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食品文化差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方食品文化差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方食品文化差异

中西方食品文化差异范文1

【关键词】宴会饮食文化;差异;交流

由于中西方在社会历史、地理位置、体制网络、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不尽相同,所以在此背景下的饮食文化也各有千秋。而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又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饮食文化研究在文化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着重论述中西方国家在宴会礼仪中的差异,剖析中西方饮食文化中宴会礼仪的具体表现及形成的原因。

一、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大部分人生活在农村,这就使得邻里乡亲生活联系更加的密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时他们喜欢就餐时有热闹的氛围,所以在饮食宴会上他们喜欢聚食制,这种用餐的方式就慢慢地流传下来,也是中华民族重视亲属血缘关系和家族观念在饮食中的体现。西方人是以肉为主的民族,是同各种野兽打交道,所以必须具备强悍的体魄和进攻性的性格,必须与自然相抗衡才能生存下去,所以他们喜欢冒险、开拓、冲突;而中华民族是以谷类为主的农业民族,其对象是土地和农作物,他们需要的不是进攻和凶猛,而是在耕作时的精心照料和耕作后的耐心等待,因而他们的性格必须倾向于平和闲静,他们必须与自然和平相处,所以他们安土重迁,固本守己。

(二)社会体制网络的原因。我们都知道,在一个国家政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政府下的各种不同的制度也会对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中华民族是社会主义国家,他们看重集体的力量,所以在饮食上就形成了“饮食所以合欢也”的集体主义思想;而西方是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看重的是个人主义的力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竞争。这也为中西方不同的聚餐方式打下基础。

(三)价值观信仰的原因。在中国,自古流行以左为尊,古籍《易经》中就有“男为阳,女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而且加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思想,即以君、父、夫、长为尊、为先,以臣、子、妻、幼为卑、为后,进而形成了贵贱有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的行为标准。总之,在中国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以左为尊作为安排座位的标准。在西方的基督教传统里,右具有积极主动的含义,左则是被动消极的:右意味着未来、善,左意味着过去、恶。所以在西方左边为偏座,按照男左女右之说,男士一般做女士的左边,而且人们通常将女士优先、尊重妇女作为宴会排座位的标准,同时也是宴会上其他行为的标准。

二、宴会差异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饮食内容的差异。西方人在饮食上多是肉类和乳制品,如牛肉、鸡肉、猪肉、羊肉、鱼以及牛奶、奶油、奶酪等,蔬菜和水果等则作为辅食或配料。而中国自古以农业文明占主导地位,在饮食内容上,以粮食作物为主,辅之以蔬菜和少量肉类,植物类菜品在饮食结构中占着主导地位.据植物学家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 比西方多6倍(万建中1995)。

(二)餐具的差异。由于中国长期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喜欢和平与安定的生活,反对侵略,而且喜欢使用热腾腾的食物,由此中国人采用聚餐制,所以只能使用筷子导热慢的餐具,而且使用筷子温文尔雅,极少出现一些不雅动作,对待食物是相当温柔。相反,西方国家由于受狩猎文化的影响,喜欢争强好胜和乐于冒险,喜欢实用肉类,所以必须使用刀叉等比较锋利的餐具。

(三)座次安排的差异。传统的中式正式宴会采用圆桌,因为中餐的上菜方式,圆桌可以更好的照顾到每个人夹到菜。座次方面,一般主人会坐在正对门的地方,为的是看到客人及时作出迎接的准备。通常最重要的客人会安排到主人的左手边,第二重要的客人则被安排到主人的右手边,以此类推。相反,在西方因为菜品不是很多样,多采用长桌,而且每人面前是同一份菜式。在座次方面,通常男女主人会分别落座在长桌的两头,男主人在正对大门或是包房入口的一头,女主人则在背对门的那头。男主人的右手边第一个位子为女性第一主宾客,而左手边为第一个位子为男性第二主宾客;女主人右手边的第一个位子为男性第一主宾客,左手第一个位子为女性第二主宾客,以此类推,男女穿插而坐,可以保证就餐时对面一定是异性,左右两边也是异性。

(四)出席时间的差异。准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普遍适用的概念,然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也不相同。在参加宴会时,由于中西方文化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中西方人在出席时间上的差异也表现得较为突出。在中国宴会中,时间的多样化模式使客人更倾向于“迟到”,往往在规定时间的半小时之后到达。对于这种“迟到”现象主客双方都习以为常,并不将之视为对主人邀请的一种轻视或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在西方国家中,各种活动都会按照预定的时间的时间开始,宴会要求参会者准时到达,否则将被视为没有礼貌,是对主人以及其他客人的极大不尊重。

(五)进餐礼仪的差异。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和合”的精神。由于在中国人们喜欢坐在一起进餐,共同夹一个盘子里的菜,所以当宴会开始时,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嘴时,才表示宴会开始,即客随主便。而主人一般先给主宾夹菜,请其先用。当有新菜上来, 请主人、主宾和年长者先用以示尊敬。主人还要招待好客人,时不时要给客人夹菜,询问客人的需要还要劝酒劝菜,一定要使客人吃好喝好。

