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
江子荷
2021-04-01 12:43:39
共 1 个回答
丁梩特
2021-04-07 06:40:11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是一所重点培养航空工业专业人才的中等专科院校。该校以教学质量高,校风过硬,享誉航空工业系统。曾一度与哈工大合并办学,后又独立办校。在1969年5月下马,校改厂。1978年,一部分原航专教师干部调转河北廊坊市,组建华北航天工业学校。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百业待兴,中国航空工业需要规划发展,哈航校被列入苏联百余项援华工程名单中。
建校筹建工作从1951年4月开始,由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主办。
1951年6月26日,哈航校校址确定在驻哈空军一厂内,当时称“鲁班部队”,负责空军部队的维修。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接管此地后,拔款900万元,将哈中山路以东(现中山路137号)296.4亩土地,划定为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教学区,兴建教学主楼、实习厂和宿舍楼。
1954年10月,由哈尔滨市政府批准,将中山路以西77.6亩土地定为哈航校生活区,建立新的宿舍区。
建校初期,教学楼为几座日伪时期留下的旧楼和两个飞机库。教职员工与学生生活区分散在宣化街、文明街和方元里几处。1955年建成了哈航校教学主楼,现为风华中学。
1952年春季,哈航校正式招生,学校设4个专业:活塞式发动机制造、喷气发动机制造、飞机制造、航空零件机械制造专业。
1952年至1955年聘请的3名苏联专家指导办校与教学。他们是原苏联航校副校长、专家格里果利耶夫;原苏联航校教务科长、专家尤林;原苏联航校专科主任、专家契斯托夫。
1952年至1954年,中方的师资主要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航院等名牌大学本科生中抽调,还有从美国实习归来的工程师、教师等任教学骨干。航校后来把出类拔萃的毕业生输送到名牌大学进修,毕业后回校任教,以此来补充教师队伍。
首批学生主要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的连排级中学文化干部战士,少部分是来自吉林省各地保来的初中毕业生。从1952年到1955年的前四届学生,实行中学保送,航校审查的办法录取。1956年,社会中考统招,择优录取黑龙江与吉林的一表初中尖子生。
1953年9月校名改为东北第二工业学校,1956年恢复原校名,学制三年。1960年起为四年制。航校沿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校歌。1956年起由刘振堂任校长。
1958年,飞机制造专业师生提出结合教学内容,自行设计与制造农用飞机“黑龙江一号”的建议,仅用110天,就试制成功并飞上蓝天。试飞员是空军016部队的邓仲卿上尉,哈航飞机制造专业主任杨景佐陪同登机飞行。“黑龙江一号”在哈市市区上空飞行了两圈,在马家沟机场平稳降落。
1958年11月10日,哈航校并入哈工大,以哈航专业为基础,成立了哈工大航空工程系。1959年停止中专部招生,建立哈工大附设航空专科(大专),设立3个专业:航空发动机制造、航空飞机制造、航空机械制造。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5年。航校校长刘振堂兼任哈工大副校长,三机部教育局局长张涛后来成为航校副校长。哈航校党委书记郭振三,是1936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副校长是闫振华(13级),是从七机部调任的。
1963年10月,哈航专又从哈工大分离出来,改为4年制,恢复原校名,原因是航校并入哈工大后,影响了航空工业中等专业人才的培养。1965年,哈工大撤销了航空工程系。为哈航校代培的本科班1965年在哈工大毕业。按哈工大大专班招收的1964、1965年毕业的学生,虽然是4年制学业,统为大专生。
文革中,哈航校停办下马。经国务院等有关部门批准,改为航天部国营风华机器厂(代号哈254厂)。
1978年,原哈航校30余名教师和干部,统调到河北省廊坊市,成为华北航天工业学校主要领导和教学骨干。华北航天工业学校,升格为高等院校,即现在的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