藏在诗的背后。读者完全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在诗人提供的广阔天空里自由飞翔,充分领略这首小诗的幽韵和醇美。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杨柳枝词刘禹锡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诗人在这里,首先为我们展出了一幅春江送别图。在江边一个湾子里,岸旁长者杨柳,万缕千条,临风拂水。出一个“春”字,不仅点明季节,而且为画面添上许多春色,许多风光。不写江边其它花树而独写杨柳,则又为下文的别情作张本。在江岸上,杨柳边。还有一座板桥。当然这只是一座极其普通的木桥,不是什么“朱桥”、“赤阑桥”之类。正是在这座板桥上,诗人分别了他所热爱的一位姑娘。于是,这座毫不起眼的板桥,也和美丽的春江,袅娜的垂柳,同样在诗人心中保留着永远新鲜的记忆了。今日重来此地,一瞬之间,已过了二十年。春江、垂柳、板桥都还如旧,而那位使这一切都在诗人心中获得了永久的生命的人呢?什么消息也没有。宴殊[踏莎行]云:“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正是此意。所以到头来唯有一“恨”而已。这个恨字下得沉重,含义丰富。它可以是恨自己之轻别,也可以恨美人之无情或薄命;也可以是恨音信之间隔,关山之迢递,而其总的根子则在于直到今朝,毫无消息,举此一端,可见其余。作者简介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苏州吴人,或曰和州乌江人。祖籍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写的是一位他乡作客的人,也就是诗人自己的一个生活片段——托人带一封家信回乡。在二十八个字中,他极自然而又生动地描绘了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内心活动的全部过程。

首句写作客洛阳,见到秋风已起,一年又快完了。后三句写因此就行人的方便,托带一封家书。可是在写信时,却觉得乡思亲情,万重千种,写不尽,说不完。虽然尽量地写了,封了,交给了那位行人,而在行人要出发的时候,忽然又想到,还有很多没有写的,应多添加进去,于是,将信又取回打开信封,再添写一些。

这首诗首句点明地点和时间,以下三句纯属心理描写,一气贯下,明白如话,极朴素,极真实。它将生活于通讯设备很简陋,消息传达很困难的封建社会中而在异地长期作客的人的思想感情曲曲传出。由于这种事件和心情,在当时是一般客游者所经常遇到的,所以人们读到这首诗,就感到非常亲切有味,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唐诗别裁》认为此诗“亦复人人胸臆语”与“马上相逢无纸笔”一首同妙。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则更加推崇,甚至认为它是“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由此可看出这篇诗的价值。禁中夜作书与元九

白居易

心绪万端书两纸,

欲封重读意迟迟。

五声宫漏初明夜,

一点残灯欲灭时。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元和五年(公元810年)任翰林学士,在宫禁中值夜时写的。诗的前两句写给元稹写信时的心情。写的时候,心事很多,写好要封,临封又读,迟迟地不立刻封好,生怕还有什么要加上去,用意层层深入。事实上,就是上一诗二至四句之意,但只用两句写尽,而挪出后两句来描写写信时的景色,以作陪衬。这时候,宫漏已报五更,天刚发白,而窗下的灯也正因油已用完,快要灭了。这两句只写景,不写情,而人之由于“心绪万端”,以至通宵未睡,自然可见。前两句展示了心理活动;而后两句则展示了当时环境。这两句不独描写了他对于好友在正义斗争中连遭打击的惋惜以至于失眠,(元和四年春,元稹奉命到东川按狱,因弹劾节度使违法加税,又平反冤案多起,被当权派所忌,召还,分司东都。他去洛阳,仍旧不避贵要,弹劾他们的违法行为,终于在五年春贬宫江陵府士曹参军。)而且也同时描写了他本人与好友分离之后的凄黯心情。以景结情,而情自在景内。

这首诗写得词浅意深,是诗人的一贯风格,但与张籍前诗相比,还不及其自然,所以不及张诗更为人们所喜爱和传诵。作者简介岑参(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天宝八载(公元749年),诗人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的书记。安西督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西。此诗当作于赴安西途中。

前两句写西征思家之情。愈往西走,则离东面的故园愈远了,所以说“东望路漫漫”。龙钟,在这里指眼泪乱流的样子。思家而流泪,泪流而袖湿,极形容离情,为后两句作势。自己正是满腹离情,由东而西,恰好遇到一位去长安的使者,由西而东,这岂不是一个绝好的带信的机会吗?可是,马上相逢,并无纸笔。信写不成,机会又不可放弃,结果就只有托那位使者带个平安口信了。这的确也是“人人胸臆语”,朴素自然,不加雕琢,极平凡而极亲切感人。这种语言风格,用传统的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叫做本色。本色是创作中很难达到的境界。

春梦

洞房昨夜春风起,

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

行尽江南数千里。前两句写梦前之思。在深邃的洞房中,昨夜吹进了春风,可见春天悄悄地来到。春回大地,风入洞房,该是春色已满人间了吧,可是深居内室的人,感到有些意外,仿佛春天是一下子出现了似的。季节的变换容易引起感情的波动,尤其当萧索的冬天转到晴和美丽的春天时候。面对这美好的季节,怎么能不怀念在远方的美人呢?在古代汉语中,美人这个词,含义比现代汉语宽泛。既指男人,又指女人,既指容貌美丽的人,又指品德美好的人。在本诗中,大概是指离别的爱侣,但是男是女,就无从证实了。因为诗人既可以写自己之梦(那,这位美人就是女性。)也可以代某一女子写梦(那,这位美人就是男性了。)这是无须深究的。总之,是在春风吹拂之中,想到在湘江之滨的美人,相距既远,相会自难,所以更加思念了。