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是一种“美”的精神。西方人们习惯各点各的菜,即使是大家吃同一道菜,人们也会使用公共餐具把菜盛到自己碗中实用。在饭店聚餐时候人们认为是公共场合,所以整个进餐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交谈要轻言细语,不高声喧哗。而且在宴会上不但要衣着整齐,往往还要求穿礼服,并要求坐姿要端庄。其次,进餐时不能发出不悦耳的声音。

总之,研究中西饮食文化中宴会礼仪的差异,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的宴会饮食特点,同时也总结我们自己的宴会饮食特征,以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汲取一切先进的观念,摒弃我们文化中的糟粕,改善和提高我们的饮食品质。中国饮食应积极吸取西方饮食中合理一面,做到饮食结构合理,营养搭配均衡,同时在参加宴会时应该做到准时。

【参考文献】

[1] Chang K C.Food in Chinese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M]. USA: The Vail Ballou Press Inc., Binghamton, N.Y.,1977.

[2]卞浩宇,高永展.论中西饮食丈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中西方食品文化差异范文2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摘 要】2012年,一部介绍中华美食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遍大江南北,其热议程度超过所有同期电视剧,让中国人重新燃起对“世界第一美食王国”的关注,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们看到了它背后的丰富的饮食文化、众多闲置的品类(品牌)资源和巨大的未被开发的财富!通过对中国农产品调查发现,大多数农产品仍处于无品牌或若品牌阶段,真正在市场上有影响的品牌并不多见。由于出自田间牧场的农产品天生就是高度均质、弱差异的产品,建立一个真正农产品品牌比其他品牌会难上加难。

关键词 农产品;品牌设计;差异化

1 品牌农业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品牌是文化,品牌是诚信。品牌农业,是中国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也是未来中国产业经济的热点和亮点。在中国经济升级和品牌崛起的过程中,现代农业是机会最多、潜力最大的产业。好想你枣业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小产品(品类),只要坚持不懈,专心专注,用心经营,用文化塑造,都可能创造大品牌,赢得大未来。

作为农业经济时代的世界强国,中国在食品饮料(包括茶)、中式餐饮、白酒、中医药、养生、黄酒、丝绸、瓷器等领域拥有极为丰富的国家心智资源。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文化和美食收到越来越多外国朋友的青睐,这是最有可能率先创造世出世界的、国家名片的大品牌的沃土。这也正是凉茶超越可口可乐,成为中国第一饮料的根本所在。

西方市场实践告诉我们,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居民的消费开始从温饱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变,经济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将发生历史性升级。中国人均GDP已突破5000美元,中国消费者需求结构已经发生根本转变:从吃饱吃好,到吃健康吃放心吃品质吃范儿。在洗手液都拥有大品牌的时代,品牌竞争已经从客厅、浴室转向厨房餐桌。这是一个十万亿产值的惊人大市场。

这或许是中国最后一片品牌处女地。与此同时,中国的厨房餐桌食品市场,产业高度分散,同质化、低值化、区域化、地域化无序竞争,很多品类目前还没有全国性的领军企业和老大品牌,很多领域都蕴含着简历商业帝国的战略机会。

这正是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传统老字号企业、地方名品(特色食品)企业、国家地理标志(原产地保护)产品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等等,抢占资源、振兴行业、创立品牌、抢占老大名位的历史性战略机遇!

2 我国农产品品牌现状

我国作为茶叶宗祖国,七万家中国茶叶不低一家立顿(英国不种茶叶);

中国特产中华猕猴桃被新西兰引种改良,以奇异果的洋名以高出近十倍价格返销中国;

北京樱桃谷鸭被英国改良后,独霸世界,倒灌中国种鸭市场;

作为人参原产国及世界最大的种植国,中国的人参价格不低韩国人参的十分之一;

雀巢、达能、卡夫、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立顿、可口可乐、正大等国际食品巨头在中国功城略地、抢夺资源、大赚特赚。连韩国烧烤、泡菜、日本寿司都后来居上,在中国大行其道。而中国的农副食品业普遍以低成本、低价值、高风险方式,延续“中国制造”的无奈。

落后的思想观念、落后的产业制度、落后的商业模式和落后的品牌建设,是造成巨大差距的根本原因。

3 如何做好品牌建设,真正做强差异化

品牌其实就如同人一样,有内在的东西:如思想、情感、审美、品味等,还有外在的东西:如相貌、身高、着装等。只有内涵丰富、充实,外表反映内涵,光鲜引人注目才是优秀的品牌、成功的品牌。

差异化是品牌营销的根本法则。有差异的产品才更有营销价值,才能更容易的被市场所接受,才更容易做成品牌。但是,农产品大部分都来自田间,天生就是高度均质、弱差异的产品。以地方名品为例,如何才能强差异化:

3.1 内在品质差异化、外在化

所谓内在品质差异化、外在化的本质就是从产品本身入手,如何通过外在的种养方式、品种改良等方法,来改造产品,让产品从本质上有所改变,区别与其他产品,真正做到产品差异化。

