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 > 正文

别送孩子去早教班了,明白早教教什么才更重要!

发布时间:2016-07-18 09:14:46 作者: 点击:942

女儿还没到上幼儿园的入学年龄,目前也没去早教机构、托儿所。认识的一些妈妈已经给孩子报名参加了幼儿英语、亲子游泳等五花八门的早教课程。……

早教班 早教有必要 早教叫什么

作者简介:牧川,80后全职妈妈,育有一女。珍惜并享受陪伴孩子上幼儿园之前的日子。

女儿还没到上幼儿园的入学年龄,目前也没去早教机构、托儿所。认识的一些妈妈已经给孩子报名参加了幼儿英语、亲子游泳等五花八门的早教课程。其中一位催我抓紧报名下半年秋季学期公立幼儿园的早教课。到底该不该送孩子去上早教呢?支付一笔不小的花费送孩子去早教,作为家长希望得到什么回报呢?如果单纯是摆脱孩子几小时,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那请个保姆不是更简单?

首先考虑费用问题,公立幼儿园的早教课一学期1500元左右,价格能够负担得起,每周六上一次课,一节课100元,比其他商业早教机构的课时费要便宜。但这种早教课是需要家长全程陪同的,了解到这点后,我又犹豫了。送女儿上幼儿园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她离开家,离开心理舒适区,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通过与同龄小伙伴的交往,慢慢成长起来。如果我或者其他平日里照顾过她的大人在场,那她还是会习惯性地依赖大人。

打听了各式各样的早教培训以及群众文化馆、图书馆、体育中心等一些非盈利或者半盈利性质的公共服务机构推出的公益课程,发现如果想让孩子单独参加培训,年龄起码得三周岁以上。那么在三周岁之前,早教到底该怎么教,教什么,由谁来教呢?一连串的问题弄得我一头雾水。

昨天,读了《三联生活周刊》刊登的封面故事《小学教师的视角: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什么?》,我终于找到了答案。三联周刊主笔吴琪采访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王府校区的校长和教师,她在导读里写到:“从小学老师们的视野来看,规则意识与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是人生真正的‘起跑线’。而单纯的知识,或许是未来社会最不缺乏的‘财富’。”小学老师告诉吴琪,他们不怕知识上零起点的孩子,怕的是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孩子。校长芦咏莉指出,家长帮助孩子了解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探索过程。这包括了解每个孩子的所长和限制,做出合理化的成长方案。在还没有学会和遵守规则前,就强调个性,不受约束的个性,带给孩子的最终是孤独。

距离女儿上公立幼儿园只剩两年不到的时间,换种说法,我还有将近两年的时间进行“家庭早教实验”。帮助女儿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和培养她的规则意识是这场实验的核心。说得直白点,上幼儿园之前,女儿得养成自己刷牙、洗脸、吃饭、上厕所、早睡早起等生活习惯,还要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并且能够不去“以身试法”。

孩子每养成一个好的习惯,需要大人耐心督导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过程是缓慢的,积累起来的结果就是让孩子拥有规律的作息、成为一个生活上严谨自律的人。在大人眼里一些理所当然的事情,孩子却需要反复练习、不断试错才能学会。就拿早晚刷牙这件事来说,我已经训练了女儿接近半年了,每次刷牙都要折腾十几分钟,尤其是早上起床后她吵着要喝奶,而我则要求她必须先刷牙才能喝奶,为此要经历一场拉锯战。现在她已经有早晚刷牙的意识,明白到点了妈妈就会拿着漱口杯和牙刷走到她面前。等到她学会漱口,不会把漱口水吞下去,我会再进一步尝试添加牙膏。

至于规则意识的培养,难度更高。我不确定单靠自己、家庭的力量能否成功,或者说这么做是否有点超前了,对于孩子要求是否过高。比如如何才能让孩子安静地在图书馆阅览室看书,而不去随意扔书撕书乱涂乱画大声喧哗?要让孩子遵守图书馆的纪律这就牵涉到许多问题,得让他意识到公众场不能妨碍其他人,图书是公共财产大家有责任去爱护等等。也许规则意识的培养这一项“家庭早教实验”会收效甚微,但我相信只要坚持正确的言传身教,孩子耳濡目染后总有一天会具备基本的公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