后两句写思后之梦。由于白天的怀想,所以夜眠洞房,因忆成梦。在枕上虽思片刻功夫,而在梦中却已走完去到江南(即美人所在的湘江之滨)的数千里路程了。用“片时”,正是为了和“数千里”互相对衬。这两句既写出了梦中的迷离惝恍,也暗示出平日的密意深情。换句话说,是用时间的速度和空间的广度,来显示感情的强度和深度。(宋宴畿道《蝶恋花》云:“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既从此诗化出。)在醒时多年无法做到的事,在梦中片时就实现了,虽嫌迷离,终觉美好。谁没有这种生活经验呢?诗人在这里给予了动人再现。作者简介戎昱,(744~800)唐代诗人。荆州人。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宝应元年(762),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存诗125首,明人辑有《戎昱诗集》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户慢流声,

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

夜来还到洛阳城。寒冷的江水在屋边慢慢地流,发出轻轻的声响,这是旅次所闻。天上悬着一轮明月,窗外生着一丛竹子,月光将竹影映到窗上,而竹影又在月光中乱晃,这是旅次所见。跋涉长途,中路暂歇,江声聒耳,月光耀眼,孤寂无聊,自然容易引起乡思,而旅次深夜思乡,又自然容易引起归梦。道黑遥远,又隔江湖,真的回去可不容易,但做起梦来,就很简单。它根本不知(也就是不管)湖水是多么宽广,一下子就到洛阳城了。写梦中情景,历历分明,无限乡思,自然流露。

作者简介武元衡(758~815)唐代诗人,字伯苍。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武则天曾侄孙。建中四年,登进士第,累辟使府,至监察御史,后改华原县令。德宗知其才,召授比部员外郎。岁内,三迁至右司郎中,寻擢御史中丞。顺宗立,罢为右庶子。宪宗即位,复前官,进户部侍郎。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寻出为剑南节度使。八年,征还秉政,早朝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遣刺客刺死。赠司徒,谥忠愍。《临淮集》十卷,今编诗二卷。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

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春兴,指在春天有所触发的兴致。杨柳的颜色显得深暗,正是细雨初晴的时候。树上的残花已经落尽,在枝头啼叫的黄莺也可以望得见了。这,正是暮春时节。因春感兴,勾起乡愁,于是,春风在一夜之间,吹动了归乡之梦,而这归梦又跟着春风,竟然回到了洛阳。梦是一种精神状态,无迹可寻,而在诗人笔下,却化虚为实,春风吹梦,梦逐春风,不但将有形的春风形象化,而且还将无形的梦形象化,就更生动而深切武元衡是氏人,氏故城在今河南省偃师县南,距洛阳不远。作者从广义上指洛阳为故乡,是可以的。作者简介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华下

司空图

故国春归未有涯,

小栏高槛别人家。

五更惆怅回孤枕,

犹自残灯照落花。首句写梦中之境。故国,即故乡。梦中回到故乡,看到春天已经回来,春光洒遍大地,无边无际。出“未有涯”三个字,则姹紫嫣红,莺啼燕语,皆在其内。次句写梦后之境。一梦醒来,眼前所见,是小栏高槛,环境幽美,可惜不是自己家里。出“别人家”三个字,即王粲《登楼赋》“虽信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稍留”之意。后两句续写客况。五更已到,天色将晓,乡梦腥时,仍是孤零零地一个人睡着,房内是残灯,屋外是落花,一个美好的春天又算去了。怎么能不使人惆怅呢?此诗大部分是写景,前两句对比,后两句顺承次句而用“惆怅”两字点出情怀,显示题旨。地表现了诗的主题。出一个“又”字,可见还乡之梦,远非始自今日。梦之又梦,则思念之切,自在言外了。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古今评说】作者简介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春江花月夜》为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相传创自陈后主。张若虚所作本篇集中描写了春日明月笼罩下江水花林的如梦美景和游子思妇的萦怀思念情意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生感慨。

浅析全诗分为两部分:

“月”是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

以“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以“月生——月照——月高悬——月斜——月落”为外在线索,呈现出月下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诗境。第一部分:“春江潮水连海平”至“皎皎空中孤月轮”。描绘了明月映照下江水花林的壮丽景象,诗歌以荡人心魄的语句起首,展现了长江下游春潮高涨,大水浩淼、宽阔的江面与海面相平,江海不分;东方一轮初出的明月似从浪潮中涌出的壮观景色。冉冉升起的明月把亮光撒在江中千里波涛之上,江水同月光交相辉映,充斥天地。蜿蜒的江水环绕着一片片花草丛生的原野沙滩流过,皎洁的月光仿佛给花林间撒下一层细细的露珠。像凝霜一样的月色从空中流泻下来,轻柔得让人觉触不到它的飘飞。清光照在沙汀上,白色也如象融化在月色中。江水天色相映,空间万里通明,一轮圆月高悬天际,令河汉群星都黯然失色。面对这壮阔的美景,使人不能不思绪万千。“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两句极自然地承上启下,将写景转向抒情。第二部分:由“江畔何人初见月”至“落月摇情满江树。”抒发了面对江月产生的感慨和花月春宵的离愁别恨。是谁第一个观赏到这皎洁的江月?江月照到人已有多久?人生一代一代地逝去,更替无穷,而江月却年年依旧。这人生的短暂和宇宙的永恒,真令人慨叹万千。江月照耀过的人已不知有多少,就刑长江送走滔滔的流水一样,人生倥偬,一去不回。就在这转瞬即失的短暂人生中却还要经历多少离愁别恨的磨难。诗中运用了象征和拟人的手法,通过景物写渲染了离愁别恨,寄情于景,亦情亦景。一片白云悠悠飘去,只留下长在长江东岸的青枫不胜忧愁。人生不得相随,是多么悲伤。“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两个反问更启发人的联想,写出多少漂泊江湖的游子和独处闺中阁楼对月怅望的思妇间的哀怨。孤寂中,思妇长夜难眠,眼中望到的月光仿佛常挂在天际徘徊不去。青辉映照到离人的妆镜台上,令人睹物伤情。