近些年,不断地出现水果玉米、紫色红薯、云南红梨、金黄色奇异果、黄色西瓜等产品,因为极具特色,非常吸引消费者。与普通产品造成明显的差异化,从而显著提高的产品的附加值。比如:同样是猕猴桃,新西兰从中国引进之后,对原本绿色的猕猴桃进行了改良,创造了口味偏甜的黄色果肉的黄金奇异果。目前新西兰佳沛国际奇异果每年产量约达8000万箱,99%出口至全球近70个国家和地区。远远超过奇异果的故乡中国的销量。

3.2 外在形象品质化、差异化

人靠衣装,马靠鞍。当品牌完成了产品和品牌价值这些内在的构建,就像一个人有了内涵和自信。但是品牌如人一样,单有这些还不够,还要想方设法让产品和品牌的外在形象更加完美,用外在的形象来彰显内在的内涵和价值,这也就是所谓的内在品质外在化、外在形象品质化、差异化。

外在形象的品质化和差异化主要有以下方法

3.2.1 创建品牌识别符号

符号的识别性强,容易记忆和传播,是品牌形象最集中、最有标志性的代表。符号他不仅仅可以是图形,是人物,也有可能是声音、味道等等,通过独特、优质的品牌识别符号,可以让消费者尽快的对品牌产生认知和印象。

波兰,当地的番茄农场建立一个完整的视觉形象,传统的现代化和令人惊讶的方式处理,使用番茄和说明性的形象已成为一个公司的象征。红色的番茄不仅是视觉吸引力的包装图形系统的信息,但它也是功能(标签,颜色,用于优化和加快产品处理的图标)。

3.2.2 通过包装彰显价值和差异

包装就如同人的着装,好的包装是可以说话的,甚至好的包装可以自己销售自己。目前很多农产品的包装都是裸奔,还有的包装比较简陋土气,很多地方特色名品都是直接用瓦楞纸简单包装,完全体现不了产品和品牌的价值感、差异和内涵,无法对目标消费群造成吸引力。

但是,包装绝不仅仅是保护产品的一个美丽的外衣,他承载着重要的产品信息和品牌责任,通过包装可以直接了解产品的基本信息,间接地还可以了解到品牌风格和调性等等。也可以说包装就是差异化的载体,主要是因为当下许多优质的农产品并没有优质的外包装。

消费者是感性的,在接受一个新的品牌的时候,往往会凭借外在的包装设计来主观的去认知这个品牌。当然,优质的包装能够打破传统农产品价值低廉的印象,令消费者对品牌有良好的认知,同时可以提高品牌的竞争力和附加值。所以说包装绝不仅仅是包装本身的问题,必须从品牌定位和营销传播的高度,制定包装策略,指导设计方案。

大米是一个在外观上很难差异化的产品,台湾好米却运用包装玩出了高价值和差异化。台湾好米通过产品的包装设计,分别有了传统家庭消费使用的传统包装和年轻人爱好的小包装。比如有“山水馨意”系列、“鲜活米礼盒”系列、“台湾好米婚庆”系列等,精美的包装设计反映出了大米的高品质,分别契合了不同的目标消费群。

参考文献

[1]黄胜兵,卢泰宏.品牌个性维度的本土化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3(01).

[2]徐荧荧.论品牌差异化及其创新意义[J].商,2013(15).

[3]张雪林.以品牌差异化跨越品牌同质化竞争[J].重庆与世界,2011(23).

中西方食品文化差异范文3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饮食文化 差异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3-0017-02

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得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密切,这种具有不同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被称作为跨文化交际。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来华投资经商、旅游观光的外国客人将越来越多,跨文化交际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由于地理位置和宗教等差异,不同的民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饮食文化一种非语言文化,更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差异,不仅能增加对外语语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有效地避免一些文化冲突和语言交际障碍,以达到增进了解、促进交流的目的。

