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Fang.com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房天下2016/05/03 17:10

*本页涉及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建筑面积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简 本

合肥市人民政府

2012年3月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划图

一、规划期限

近期:2011年~2015年

远期:2016年~2020年

二、规划层次与规划范围

1、本次规划分为两个规划层次,即市域和中心城区。

(1)市域:为合肥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924.78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2.93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范围总面积约486.61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

2、规划区

规划区:为合肥市域范围,总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


三、经济发展目标

2015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500亿元,年均增长15%,三产结构比达到3:55:42。2020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400亿元,全市人均GDP达到20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万元。

四、社会发展目标

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满足人们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积极促进社会公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

加快建设信息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五、城市性质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六、城市主要职能

(1)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3) 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

(4)区域性交通枢纽。

(5)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


七、合肥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近期2015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91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1.5%;

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108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0.3%。

八、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

近期2015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40万人;

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60万人。

九、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近期2015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4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十、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合肥市域城镇规模等级形成四级结构。

(1)一级城镇:中心城区。

(2)二级城镇6个,包括巢湖市区、肥西县城、肥东县城、长丰县城、庐江县城、双墩。

(3)三级城镇26个,包括三十头、磨店、大兴、淝河、南岗、撮镇、长临河、梁园、桥头集、石塘、三河、桃花、高刘、严店、下塘、吴山、岗集、汤池、同大、矾山、龙桥、中庙、烔炀、黄麓、槐林、柘皋。

(4)四级城镇52个,包括三十岗、大圩、栏杆集、苏湾、庙岗、中垾、夏阁、银屏、散兵、镇、白龙、元瞳、众兴、牌坊、杨店、响导、八斗、陈集、古城、马湖、张集、包公、罗塘、庄墓、义井、杨庙、陶楼、左店、朱巷、杜集、造甲、高店、官亭、铭传、山南、柿树岗、花岗、丰乐、小庙、紫蓬、白山、盛桥、郭河、金牛、石头、万山、柯坦、乐桥、泥河、冶父山、白湖、罗河。

十一、市域空间发展分区

规划在合肥市域范围内划分5个发展引导分区并分别制订管制规则。分别为都市区、西部综合发展区、南部综合发展区、东部综合发展区和北部综合发展区。

(1)都市区:包括中心城区、三十头、上派、高刘、严店、三河、桃花、南岗、小庙、磨店、店埠、撮镇、桥头集、长临河、双墩、岗集、巢湖市区、中庙、黄麓、烔炀、中垾、银屏、散兵、槐林、盛桥、白山、同大等城镇,以及巢湖、蜀山两个风景名胜区。

(2)西部综合发展区:都市区以西的市域部分。

(3)东部综合发展区:都市区以东的市域部分。

(4)北部综合发展区:都市区以北的市域部分。

(5)南部综合发展区:都市区以南的市域部分。

十二、都市区空间结构:

规划构建多中心城市空间体系,一个合肥市区、一个巢湖市区、多个城镇组团,周边形成多个特色小城镇,并由城市中的生态廊道分隔。


十三、市域铁路系统

(1)总体格局

规划以合福线、沪汉蓉线、商杭客专、西合客运专线及宁西线、合九线、淮南线等铁路干线为骨架,衔接北京、上海、杭州、福州、西安、成都、九江、商丘等八个方向,形成合肥环状铁路枢纽

(2)客运系统

建成合肥南站、巢湖高铁站,扩建合肥站、合肥西站、庐江站,以合肥南站、合肥站、合肥西站为主枢纽,以巢湖高铁站、巢湖站、巢湖北站、庐江站、肥东站、肥西站、水湖站等为辅助,规划至南京、芜湖、九江(安庆)、六安、淮南等方向城际铁路线,形成完善的市域客运系统。

(3)解编、货运系统

解编作业主要集中在合肥东编组站。完善货运站布局,以合肥北站为主枢纽,以巢湖、肥东、肥西、长安、庐江货运站等为辅助,扩建大型综合性货场、新建集装箱办理站和现代化物流中心。

(4)其它设施

结合城市功能布局,建设循环经济园、派河港区、店埠河港区、新桥机场等铁路专用线,调整部分对城市干扰严重的铁路专用线。消除平交道口对城市交通的干扰,逐步实现铁路与城市道路立体交叉

十四、市域公路系统

(1)公路干线网络

市域对外公路主要形成以“一环十射”的对外高速公路网为骨架,以快速通道为重点,以国、省道为基础的公路干线网络。

高速公路:环城高速、合宁、合巢马、合徐、合六叶、合淮阜、合铜黄、合巢芜、合安、济(宁)祁(门)、宁(南京)驻(马店)等。

快速通道:合六、合淮、合巢、合桐

国、省道: 312国道、206国道(合淮、合安)、合蚌、合马、合铜等。

(2)市域一般公路网

加强市区与县城、县城与重点城镇、重点城镇与一般城镇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市域1通勤圈。

加强县域间联系,促进市域各经济区及各旅游区之间横向交通联系。重点建设 “双墩—元疃—桥头集—长临河,丰乐—柿树岗—山南—官亭—高刘—吴山”的市域公路环线。

肥东县以店埠镇为中心,形成“一环七射”的一、二级公路网络。肥西县以上派镇为中心,形成“三纵三横”公路网。长丰县依托合淮公路(206国道)、合九公路构成“三纵四横”公路网。巢湖市以市区为中心,形成 “一环八射”公路网。庐江依托合铜公路构成“五纵七横”公路网。