扰人的愁思又恰像这无处不在的月光,卷帘时、捣衣时都不能摆脱。心上人分隔异地遥相眺望,但终不能互通声息。此时的月光也照着远方的恋人吧,多么想追随着明月的光华照见夫君啊!仰望高空的鸿雁也飞不出这引人愁思的月光去;低头看看江中的游鱼,鱼也能传送素书,但它们只在水底潜跃,江面上空泛起条条波纹。鱼雁也都不能为思妇传递思情,反更令人惆怅。昨夜又梦见花落江潭,可是春已暮人未还。“江水流春”,流去的是游子思妇的青春和欢乐;“江潭落月”是美如春景的破页。沉沉的海雾掩蔽了西斜的圆月,象征良宵美景已成过去。诗句即景抒情,发人幽思。碣石、潇湘天隔一方,南北迢遥。也许有多少人已经乘月归来合家团聚了,但自己的夫君却不知漂泊在何处。江边树梢上挂满了残月的余辉,更加深了人的怅惆和忧虑。从明月初升起笔,以斜月沉沉落尾,描绘了月光下的江水、沙滩、天空、原野、青枫、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衣砧、鸿雁、游鱼、思妇和游子,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赞叹了大自然的奇丽景观,歌咏了纯洁缠绵的爱情,抒发了对人生的追索与热爱情怀。诗人把笔锋神向民间满意扫《春江花月夜》专事描写宫闱贵族生活的闲情逸乐以及对统治阶级阿谀奉承的旧规,为尚未脱尽六朝形式主义诗风的影响。艳情浮靡文学充斥的初唐诗坛注入了一股活力。无论是在思想性还是在艺术性方面,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均占初唐七古之鳌头,同时诗人也因此“竟为大家”。诗歌语言清丽流畅,每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形成婉转迂旋和谐优美的韵律。顶真、连环、比喻、象征、对偶、反向等诸多积极修辞手法的交替使用,巧妙地配合照应了文情意境,把读者带入一个廖廊而又情浓意深的幽境之中,同时也让人领略到一丝人生渺茫,世事无常的淡淡的哀伤和缠绵的惆怅,令人回味无穷,遐思神往。长恨歌——白居易古今长歌第一——明代何良俊千古绝作——清代赵翼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gui(今陕西渭南县)。作者简介白居易一生虽多为官,但很不顺利,总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有《白氏长庆集》。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平易晓畅著称,作品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背景介绍写作背景(一)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升《长生殿》等。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作品。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应考“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取入第四等,被任为位于长安西南的周至县县尉。这年冬天,他与友人陈鸿、王质夫一起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李、杨之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离奇特出之事,如没有大手笔为它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消没失传。于是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写作背景(二)《长恨歌》引自《白氏长庆集》卷二,根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的《长恨歌传》,可以知道这首长诗是白居易在元和元年(806年)做周至县尉时写的。诗篇是以唐明皇(李隆基)和他的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并参照传说、遗闻,通过诗人的丰富想象和艺术加工而写的成的。诗题叫《长恨歌》是从这首诗的末尾两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取意的。汉皇重色思倾国——不重生男重生女

第一段主要写杨玉环超凡的姿色和李隆基对她极度的恩宠;杨玉环的宫廷生活奢侈豪华,兄弟们厚禄高官,姐妹们荣华富贵,招惹得百官羡慕,人民仇恨。这便为后来的变乱埋下了杀机。诗人采用带有讥讽意味的笔调,对李隆基的荒废朝政、荒淫无道含蓄地作了批评。正如清代诗歌评论家沈德潜说的那样:“《长恨歌》证明皇之迷于色而不悟也,以女宠几乎丧国,应知从前之谬捩点。”(见《唐诗别裁》评语)不过,也应看到,作者在这里如果不着力描写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恩宠,后文写杨玉环死后,李隆基的刻骨思念和抱恨终生,便会失去着落,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了。骊宫高处入青云——夜雨闻铃肠断声