一、饮食观念的不同

受地域和历史文化的影响,中西方饮食观念也是不尽相同。西方人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重视食物的营养成分,讲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比如脂肪、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的摄入量和构成比例。甚至有的西方人会拿着科学菜谱去超市挑选自己的食材。在制作菜肴时,营养也是他们首先考虑的要素,其次才考虑菜肴的“色、香、味、形”等要素。西方人的这种饮食观念与西方整个哲学思想是分不开的。西方哲学思想以形而上学为主要特征,以事物之理为研究对象,而事物之理常为互相连贯的形上学理,从而结成了形上哲学。一方面,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了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心理学、方法论等方面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另一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西方饮食文化的发展。西方饮食力求口味清淡,注重膳食均衡,早餐往往是鸡蛋、牛奶、面包再加香肠,营养均衡,热量充足;午餐往往是自助餐;晚餐通常是面包、香肠、牛排、炸鸡、奶酪等,简单又丰富。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用料、服务,讲究菜料的数量和营养搭配,甚至在西方人的厨房里,经常可以看到天平、计量器之类的工具。纵然有这些用心的搭配,但在味道上各种原料互不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则是一种感性或美性的饮食观念,注重饮食的感性和艺术性,味道是衡量菜肴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样,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哲学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其思维方式倾向于整体性、有机性与连续性,把天地间的万事万物看成是既相互对立又互相联系的矛盾统一体。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菜系多样,口味丰富。对于菜肴的制作过程也特别讲究分寸,就是菜肴的整体搭配,追求菜料与配料和辅料的味道的完美融合,相互渗透。另外,中国菜肴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中国菜系具有百菜百味的特点,菜肴讲究味道的美好、融合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质量和丰富,甚至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厨艺。俗话说,“民以食为先,食以味为先”。中国人的饮食强调的是味道的相互调制,整体融合,追求的是一种在视觉、味觉、触觉上难以表达的“意境”。但是,中国菜肴不太注重菜的营养充分,以及合理搭配,他们认为只要口味好,便可称之为佳肴。人们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很快辨别出菜的“好坏”,分出菜的“优次”;然而如果要说出问为什么“好吃”,为什么“不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难以表达清楚了。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这也恰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的突出特点。

二、饮食对象的不同

在中国的汉字里,“菜”为形声字,与植物有关。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了六倍。中国的饮食以素材为主,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相传西汉的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北魏的《齐民要术》是中国最早的素食食谱,里面介绍了 11 种素食。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日常食品,在平常的饮食菜肴中占主导,只有在春节或重大节日时,荤菜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这与佛教文化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把动物看成是“生灵”,视植物为“无灵”,这种思想表现在饮食生活上,则表现为主张素食主义,甚至延续到今天。但是,西方人一直秉承着游牧和航海部落的文化习性,生活方式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主张荤食主义,食物多是肉类和乳制品,如牛肉、鸡肉、猪肉、羊肉、以及牛奶、奶油、奶酪等等。这种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使得中西方人身体体形的变化,有人甚至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具体来说,西方人身体普遍健壮:个子高、腿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个子矮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但从另一方面来讲,由于西方人过量地摄取肉类脂肪类食物,而蔬菜等维生素的摄取量相对较低,所以西方人患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的概率要高于中国人。

中西方饮食对象的差异在文化行为方面另一个表现为:西方人喜欢开拓,探险、冲突;而中国人则安于现状,固本守己。正如美国民俗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曾指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非常近似于古典世界的阿波罗式,而西方人的文化性格则类同于现代世界的浮士德式。的确,西方人如美国人在开拓西部时,他们可以舍下一切,举家搬迁,毫无牵挂,把整个家产往车上一抛,就走出去了。而中国人则一直守着“本”“家”和“根”思想,许多在海外漂泊几十年的华人,末了还是要拄着拐杖回大陆寻根问祖。这种叶落归根的观念彰显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凝聚力和中国民俗丰富的人情味。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台湾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中说到: “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中西方饮食文化之中明显地表现出这种“和合”与“分别”的文化特征。在中国,任何一个大小宴席,不管是家庭便饭、朋友聚餐还是商务会餐,用餐的形式都只会有一种,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在一起,菜肴摆满一桌,齐家共享。在用餐方式上,中国人都用筷子夹菜,用勺子喝汤,用碗盛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彰显“和合”的文化特征,形成了一种祥和、团结、共趣的气氛。大家坐在一起品味各种美味佳肴的同时,又可以彼此畅谈,交流感情。在中国的餐桌上,人们彼此敬酒、相互礼让,在美好的食物面前,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然,这种饮食方式有一些的不足之处,比如,食物的过度浪费、饮食的健康卫生,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和合”的文化特征和“大团圆”的价值观念,也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的重要思想,而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西式饮宴上,美味菜肴固然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只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结友,通过与周边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际的目的。当然,中西方宴会交际的目的都很明显,只是中国的宴会上,除了与邻近客人交流外,用餐的人还会与全席甚至其他席的客人进行交流,而西式宴会上,交谊只是在与相邻宾客之间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式宴席好比是大家的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则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另外,自助餐也是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体现,西方饮食餐具比较简单,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叉边切边吃,喝汤则用专门的汤匙。餐具使用也有讲究,不同的餐具有不同的用途,刀叉种类繁多,有主餐刀,主餐叉、甜品叉、饼叉;主餐匙、主汤匙、甜品匙、甜汤匙、茶匙、咖啡匙等等。宴会上所有食物会提前准备好,并整齐地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少取多拿,讲究节约,用餐没有固定的座位,喜欢自由走动,愉快友好地进行交流,即便是在外面请客吃饭,也是AA制,各人自付各人账。这也表现了西方人对自我个性的追求和尊重。

总之,任何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都蕴含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中西方饮食存在各式各样的差异,当然,这些差异也是相对的。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跨文化交际使得世界各国饮食文化不断的融合。今天,我们在大街上随处可找到意式餐厅、法式大餐、麦当劳、肯德基等西方饮食,而中国菜馆也是开遍了全世界。在全球经济文化交流和整合过程中,饮食文化已成为不同文化之间的“纽带”,悄悄地改变着全世界。实现世界各国饮食文化的大融合需要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可以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享受不同美食的同时增进彼此了解,实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1]徐文苑.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5.

