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片的一堆谣言,瓷器开片了就更高级吗?

瓷器开片是指器物釉面出现的不规则开裂现象,类似冰裂效果。

北宋汝窑天青釉洗 开片效果

1979香港苏富比拍品

2017香港苏富比拍品

2.94亿 港币

关于瓷器的开片问题,从古至今有各种不同的解读,直至今日依然有各种关于开片的稀奇古怪的传说,随手查了一下,网友们真是脑洞清奇:

△同问:啥是开片养坏了?养好是什么样的?是开片愈合了吗?

△同问:啥是开片养坏了?养好是什么样的?是开片愈合了吗?

△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对养开片有着如此深沉的执念

△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对养开片有着如此深沉的执念

△钧窑听了想打人

△钧窑听了想打人

我们发现,虽然以上提问方式各不相同中,但都围绕同一个概念:瓷器有了开片就更高级,以至于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器物开片。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明白开片的原理

从制作上来说,瓷器是由胎、釉两个部分组成。当胎与釉在烧制后,会出现不同膨胀或收缩率,当胎和釉膨胀收缩系数不匹配时,就会出现釉面开裂。尤其是在烧窑完成后的冷却过程中,温度骤低,胎釉收缩相差越来越多,釉面受到的张应力越大,开片就越多。这个现象存在于各个窑口的各类产品中,只要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就会出现,并长期持续。

所以,从瓷器制作的技术角度上来说,开片属于工艺缺陷

北宋 耀州窑刻芙蓉纹盘 开片效果

△北宋 磁州窑白地龙纹长颈瓶 开片效果

纳尔逊博物馆藏

△宋 影青蛋壳钵 开片效果

戴维德基金会藏

△ 南宋 龙泉窑仿官釉贯耳壶 开片效果

成交价:109.25万 美元

但是,为什么就会出现了开片的钧窑才是真正钧窑开片的瓷器更贵等“深入人心”的误解呢?这就要从审美的角度去理解了。

明代曹昭《格古要论》:“汝窑器.....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这是一个明代人依据所见到汝窑的釉面状况得出的结论,但这其实是从结果得出的审美情趣而已,曹昭代表的是他个人和部分明代鉴赏家的审美取向。有人认为开片珍贵,一方面是因为这种不规则,有层次的裂纹效果形成了富有变化的视觉美感,是自然的形态之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汝窑的名贵,大部分传世汝窑器物上皆有不一的开片出现,所以将其作为一种鉴定特征,依此类推到各窑口器物之上,形成开片即高贵的推理,这是不合逻辑的。

△美国菲尔德博物馆藏 汝窑瓷片

追根究底,汝窑的冰裂纹也好,蟹爪纹也好,不过就是因为清凉寺窑土质略疏松,导致的器物胎和釉面膨胀系数有差异,而形成的开片效果而已。

△也因此,大家千万不要把能否开片作为鉴定器物真伪的一种手段,因为当古人体会到开片的美感之后,甚至通过技术手段,有意制造出开片的器物,强化这种开片效果,从宋代起就有这种审美倾向。并且,古人早就掌握了控制开片的技术,比如从慕古到酷爱仿仿仿的清代乾隆皇帝:

△也因此,大家千万不要把能否开片作为鉴定器物真伪的一种手段,因为当古人体会到开片的美感之后,甚至通过技术手段,有意制造出开片的器物,强化这种开片效果,从宋代起就有这种审美倾向。并且,古人早就掌握了控制开片的技术,比如从慕古到酷爱仿仿仿的清代乾隆皇帝:

△清乾隆 仿汝釉花囊

△清乾隆 仿哥釉叶式洗

所以,“开片即高贵”的理论明显是站不住脚的,汝窑有开片的,同时也有无纹的,甚至无纹因为稀少更显珍贵,在古董市场中价格的高低也跟开片的多少没有太大关系。

△北宋 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定窑划花八棱大碗

2014年4月8日香港苏富比

1.18 亿 RMB

△北宋 钧窑紫斑碗

2018年香港苏富比春拍

成交价:1452万 港币

通过以上的一些关于开片的误解和原理解释,我们能得到这样的结论:

从技术上来说,瓷器开片是一工艺缺陷,这个和胎土质量和釉膨胀系数有关,汝窑也不能避免。但在陶瓷史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对于器物的解读是方方面面的,我们从偶然的变化中体会到这种意外的美感,也是一种趣味。我们并没有权力用高贵和低贱去恣意评判他人的审美眼光。

另外,器物的价值是综合因素衡量的结果,并不以一个单一要素决定。

最后,个人觉得隋白开片也是美爆了,我们曾经做过隋白的单独解说,欢迎“品尝”:

ROSE APP直播预告

本周日梁晓新老师在大肉庄总舵和大家见面,欢迎预约:

ROSE App这么好用,我竟然没有早点告诉爱宋瓷的你

45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意见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