第二段以马嵬兵变的史实为背景,写李隆基在逃难途中,行至马嵬驿,士卒哗变,杨玉环被绞死和她死后凄凉寂寞的情景。本段前四句先写李隆基和杨玉环连宵竟日幼宴歌舞,可谓极尽“人间之乐”,联系上文,这是在点明安禄山之乱的原因;然后笔锋陡转,以“渔阳鼙鼓动地来”两句,作为承转文意的过渡语,下文便写出李隆基荒淫所招致的恶果。用“九重城阙烟尘生”四句写李隆基的仓皇出奔;用“六军不发无奈何”两句写杨玉环突遭惨死。接着又描述李隆基入蜀的艰辛和他的触景伤情。从结构的角度来看,这是“以幸蜀之无日不思,引起还京之彷徨旧念”(《唐宋诗醇》评语)天旋日转回龙驭——魂魄不曾来入梦

第三段写李隆基在叛乱平定后从蜀地回京城,路过马嵬驿,勾起伤心的往事;到长安以后,他更是触景伤情,无法排遣朝暮思念的杨玉环的感伤情怀。这一段文字写得十分精彩动人。想当初,他与贵妃连袂出京,如今,孑然归来,目睹马嵬凄凉陈迹,回顾玉颜已成泉下之土,怎不黯然魂销,潸然泪下!“东望都门信马归”,生动地揭示了李隆基极度伤感,痛彻五内的心境。接着,诗文便着力铺陈李隆基回京后的孤寂冷清的生活,反复渲染他刻骨思念杨玉环的痛苦心情:无论是桃李花开的春日,还是梧桐叶落的秋天,无论是看到芙蓉吐蕊,杨柳飞绵的依旧景物,还是看到梨园弟子、椒房阿监的业已老大,无论是在难以成眠的漫漫长夜,还是在斗柄归寅天将破晓,李隆基都时刻浸沉在深切的思念和哀痛之中。这里需要提到的是:诗中的“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两句,曾经引起评论家的非议,南宋张戒就说过:“南内虽凄凉,何至挑孤灯耶?”(《岁寒堂诗话》)认为不符合人物的身份;而王懋却认为这样才能描写秋夜凄凉的氛围,假使说“高烧画烛”,富贵固然富贵,哪里还有长恨的意味呢?他还说,读者只要仔细体会诗情和立意,就会意识到这样的诗句是好的。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一段全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先续写临邛道士有法术能找到杨玉环;然后记述他在东海仙山找到了杨玉环;最后细致地描写了杨玉环寂寞的仙家生活。她不忘旧情,一往情深,托道士给李隆基带回什物作纪念,并重申了永生永世愿做夫妻的誓言。全诗结尾两句用抒情兼议论的笔墨揭示了题意,是点睛之笔。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有争议,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1、讽喻说;2、爱情说;3、双重主题说。李、杨作为爱情的承受者,作者对他们是深表同情的;而李、杨作为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他们又是有所谴责的。主题艺术特色作者成功地运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笔墨,塑造了完美和谐的艺术形象,铺叙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就艺术形象而言,作为封建帝王和富有真情的李隆基,既有贪婪纵欲,废弃朝政的一面,也有倍尝逃亡相思之苦和抱憾终生的一面。杨玉环既有形貌的美丽,又有灵魂的美丽,“含情凝睇谢君王”,表现了她的感恩知遇和对爱情的不断追求;“犁花一枝春带雨”,写出她寂寞哀怨的心情和含情脉脉的神态。就故事情节来说,是完整和谐的,其中有真实的历史成份,也有传说的浪漫色彩,无论是写爱情的欢乐,还是写诀别的悲哀,无论是写刻苦的追忆,还是写重圆的憧憬,却始终贯穿着爱情的主线。去处理与故事密切有关的安史之乱的爆发和平息时,只用“渔阳鼙鼓动地来”和“天旋日转回龙驭”等有极强概括力的诗句,这样就避免了横生枝蔓,而显得精炼紧凑,保持了诗作和谐的美。此外,如抒情气氛的渲染,典型细节的描写,优美语言的运用,也都是很成功的。敦煌曲子词“敦煌曲子词”是保存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内约二万五千个卷子中的一部分,发现于1899年(清光绪25年)。其中大部分是唐五代无名氏的作品。“敦煌曲子词”所反映的内容极其丰富:有边地将士忠贞为国的豪言壮语,也有闺中妇女思念征夫的悲叹;也有关于男女真挚恋情和妓女悲惨遭遇的描述;有的刻绘了失意仕途的文人、浪迹江湖的隐士以及外出经商的商人;甚至还有医生的汤头歌诀、佛徒的宗教礼赞等等。这些词形象地说明了当时社会的许多生活现实;所运用的语言朴直而又生动,很多是民间口语;在格律上具有民间词的一些特点,主要在于合乐能唱,所用字句声韵也比较自由。

望江南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①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②心人。

①更阑:即更残,夜深之意。②负:原作“附”。

民间词善于使用比喻,这里用白银比喻月亮,很形象地说明了月儿的皎洁明亮。夜深、更残、风紧,一个弃妇长立月下,满怀对负心人的怨恨。这种弃妇的悲诉在封建时代有其广泛的社会意义。这首词第二句多“似”字,当是歌唱时的衬字。(唐圭璋)

此怨词也,写怨情而带怒意。奴乃妇人之称,或作儿,音亦同奴。“云”原误作“银”。第二句中“似”字乃衬字。(刘永济)