中西方食品文化差异范文4

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我国出口加工食品说明书的英文翻译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误。食品外包装上的说明书因其具有传达信息和客户诉求的功能,如同“无声的售货员”,所以出口食品的说明书对提升产品在国外市场的知名度及销售额十分重要。然而我国一些出口食品的英译说明书质量堪忧,翻译错误俯拾皆是,本文以一些食品英文说明书为例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出口食品的语用失误原因,并提出了实用的翻译策略。

一、我国出口食品英文说明书的现状及特点

(一)对西方文化缺乏深度了解

食品说明书(food product information)主要包括产品名称、营养成分、食用方法、配料、净含量、贮存方法、保质期、生产日期等内容,其英译文本也常与汉语源文一同出现,一般出现在产品的外包装上。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在对出口食品的说明书进行翻译时,很多译者由于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造成了许多语用失误。以徐州狗肉为例,徐州沛县鼋汁狗肉久负盛名,其肉色泽鲜亮,醇香扑鼻,味美不腥,香味持久,被很多消费者竞相购买;但狗作为宠物,在国外被看做是人类的好朋友,所以在国外进行产品推介时,译者如果一味地突出狗肉味美诱人的特点,就会引起国外消费者反感。在我国出口食品说明书的翻译中,类似因对西方文化缺乏了解而导致的失败案例层出不穷,例如:棉花糖常被直译为“cotton candy”,对于国外消费者来说常误认为是“棉花做的糖”,影响其购买;土特产金丝小枣,被译为“Gold Silk Small Dates”,让国外消费者产生联想,误认为这种枣“长着蚕丝,形体小”,从而忽视产品香甜可口的特质。

(二)宣传语过于华丽,内容夸张

受汉语言文化的熏陶及影响,我国中文食品说明书在行文上往往用词华丽,辞藻丰富,修辞手法较多,内容空洞而夸张,显得冗余和累赘,加之译者对西方消费者语言习惯用语把握不到位,常导致语用翻译达不到说明书对外宣传的效果。例如,对某竹笋加工制品宣传“翠绿、鲜嫩、青脆、可口”翻译时很容易造成语义重复;对白酒加工的小吃制品宣传“它保持了酱香浓郁、典雅细致、回味悠长等特点,酒香沉馥优雅”;还有什么系名师制作、拳头产品等,堪称“美食之霸”等。这些让西方消费者难以相信其产品的真实性,进而影响其购买欲望。

(三)过于注重历史典故

中文食品说明书喜欢在历史典故上做文章,很多食品的英译文本由于不了解西方消费者的心理,而影响了目标顾客群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例如,某食品说明书介绍其创始人某某是“玉林支系第二十五代,属民族英雄……于同宗兄弟中排行第十六”。中国人强调家庭宗族关系,而西方文化强调自我,这样的介绍不会被西方消费者所看重。再如,一家企业在介绍其加工生产的元鱼产品时称:元鱼,也叫甲鱼,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在《招魂》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腑鳖炮羔,有拓浆些,酸鹄膊凫,煎鸿鸽些,露鸡懦端,厉而不爽些”,《招魂》这首诗句即使是中国消费者都很难理解,更别说西方消费者去如何理解这样的说明书。

(四)崇尚权威认证

中国消费者具有从众心理,崇尚权威,汉语食品说明书往往罗列很多所获奖项,加强对产品优势的渲染,从而达到促销目的;但西方消费者更愿意自己去判断和尝试,注重事实和数据描述。例如在徐州土特产明帝捆香蹄的英文介绍中,很多篇幅都着重于该产品获得的奖项,如: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Xuzho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江苏省优质产品(The high quality of Jiangsu Province),江苏产品万里行金奖(Jiangsu million in gold products),等等,这些荣誉奖项的罗列会使国外消费者感到不解,甚至误会。因此,在进行说明书的翻译时,不妨着重介绍出口食品的特色和优良工艺,不断拓展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二、我国出口加工食品英文说明书个案分析

案例一:桂圆,又称“龙眼”, 有补益心脾,益血安神之功效……译文:Longan is also called “eye of dragon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在中国文化里意义深远,代表了吉祥和风调雨顺。但龙(dragon)在西方人眼里是一种特别凶残的动物,像只巨大的蜥蜴,它代表的是残暴、恐怖和邪恶,在神话和传说中往往充当反面角色,在西方语境中又有扩张、侵略、攻击性等含义。此例中译者忽视了中西文化差异,逐字翻译,让西方人感到困惑和反感,没有达到产品宣传说明的翻译目的。因此,若我国食品说明中涉及到“龙”、“凤”等蕴含着历史文化背景的词汇时,应考虑译文在国外消费者心中的适宜性和可接受性。

