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漆语 | 传承千年,历久弥新——山西漆器

《面具》

漆器是山西省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中的一个品类。以平遥推光漆器为代表的山西漆器是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与福州脱胎漆器、扬州漆器、成都漆器并称为中国四大漆器,以工艺独特、技艺精湛驰名中外。目前,山西省漆器主要品种有:平遥推光漆器、新绛云雕漆器和稷山螺钿漆器。

平遥推光漆器

山西推光漆:描银五彩小箱

山西平遥的推光漆器出现于唐代开元年间(713—741),盛于明清,距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平遥推光漆器以手掌推光和描金彩绘技艺著称,因其光滑明亮、映影如镜,又称“金漆家具”。

山西平遥漆器:三星插屏

平遥推光漆器的制作工艺独特,分木胎、灰胎、漆工、画工和镶嵌等多道工序。先以木料制胎,再以猪血、砖粉涂缝,磨光后涂天然老漆,并反复多次地进行磨与涂,最后用手掌蘸麻油在漆面上推出光泽,而后又经过描金、彩绘等工艺,使漆器的表面呈现出山水人物、飞禽走兽、亭台楼阁、奇花异草等各种图案。平遥推光漆器分为实用品和陈设品两大类。实用品包括漆柜、漆箱、条案、茶几、电视柜、衣柜、酒柜、陈列柜、首饰匣等,陈设品主要为屏风、漆画等。这些推光漆器的外观古朴雅致、漆面光洁,绘饰金碧辉煌,手感细腻滑润,耐热防潮,经久耐用,为漆器中之精品。推光漆的技艺还普遍用于宫廷、庙宇、厅堂、文房的陈设装饰,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新绛云雕漆器

云雕,也称剔犀,是雕漆工艺的一种,因其图案多以回旋生动、流转自如的云纹回钩组成,故称“云雕”。此种工艺是用两种(一般为朱、黑二色)以上的天然大漆在胎体上有规律地交替髹涂,漆层厚度累积达5毫米时,再用刀加以剔刻,刀口上宽下狭,进刀深峻,棱面分明,刀口断面可见交替往复的色漆层。

《和》

《葫芦》

“云雕”工艺始源于唐代,在明朝时期达到第一个鼎盛时期。当时主要供宫廷使用,民间极为少见。清朝末年,皇室衰败,战乱频发,宫廷艺人组织纷纷解散,流落民间。而当时的绛州正处于工商业的兴盛期,享有“南绛北代”的美称,并被誉为“七十二行城”,城内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在这种背景下,宫廷云雕艺人纷纷汇聚于此,重操旧业。从清末明初至20世纪30年代初,新绛已有王思恭、赵普元、薛仙基、王小虎等人开设的12家漆器作坊。

《品梅》

《牛鼓桌》

20世纪50年代,新绛县成立了新绛工艺美术厂。从而使新绛的传统漆器工艺品生产走上了规模化发展的道路,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将“云雕”这一工艺进一步发展创新。如今,云雕产品融入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出了高档云雕家具系列、礼品系列、文房四宝系列等千余种产品。

稷山螺钿漆器

螺钿漆器是用经过研磨、裁切的贝壳薄片作为镶嵌纹饰的漆器。唐代开始兴盛,相继出现了金银平脱工艺、镶嵌螺钿漆器工艺、戗金工艺等。宋、元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唐代镶嵌螺钿的贝壳片较厚,至北宋始将贝壳片研磨,截切成薄片,作品更为精细。在明、清两代,镶嵌螺钿漆器又饰以金银箔和金银屑,使之更为绚丽。

《鸳鸯圆盒》

《首饰盒》

稷山嵌螺钿漆器为螺钿漆器的代表,其制作技艺源于唐代嵌螺钿制作工艺。它在用料方面颇为讲究,使用天然大漆、螺钿(软、硬)、贵金属和木、纸等为原料,而且在制作工艺上细致复杂,得经过选型、手工纸胎、设计图案、多次髹漆、螺钿镶嵌、油面推光等数十道繁杂工序。

《富贵天球瓶》

《孔雀屏风》

稷山嵌螺钿漆器主要分为三大系列:一是天然大漆纸胎螺钿镶嵌仿瓷器型产品(软、硬螺钿);二是大漆镶嵌螺钿、金属书法混合型产品;三是木胎、纸胎大漆镶嵌螺钿产品。

《怪兽尊》

现在,历史悠久、工艺独特的山西漆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山西漆器不仅仅是精致典雅的工艺品,更是汉民族于日常生活中追求极致的审美情怀的具体体现。有了关注和传承,古老的漆器艺术才会历久弥新。

文章转自:福州市漆艺术研究院

资料来源:《山西画报》田建宁 张煜、微著工作室、

《中国漆器》(从玲玲编著)、部分资料由山西省工艺美术馆提供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意见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