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大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去那人攀。恩爱一时间。敦煌词中有的以同情的态度来描写都市里妓女的不同遭遇,这些内容应予肯定。本词写妓女以繁华的曲江池畔之柳自比,并以柳枝随时被人攀折丢弃,反映她受人欺凌、玩弄而又控诉无门的苦痛心情。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这是一首热烈奔放的爱情词,写的是青年男女坚定火热的誓言。词开门见山,直切正题,接着举出六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即青山烂,秤锤浮,黄河枯,白天同时见到参星和辰星,北斗移向南面,夜半看到太阳,以自然界的永恒不变比喻人的爱情的坚贞。比照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两个作品同出于民间,同样表现真挚的爱情;因为情感相同,所以语意也相近似。到现在我们也还用“海枯石烂”这一词,表示永不变心的爱情。《上邪》

捣练子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①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长城路,实难行。乳酪山②下雪氛氛。吃酒则为隔饭病,愿身强健早还归。①孟姜女:即杞梁妻。燕山: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赛因诺颜部境内的杭爱山。②乳酪山:疑指祁连山。《凉州记》:“祁连山…山中冬温夏凉,宜牧牛。乳酪良好。”(《太平御览》五十引)孟姜女故事,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的记载,记的是齐国勇士杞良战死,杞良妻曾得到齐君的慰问,这件事较秦始皇筑长城早三百多年。西汉末刘向的《烈女传》中,出现了杞良妻“哭夫于城,城为之崩”。以后在流传过程中逐渐演变为孟姜女万里寻夫的故事。如晚唐皮日休的《卒妻怨》中也提到“处处鲁人髽(zhua抓),家家杞妇哀“。本词写杞梁到燕山戍守,一去不回,孟姜女长途跋涉,历尽艰辛,万里送寒衣。这里反映了民间对劳役的不满。典故1、钗头凤红酥手2、沈园二首城上斜阳画角哀梦断香消四十年3、十二月二日梦游沈氏园亭4、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5、岳池农家春深农家耕未足6、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7、春游一首沈家园里花如锦8、冬夜读书示子聿9、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10、渔家傲寄仲高11、卜算子咏梅12、谢池春壮岁从戎11、鹊桥仙茅檐人静14、汉宫春羽箭雕弓陆游诗词十四首作者简介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据《齐东野语·嗜旧续闻》:陆游这首词是写这样一桩爱情悲剧:陆游初娶表妹唐婉,“伉俪相得;弗获于姑,未忍绝;为别馆住焉;姑知而掩之,遂绝。后改适同郡宗室赵士诚。春日出游,相遇于禹迹南之沈园,唐语其夫为致酒肴。陆怅然赋[钗头凤]一词云。”题解

这首词所写的时间是春天;地点是沈园;人物是作者和他离异的爱妻;所写的事情是悔恨被迫的离异。

写作者怀念前妻的真挚之情和悔恨被迫离异的悲伤哀痛。这其中,就反映出了封建社会婚姻不自主的悲惨现实。

“东风恶,欢情薄”,是对破坏美满因缘的封建制度的强烈的抗议。“东风恶”的东风暗喻封建制度,也暗喻他的母亲。错、错、错,莫、莫、莫,两处莫可奈何的痛苦心情,实“令人不可读竟”(毛晋语)。

浅析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其二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陆游《沈园二首》这两首诗作于庆元五年(1199)春,在陆游诸多的怀念他的前妻唐琬的诗词中历来被人们吟唱。第一首处处写景,借景寓情。“城上斜阳”,“沈园池台”,“桥下春波”,本应是一片春光旖旎明媚的景致,但与诗人羁怀于心中的愁思交织在一起,便成了踽踽独行悲凉景况的反衬,而黄昏向晚幽哀沉郁的号角之声更给人的心绪笼罩一层慵倦凄暗的阴影。“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何况诗人情寄沈园的一景一物,空漠无依之痛尽溢言外,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孤身一人故地重游,探寻着往日的恩爱见证,思念着早已没故的妻子,但是沈园里却早已不是旧日的景观,连恋人的踪迹也难再找到,不能让人睹物寄情了。只有那桥下池中碧绿的春水,波光粼粼一如往昔。诗人移情于桥,“伤心”二字用来写“桥”,更添寂寞悲凉的气氛。水深方能显绿,这泓春水曾经映照过爱妻美丽的面容和身影,唤起了诗人甜蜜醇厚的回忆。“惊鸿”取典于曹桢《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比喻女子体贴轻盈,这里用以借代指称唐氏。诗人以水深隐喻情深,但物是人非,徒增惆怅。这首诗语言明白如画,艺术构思却非常巧妙,诗中不写人物,不发感叹,而是用围绕主题的各种有代表意义的景物构成一幅暮色凄绝萦人愁绪的图景,用以寄托诗人的伤感,含蕴深旷无穷。第二首写得极为悲慨,寄寓着极深沉凄婉的思恋之情。唐琬逝去,转眼已过去四十多年了,“四十年”为合诗律字数而写,实则已是四十又四年,“梦断香消”包藏了诗人无限的怀念。唐代赵征明《挽歌词》云:“人间痛离伤别,此是长别处”,沈园正是诗人与唐琬长别之处。萦怀心间的唐琬再不得相见,即使仅仅希望相会于梦中也不能够,诗中让人看到的是一个惆怅哀怨欲绝的孤苦老翁的身影茕茕孑立于沈园黄昏之时。当年沈园相逢时唐琬曾在柳荫下设宴小酌,留下一片慰藉的情思,而如今这聊作爱情见证的柳树也老朽得没有花絮飞扬了,诗人以景言情,以垂暮之年对老朽之树,怆然动怀。诗句移情及物,把人带入一个人我交融,物我合一的忧伤情景之中,展现出沈园再无往昔一派生气的落寞。诗人在眷恋忧伤的笼罩中踽踽独过,悠长的四十多年,自料已不久于人世,将葬于稽山之下化为一掊黄土,但在留有唐琬遗踪的地方睹物思人,依然哀伤欲绝,愁肠寸断,潸然泪下。《沈园》二首以浅言写深情,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诗人廖寂难悲苦,寄寓对能往昔厄运的伤感唐琬终生不渝的爱恋,浸透着诗人人生的挫伤和幻灭的痛苦,是诗人血泪的结晶,也是他自悼的挽歌。诗歌包蕴了诗人深陷于过去、现在、未来之时的无边痛苦,经久而弥新的幽邃,诗味足令人吟诵之间与放翁一同“泫然”泣下。陈衍《宋诗精华录》评《沈园》云:“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意在阐发人生不应有如放翁这般的哀伤,而在诗歌上却不可没有这样动人心魄的诗意。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老诗人已经八十一岁了,可那一往的深情仍然如旧。这年冬天,他梦见游沈园,醒后更为悲伤,写下了以上两首七绝。第一首的意思是:一走近城南,就有些怕向前再走了,到沈园里更加悲伤。当年的梅花还在,它发出的幽香沾人升衣袖。禹迹寺旁桥下的水又绿了,暗示着春天即将来临。第二首诗的意思是:春天又走在城南的小路上,只见到当年的梅花,可再也见不到人了。她早已成为九泉之下的泥土,只有我题的《钗头凤》墨迹,还在那满是尘埃的墙上。在老诗人去世的前一年,即他八十四岁时,他写了几首七绝《春游》,其中一首也是悼念唐琬,并且叹息他们在一起的夫妇生活太短暂。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