案例二:宜生牌水泡饼

“水泡饼”是较常见的点心,形状圆而饱满,象是鱼吐出来的水泡,其口感松脆,具有营养价值。但西方消费者对水泡饼并不熟悉。然而译者采用了直译的策略,将“水泡饼”采用“拼音+意思”的方法直接译为Shui Po Cakes,国外消费者看到cakes会知道产品的大概属性,但对于前面的拼音会产生疑惑,以为是要用水泡了吃的饼干。若改译为“Yi Sheng Cracker balls”,用国外消费者熟悉的产品种类代替效果更好。Cracker意指比较松脆的点心等,而balls在食品中则代表圆形食物,如丸子、汤圆等,这两个词在英语文化中都有直接对应的指代,易于被接受,符合其文化背景。

案例三:白象方便面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直译的策略,译为“White Elephant”,白象在亚洲文化中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动物,象征着 “长寿”、“幸福”、“尊贵”。我国消费者或泰国、印度、缅甸等东南亚消费者在认知上相似,但在西方文化尤其是英语文化中,白象则表示“大而无用,沉重而累赘的东西”,代表着“负担或财产亏损,如果不考虑到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禁忌,将产品进行直译,不但没有将原文的美好含义表达出来,而且会让国外消费者产生厌恶感。但若根据汉语发音,改译为“Beshine”会更好,“be”和“shine”两个词各有含义,“be”可以是best的缩写,其意思为“最好的阳光”,给消费者温暖而积极向上的感觉。

案例四:绿源甘栗仁

说明书内容为“使用微波炉加热时,请开袋后倒入专用器皿”,译为“If desire,empty content into a special purpose container before heating in the microwave oven.”译文提示消费者在产品加热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但却不符合消费者的语言、文化、心理等习惯,显得冗长繁琐,“If desire”是原文中不存在的信息,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在西方国家,微波炉有着“半个厨房”的美誉,一日三餐都可用微波炉解决,其普及率达到70%-80%,为了能让消费者安全使用,商家在产品的包装上会有相关提示,但文字非常简洁明了。因为对于顾客来说,他们习惯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多的信息,译文也应该顺应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若改译为“Microwave in exclusive container.”则更贴切。

案例五:广西梧州某品牌的龟苓膏

宣传语:是我国传统的食品,气清香、味甘微苦爽滑……

原译: Tortoise-Tufuling Electuary is a Chinese traditional food,which smells fragrant and tastes sweet,little bitter and smooth…这是我国广西梧州市某品牌龟苓膏的英文说明书介绍。龟苓膏以鹰嘴龟和土茯苓为主要原料,鹰嘴龟是名贵的中药,可清热解毒;土茯苓有去湿的功效。这段译文在文字上讲求对应,半音半意的把“龟苓膏”翻译成“Tortoise-Tufuling Electuary”,这让国外消费者产生疑惑的感觉,并且不便于记忆,影响产品在国外市场的销售。若采取音译形式“Guilinggao”则更为妥当。

三、我国出口食品说明书翻译的几点建议和策略

第一,要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对出口食品说明书英译过程中应了解西方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不能一味按照汉语语序进行逐字逐句的对等翻译,要深入分析汉语原文与消费国的文化差异,这样才能达到宣传推介产品,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的目的。对于英语国家消费者来说,他们只希望得到有用的信息,行文简洁,一目了然。比如对茶的宣传说明中,“产自云南高山云雾之中,清明前精心采制”,我国消费者都知道,清明前后采摘的茶叶质量是非常好的, 但是,国外消费者很难把茶叶的好坏和采摘时机联系起来,更不愿意将清香的茶叶和冰冷的坟墓相联系。为了便于国外消费者理解,达到食品宣传目的,不妨将其译为“at the right time around April”,在内容上不仅变得通俗易懂,更易于被国外消费者理解。

第二,要多种翻译方法并举。翻译的方法与技巧有很多,在一段说明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节译,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例如某品牌的“糍粑辣椒”,宣传语为“生津开胃,香辣可口,是贵州风味佐料”,英文译文用“mashed Chili”,而不是“ciba Chili”来表示“糍粑辣椒”,因为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也用“mashed potato”,国外消费者感到很熟悉,并且容易接受和理解。在对小米锅巴的说明翻译中,“即购即食,食用方便”,译文没有按字面意思直接翻译为“Opening and eating immediately”, 而是采用“ready to serve”的译法,让国外消费者知道该食品不需要二次加工,随时可以享用,不会产生“若不迅速吃完,食品就会过保质期”的疑问,从而损害出口食品的形象。

第三,要注重西方民族的审美特点。世界上国度不同的人,因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事物的美感也有差异,比如我国对食品的说明特别注重色、香、味、形,而西方消费者则更理性。所以在对出口食品进行翻译时,要符合西方人的审美情趣,让产品被接受。如某品牌的果糖,其说明书上的宣传语为“混合水果味的圆粒硬糖让您活力四射,流连忘返!”译者为顺应英语国家消费者的审美特点,采用改译的方法将 “流连忘返”翻译为“A galaxy of sweet surprises”,表示“一连串甜蜜的惊喜”,译文不仅直观而有气势,又保持了产品的客观性。虽然意思与原文不能完全对等,但却非常符合消费者喜欢惊喜的购物心理,“A galaxy of”在英语词汇中意思为“大量的,星河一样多的”,译文用 “星河一样多”来形容美食带来的惊喜,别致而有创意,既修饰了数量,同时也让英语国家的消费者产生了群星闪烁的联想,渲染了美食产品的意境,带来了良好的宣传效应。