(3)公路场站设施规划

在中心城区、巢湖市区、店埠、上派、水湖、双墩、庐江等建设14个汽车客运总站;在撮镇、梁园、八斗、白龙、古城、石塘、长临河、西山驿、桥头集、栏杆、柘皋、泥河等建设三级客运站;在紫蓬、三河、吴山、中庙、银屏等地设置旅游汽车站;在各建制镇和乡集镇分别设置相应的汽车站。

十五、民用机场

建成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E。

建成机场高速路,连接机场至长江西路,向南延伸作为城市快速路,连接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湖新区等。

十六、水运及港口

(1)港口性质

合肥港是内河主要港口之一。

(2)航道规划

提升合裕线航道、派河航道为二级航道,提升店埠河、西河、兆河、巢湖湖区航道为三级航道,形成江淮流域内河航运中心。

(3)港口规划

建设合肥港综合码头二期、派河中派作业区、店埠河循环经济园作业区、巢城新港作业区、缺口作业区,以及龟山、忠庙、滨湖新区旅游客运码头等。扩建巢湖复线船闸、裕溪复线船闸工程。依托和县郑浦港规划建设合肥长江深水港,在滨湖新区规划设立一处水上搜救中心。配套完善疏港道路及货运专用通道。


十七、物流园区规划

建设面向和国际市场的物流园区,加快把合肥建成性现代物流中心。按照“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货运站”三级体系分层次总体布局。全力实施7个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派河物流园区、新站物流园区、高新物流园区、肥东物流园区、巢湖经济开发区物流园区、富煌商贸物流园区)、10个物流中心(迎河集装箱物流中心、双凤物流中心、南岗物流中心、三十头物流中心、瑶海物流中心、柘皋商贸物流中心、栏杆商贸物流中心、槐林渔网物流中心、庐江城北物流中心、庐江城南物流中心),建设若干个为区域特定用户服务的城乡物流配送站。

十八、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规划期内城市主要向南、向西发展,适当向北、向东方向发展。

十九、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策略

老城提升,三面整合,两向拓展,两带控制。

二十、中心城区规划布局

(1)空间形态

城市以老城为中心,沿对外交通放射线向东、南、西南、西、北五个方向伸展,形成轴向组团式空间形态。

(2)城市分区

规划将中心城区划分为八个城市分区:老城区、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经开区、高新区和滨湖新区。

二十一、城市公共中心规划

中心城区规划4个市级中心,分别位于老城区、滨湖新区和政务文化区、合肥南站地区;每个城市分区设若干个分区中心,构成中心网络。

二十二、中心城区骨架道路布局

城市骨架路网由快速路和主干道组成,快速路网在整个城镇密集区内构建,规划为“六横六纵”网络;主干路布局结构为“环形、放射加方格网”,在二环内组成环网状,向外围组团及功能区呈网状放射形结构。

二十三、公共交通规划

(1)发展目标

推行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确立公共客运交通在城市日常出行中的主导地位。规划公交线网密度达到3.5~4.0公里/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公共出行比例达到40%。

(2)轨道交通

总体布局为“七条市区线、五条市域线(四条延伸线、一条机场专用线)”,总长度约为322.5公里。

远期规划六条轨道交通线,总长度约为181.1公里,线网密度为0.50里/平方公里,万人拥有率为0.50公里/万人,设置15个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其中两个为城市轨道与铁路换乘的综合枢纽。

近期建设轨道交通两条骨干线,即1号线、2号线,总长度约55.95公里,共设置车站45座。

(3)快速公交

规划设置快速公交线路13条,总长度约为182.1公里,线网密度为0.34公里/平方公里,形成格网式布局。

(4)常规公交

公交运营线网长度达到1100公里,公交配车4500标台。

(5)公交枢纽

结合对外交通设施,分别在城市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及铁路合肥站、合肥南站、合肥西站附近建设综合交通换乘中心,加强公交枢纽布局及用地控制。


二十四、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绿地系统以巢湖、蜀山和紫蓬山风景名胜区为背景,以自然河流水系、交通走廊防护绿地为纽带,以大型公园为节点,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绿地系统。

空间格局为“三环四脉四楔多园多廊道”。

二十五、城市景观风貌分区设计指引

城市景观风貌分为八个分区,分别制定城市设计指引。

二十六、城市远景规划要点

(1)城市性质职能

远景的城市职能宜偏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交通运输业有较大发展,成为区域的交通枢纽之一;

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规模,新服务产业初具规模;

旅游业有长足的发展,会议会展、休闲运动产业均形成一定规模;

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集行政、商业、文化、旅游功能的综合性服务中心;

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区域性特大城市。

(2)城市远景空间结构

积极构筑合肥都市圈,形成合肥都市圈的三个空间层次:

内部圈层——“141”城市核心区,合肥中心城区及其拓展范围;

中部圈层——外延拓展区,以半交通距离为划分依据,圈层半径为50公里;

外部圈层——协调发展区,以一交通距离为划分依据,圈层半径为100公里。

在合肥都市圈基础上推进合肥经济圈发展,构筑以合肥为中心,淮南、巢湖、六安、桐城为次中心的“一主四副”区域城镇空间格局。

(3)城市生态空间结构

远景城市拓展将更加注重对城市生态绿色空间、自然山水空间、生态廊道等城市绿楔的保护,城市发展空间与自然山水空间融合,形成生态和谐、环境友好、景观优美、设施完善、集约高效的现代化城市。

相关搜索推荐

投诉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首页>导购>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