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

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

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

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

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

几处今宵垂泪痕!陆游这首《关山月》,据题立意,结构和设想都很巧妙。在唐宋的同题乐府中,可以说别具一格。边界可以隔断南北,但月光是普照山河的。这首诗就以“关山同一照”的边界之月为背景,分别写了边界南北的军民。它的结构,犹如三个分镜头组成一个总的画面。三个分镜头分写月下的将军、兵士和遗民,都自成境界,可以相对独立;组合在一起,又浑然一体,突出了共同的主题。整个画面笼罩着清冷而忧郁的月色,同时回响着军中短笛所吹的《关山月》的哀怨悲凉的曲调。月光照出了将军、士兵和遗民三者不同的悲欢苦乐。但陆游主要是写后两种人的月下之恨,借边地的壮士心和中原的遗民泪,表达他对屈辱的“隆兴和议”的谴责和抗议。这种和议断送了统一祖国的共同事业,造成了包括战士、遗民和陆游在内的整整一代爱国者的悲剧。

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转韵。转韵是唐宋乐府歌行常用的方法,就是随着内容的转移而更换诗的韵脚,使押韵的平仄与韵部同内容所表达的情感相互谐调,并且自然地形成诗的段落。这首诗前四句用平声韵:“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中间转仄声韵:“戌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最后再转平声韵:“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胡传逆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中间四句仄声韵还用了入声字,声情激越,正好表现兵士们内心的不平和愤激。末段又转平声韵,声调改为沉重缓慢,与遗民们难以诉说的痛苦和深沉的悲哀又相适应。另外,为了表现“隆兴和议”给人们造成的普遍的郁塞心情,开头四句和末段“中原干戈古亦闻”等两句,字声大都低沉呜咽,摒弃了流畅响亮的语调。但是表现战士壮烈情怀的“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两句,表现遗民满怀悲痛的“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两句,却改用了顿挫分明的近体诗的声律,前者慷慨激昂,后者低回不尽。借声调的变动来加强抒情的效果,这是这首诗在声律句法上的又一个特点。春深农家耕未足,原头叱叱两黄犊。泥融无块水初浑,雨细有痕秧正绿。绿秧分时风日美,时平未有差科起。买花西舍喜成婚,持酒东邻贺生子。谁言农家不入时,小姑画得城中眉。一双素手无人识,空村相唤看缫丝。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宦游所得真几何?我已三年废东作。岳池农家开头六句,写岳池农村春天的自然风光和农民田间耕作;

中间六句,写村子里农家的日常生活;