中西方食品文化差异范文5

1、名人效应的广为使用在我国的主要影视广告中,一个比较主要的特点,或者说与西方国家的影视广告形成一个鲜明的区别的是。我国影视广告中的男女主角一般是比较著名的公众人物。例如,今年在我国比较火爆的一个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的男女主人公,由于其在我国青少年中的人气指数比较爆棚,因此大量的产品广告商都与其合作。从服装到汽车,从快餐到鞋帽,可以说在各个品牌的广告中都会发现他们的广告形象。这一点,与西方国家的广告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欧美国家,明星做广告是有着比较严格的审核制度的,在加之欧美国家对于明星所代言的产品并不是很“感冒”。这一点与我国的大众消费心理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当然,这种利用公众人物的形象来进行产品宣传的方式,在广告界并不少见,中西之间的区别还在于代言人对于产品的信任指数。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在我国的公众人物代言的广告,尤其是药品。保健品中存在着很大的虚假的成分。国家工商总局也开始加强与规范这种虚假广告的不良传播。这一点,欧美国家在广告投放之初就已经进行了较为严格的审查。所以,关于中外影视广告在使用公众人物的方面的区别,本质上应该是一种消费心理与广告制度的区别。

2、广告方式的不同这里所说的广告方式的不同,不单单指中外在广告呈现方式的不同,更多的是一种广告意图表达方式的不同。简单来说,中国的广告比较直接,扑面而来的告诉你产品的性能与品质是多么的优良,激发消费者产生购买的冲动与想法。我们比较熟悉的保健食品“脑白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是,我们在感受外国的广告会发现,无论是食品还是化妆品,包括汽车与服装等等,我们一般是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语境中,慢慢地感受到产品的特色。除了在表达方式所表现的不同之外,在具体的情景设计,中西影视广告所暗含的元素是存在很大的区别的。一个比较明显的表现是幽默元素在影视广告中的融入。在观赏欧美影视广告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一种比较轻松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幽默搞笑的元素在欧美影视广告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与之相对应的是,在我国的影视广告中,这种幽默的元素占得比重并不是很大。因此,我们在感受国内的影视广告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一种推销的气息。

3、广告主题设计的不同在不同的文化中,我们会感受到文化烙印在广告中的呈现。由于广告起步的阶段与发展的历程不同等原因,中国的推介广告感受的比较强烈的推销气息。这种强烈的推介是中国广告的主要特色。因此,我们所感受到的大多是产品的本身。在西方国家的广告中,以美国汽车业广告为例,他们在介绍汽车优良性能的同时,更多的会通过广告的形式来给消费者传递出企业的文化与理念。有文化与理念的企业广告给人带来的冲击力与单纯讲解产品性能的广告是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的。同时,在欧美的影视广告中,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的广告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多的。但是我国当前的公益广告的在影视广告中所占得比例并不是很大。这种广告设计主题的不同其实是一种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

4、广告的意图不同对于这么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广告的目的应该是为企业的产品行销服务,这应该是广告的主要意图与最终的落脚点。但是从中西广告所呈现出来的广告形式来看,两者在广告的意图层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因此,我们会看到,西方国家的影视广告带有很强烈的艺术审美的气息,而中国的广告则是力图在最短的时间里表达出最为丰富的产品内容,从而增进消费者对于企业产品的认知。不同的意图所表现出来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因此,同样是产品推介的一种方式,从“推销”到“营销”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的。

二、中西影视广告差异的成因

1、中西国家文化的不同是影视广告差异的原因这里的文化主要是指中西国家在漫长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精神归属的集合。由于中国具有了近千年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因此,在广告的表现形式与欧美国家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例如,中国有着比较悠久的饮食与养生文化,所以,在中国的广告中关于保健与养生的广告比较多。与其相对应的是。欧美国家在代表着人类探知未来领域的内容会比较多,所以,大量的广告会涉及到改善人们生活方式的电子产品等。另外,我们也会从中西国家在影视的题材中也会有所发现,例如,目前我国的电视与影视作品一般是拍与历史有关的内容,但是西方国家的影视题材则是更多的关注于人类的未来。另外一点,在中西文化的具体表现我们也会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产生的原因。例如,在影视广告关于饮食的产品推介过程中,我国的影视广告关注的最多的是一种,饮食文化的传播,例如,去年流行的《舌尖上的中国》在美食介绍的过程中,用的更多的是一种写意的表达与渲染手法,里面暗含着我们底蕴深厚的华夏饮食文明。在西方的饮食广告中,更多的是偏向与饮食所带来的机体性能的提高,以及该款食品所带来的营养价值。总结来说,在中西影视广告中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差异,是造成影视广告差异的主要原因。