结尾四句,是作者观览田园生活后所发的议论和感叹,对自己废耕宦的行为进行的反思,表达了回归田园的愿望。

全诗笔触舒缓细腻,风格平淡自然,语言朴实无华,在陆诗中可谓别具一格。

浅析

春游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沈家花园里百花盛开犹如锦绣,其中一半在当年就认识我陆放翁。唐琬她已逝去多年了,回想起来我们在一起的夫妇生活,真是太短暂了啊!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本词写作年月不详,大概是作者晚年闲居家乡时所作。词里写自己当年从军南郑,想为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直到如今终不忘恢复中原,但是年老身衰,壮志未酬,反映了作者“身老沧州”的悲愤愁苦的心情。这首词,确实饱含着人生的秋意,但由于词人“身老沧州”的感叹中包含了更多的历史内容,他的阑干老泪融会了对祖国炽热的感情,所以,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而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色,比一般仅仅抒写个人苦闷的作品显得更有力量,更为动人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谢池春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慢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此词上片是回忆南郑时的豪迈气概和战斗生活,下片是对自身归老故乡无所作为的感叹。词上片的意思是:我壮年时在南郑从军(作者当时四十八岁),豪迈的气概要吞下败残的金兵。沙场上战云密布,报警的狼烟在夜间点燃了(“狼烟”指烧狼粪的烟,烟气聚而直上,在烽火中常用)。当年我面色红润头发乌黑,手执雕花的长矛到西北边境上防守。可笑的是自古以来读书明理,反而常使人一事无成。词下片的意思是:功名对于我,已如同一场梦醒,还是在南方一带隐居吧(“吴楚”指古吴国和楚国,它们位于长江下游,词中借指南方)。我白白的悲愤高歌,为逝去的古代往事感伤。镜湖上烟波浩渺一望无际,可是被金军占领的秦地关塞在哪里呢(“秦”指今陕西,词中实指在家乡镜湖边上望不见被金军占领的广大北方土地)。可叹息的是,岁月如流,时光又白白地过去了。

渔家傲寄仲高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这首词以寄语亲人表达乡思、怀人及自身作客飘零的情状,语有新意,情亦缠绵,在陆词中是笔调较为凄婉之作。它的结尾看似有些消沉,而实际并不消沉,化愤激不平与热烈为闲适与凄婉,又是陆诗与陆词的常见意境。浅析鹊桥仙夜闻杜鹃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本词是作者在四川时作。词的上片写暮春月夜杜鹃的啼叫,下片写听到杜鹃叫声的感受。词的最后,比较含蓄得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而身世苍茫的苦闷。

汉宫春

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这是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作者在成都所作。这年作者从汉中前线调来成都,任范成大参议官。这是个闲散的差事,非作者所愿。这个万人行乐的后方城市,也很可能引起作者的兴趣。他十分怀念南郑的军事生活,并且具有恢复中原的雄心和信念。这首诗就表现了作者的这种心情。主题:

厌烦当前的享乐生活,向往前方的战地生活,雄心仍在,立功报国之心未死。

小议:

(1)上下两阕全是用对比的笔法,上半阕写南郑生活,下半阕写成都生活,两相对照,以实比实,最能给人以明确的感受。

(2)“人误许”意气风发,“君记取”壮心不死,都给人以明确感触。

(3)“闻歌”三句是用“感旧”、“流涕”等形象对成都生活进行批判,是不用否定词句而有否定作用的笔法。1、生查子陌上郎2、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3、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4、六州歌头少年侠气贺铸词四首作者简介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汉族,卫州(今河南卫辉)人。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

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生查子陌上郎

贺铸

西津海鹘船,径渡沧江雨。

双舻本无情,鸦轧如人语。

挥金陌上郎,化石山头妇。

何物系君心,三岁扶床女。此词写作者少时的豪纵任侠,勇武过人与后来的侘傺失意,报国无门,既有雄姿壮采,又有悲歌长啸,在北宋词中别开生面。词的上片所集中刻画的那个放荡不羁的“游侠少年”的形象,无疑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尽管这一形象已在唐诗中多次亮相,因而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但在宋词中却是难得一见,因而弥足珍视的。这也就表明作者任侠尚义的性格以及敢于将这种性格不假掩饰地现之于词的气魄,在当时几乎是无人堪与此并的。起拍“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二句总领上片,以下便就“侠”、“雄”加以渲染。先传写自己的“侠”、“雄”之性:肝胆相照,待人以诚;路见不平,怒发冲冠;片言相投,生死与共;信守诺言,义气为先。然后描述自己的“侠”、“雄”之行:与同僚“推翘勇,矜豪纵”,轻车相从,联辘弛逐,或狂呼豪饮于酒家,“叹海垂虹”,一醉方休;或跃马弯弓于郊野,“呼鹰嗾犬”,猎尽狡兔。字里行间回荡着豪情侠气,有仗义轻生、犁庭扫穴之慨。这当是作者十七岁至二十四岁寄籍京华期间的生活记录。但离京后作者却一直沉沦下僚。下片便抒写作者追求奇功,不甘寂寞的情怀和南北籍宦、壮志难酬的遭际。“明月共,漾孤蓬”,已见孤身去国,天涯漂流之牢愁;“官冗以,怀倥偬”之云,更是层层深入地写出了屈居闲职,成日案牍劳形,无所用其才地的愤懑。“笳鼓动”以下写边地有警,作者一心御敌国门,却请缨无路,只能剑吼西风,琴琴悲声。情感虽趋于沉郁,却仍不失凛然生气。全词不仅笔力雄健警拔,语言洋灏流转,而且注意声情力密切配合。《六州歌头》本是唐西北边地军中乐曲,音调高亢悲壮。贺铸此词共三十九句,其中三十二句为三言,最长的也不过五言;三十四句押韵,又以“东”、“董”、“冻”平上去三声同叶,字句短,韵位密,字声洪亮。作者即以这种繁音促节、亢爽激昂着之声,写自己豪纵奔放的壮怀侠气,因而同那些宛转缠绵的词调就情味迥异了。(吴熊和)鹧鸪天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六州歌头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间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夏敬观《东山词补》批语就说此词“雄姿壮彩,不可一世”。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评价此词也说:“此与《小梅花》调皆雄健激昂,为集中稀有之作。”1、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2、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3、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4、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5、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6、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7、浣溪沙簌簌衣襟落枣花8、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词八首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纪事】

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貌美,温柔贤惠,二人恩爱情深。可惜王弗二十七岁时就逝世了,苏轼悲痛的心情,实在难以言说。十年后,身在密州的苏轼梦见王氏,便写下这首悼亡词,抒发他对王氏逝世之痛,以及对王氏的怀念之情。此词题为记梦,但只有下阙五句写梦境,其他都是直接抒写苏轼的沉痛之情。苏轼先直写妻子死后十年,彼此茫茫难知,哀思难诉的感受。而设想自己饱历风霜,外貌改变,因而与亡妻纵使相见亦可能认不出自己,为作品平添沧桑之感。下阙写梦中重遇亡妻,大概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又大概相思太深,令二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可惜从梦境中回到人间,亡妻也实在不可复见,词人也只可於妻子坟前,年年愁肠断了。全词直接写梦与悲,没有特别雕饰,却将苏軾的悲凉心情细致而真切地抒写出来。

梦中相会的疑幻疑真、久别重逢的「唯有泪千行」,其中苍凉,你能体会到吗?

孟啟《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作者知密州第二年的事情,时年40。傅深《东坡纪年录》:“己卯(1075)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作者同时写了一首《祭常山回小猎诗》。这时北辽西夏,是宋朝严重的威胁。作者因和主政者王安石政见不和,外放杭州,徙知密州,时刻要表示对宋王的忠心,以求得宋王的垂念,好予以重用。这首词就是表现着愿效力疆场的忠心。《避暑录话》记载了本词的写作经过和影响,有助于我们对苏轼贬谪生活和思想活动的了解:“子瞻在黄州,与数客饮江上,夜归,江面际天,风露浩然,有当其意,乃作歌词……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挐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

上片写醉后归来。“倚仗听江声”,是从大自然的音响(天籁)之中理解到人生的真谛。亦即要求摆脱束缚,获得自由。

下片要“忘却营营”,但只能找一条消极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的消极面。传说最后两句,曾惊动了朝廷,可见作者的消极思想,是现实社会对他的压抑所造成的。

诗词的意境,往往有以理趣取胜者,从而给人以一种独特的美感。沈德潜说:“杜诗‘江心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俱入理趣。邵子则云:‘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以理语成诗矣。”(《说诗晬语》)理学家“以理语成诗”,没有生动的形象,无法唤起美感,因而不是有理趣之美的诗,严格说来甚至不能算作文学作品。某些哲理诗如朱熹的《观书有感》、苏轼的《题西林壁》,作者以哲理为主宰,从而进行构思、描绘形象,尽管也有一定美感,但它们是哲理的形象化说明、富有诗意的图解,这恐怕也不能说是有理趣之美。【典故】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椅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小结: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蝶恋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原名《鹊踏枝》,本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宋代人觉得《鹊踏枝》一名不雅,于是根据梁简文帝的“翻阶蛱蝶恋花情”句而改为《蝶恋花》。此词可能作于绍圣三年(1096年)春,时在惠州(今属广东)贬所。这首词以优美的画面,鲜明的意境、缠绵低沉的情调,前写伤春,后写伤情,反映政治上失意时的寂寞苦闷心情。“天涯何处无芳草”,后来被用作说明理想、心爱的东西到处都可以找得到。

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时任徐州太守。这一年,徐州地区发生了严重春旱,作为地方官的苏轼照例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祭神乞雨。得雨后,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祭祀答谢神灵降雨)。在谢雨途中,苏轼填《浣溪沙》词五首。此为第二首,写一群天真活泼的农村少女,三五成群地站在家门口看太守经过此地以及农民丰收后祭祀神灵的欢乐情景。本词文风质朴,格调清新。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浣溪沙此词为作者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在乡间的见闻和感受。作品在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上片写景,也写人,并点出季节,生动地勾勒出初夏时节农村生活的画面:作者从枣树下走过,枣花簌簌地落了他一身,这时候,他耳边听到了村子里从南到北传来一片片缫丝车缫丝的声音,又看到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正在叫卖黄瓜。作者抓住富有季节性特征的一些事物,有声有色地渲染出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下片记事,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接下来一句写作者骄阳下口干舌燥的感受。结尾一句,写作者以谦和的态度向村野百姓求茶,一则显示出词人热爱乡村、平易朴实的情怀,二则暗示了乡间民风的淳厚。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浣溪沙

麻叶层层苘叶光,

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

捋青捣麨软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

这首词写夏日田园风光、乡村风貌及村中见闻,表现了农民大旱得雨、幸免饥馁的喜悦心情以及词人与民同乐的博大胸怀。这首词带有鲜明的乡土色彩,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自然清新,情调健康朴实。词人所描写的虽然只是农村仲夏风貌的一些侧面,但笔触始终围绕着农事和农民生活等,尤其是麻蚕麦豆等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的农作物,从中可见词人选择和提取题材的不凡功力。这对于开拓词境有积极的影响。[这首词写作者在去沙湖的路上遭遇风雨的情景。从字面上看像是一幅田间写照,出行遇雨,本是司空见惯的事,然而这一切对于作者感受却与众不同。自然界的风风雨雨,如同人生经历的坎坷不幸,所以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很自然的把人的一生叫风雨人生。怎首词揭示出的正是这样一种人生哲理。伟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无声的探索,无歌无喜,无风无雨。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位置。1、望海潮东南形胜2、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3、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4、鹤冲天黄金榜上柳永词四首作者简介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