2、中西国家的民族心理的不同中西方由于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因此不同的地域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心理。在人类学者的考察研究过程中,发现中国的民族心理中大陆的心理比较突出,这是由于我国主要的覆盖地区多为平原与山脉所致。而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民族心理中呈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海洋型的民族心理。虽然这一说法,并没有取得广泛的共识,但是从广告的表现形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广告中所突出的保守的民族心理。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点,在进入新的世纪之后,有了非常大的改观,甚至在广告设计与策划等方面,中国逐渐成为了行业发展的标杆与领头羊。在民族心理的具体内容中,有一点是与西方民族心理不尽相同的是我国大众的消费心理。从近期火爆的“光棍节”促销广告,以及阿里巴巴可观的营业额可以看出,我国的消费者具有很大的盲从心理,因此很多消费者反映,看过广告之后就去购买,这种购买大多是一种冲动式的消费方式。这一点与西方的理性消费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指出的是,现在的广告,无论是我国还是欧美国家,都在逐渐将重心偏移至消费者的内心的潜在的消费需求。

3、中西国家企业的发展理念的不同在经济市场快速发展的时代,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与转型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理念与文化,从影视广告的更替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的企业中很少有产品经历了市场的洗礼与考验,依然经久不衰。与此相对应的是,在欧美国家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很多经典的广告。这些广告所代表的产品的制造企业大都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因此,广告如同历史与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不同的企业发展理念会得到不同的反映。目前,这一理念在全球提倡循环环保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比较好的彰显。任何企业的产品研发,都应该从可持续的角度来考虑。过往的粗放式的企业发展理念已经不适应当前的企业发展。所以,这种由于企业发展理念的不同而表现出来的中西影视广告的差异将有望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进一步地缩小差距,达成更为广泛的发展共识。

三、中西广告差异带来的启示

1、提升广告的文化气息广告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与发展手段,在未来的民族影视广告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将广告的文化气息进一步的提升与加强。这主要是因为,任何企业在进行产品的推介过程中,如果只是关心产品的外在包装与形式而忽视了产品所蕴含的内在的文化价值,那么这一产品的发展的市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从当前市场反映效果比较好的影视广告作品来看,它们中的一个突出的共同点是将企业的产品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比较到位的契合。这无疑说是一种文化气息的提升所带来的良好的效果。

2、提升企业的发展理念这里的企业,一方面包括产品制造企业,另一方面包括大大小小的广告企业。随着我国广告业的大力发展,目前在我国境内注册登记的广告企业已经有近万家。但是从影视广告的市场投放来看,未来的市场空间依然很大。广告企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企业产品广告的始作俑者,因此,其广告质量的好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影响着企业产品的市场推广。因此,广告制造企业除了要不断地改进自己的业务技术与水平之外,应该进一步地加强企业发展的理念与文化的建设。这种理念的建设将会作为企业发展的软实力,最终影响并决定企业未来是否会实现长远的发展。

3、加大影视广告的监管力度影视广告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所爆发出来的市场潜力却是惊人的。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背后,我们发现与其相对应的广告监管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与设立的速度发展地相对缓慢。这种比较滞后的广告监管的法制建设,影响着现在包括未来的我国广告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目前对于整个广告业的发展企业来说,一方面要自律,从自身做起,减少不良广告,特别是带有一定的虚假成分的广告流入市场,避免对消费者带来种种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国家相关的司法机关应该积极的行动起来,在借鉴欧美广告业监管法律与法规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广告业发展的实际特点出发,制定符合我国自身发展的广告业的监管法律。同时,在现有的法律的监管基础上,进一步地强化法律在广告业的监督与管理制度,争取从广告审核与媒体投放等诸多方面加大巡查力度,为广告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

中西方食品文化差异范文6

再如,我们都知道,在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制度中,对于“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这些源于父母两支不同血脉的八种平辈关系,以及“姑父”“姨父”“舅舅”“叔叔”“伯伯”这五种血缘关系的亲属都有着相当严格的区分,可是在英语的文化传统习俗中却只是将其简单而笼统地称之为brother,sister,cousin或uncle。这种源于传统文化的区别形成的语言表达差异,是不同民族之间沟通交流的很大障碍。就以上面的亲属称谓为例,其实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中,其最主要的核心关系是以父子血脉为尊的一种血缘习俗,深受这种传统习俗影响的东方民族,将父系亲属放到至尊的位置,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区分这种血脉上的差别,在中国传统家庭亲属的称呼上就产生了这样细致的分类。

可是在西方的文化习俗传统上,特别是在英美等国家的传统文化中,没有像中国家庭这样多的错综复杂的亲缘关系,只有最为简单的夫妻关系来作为一个家庭最主要的核心关系,因此,西方人的观念中根本就没有必要去那么细致地区分其他各种亲属关系。这样也就难怪国外那些翻译家们在翻译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时,为了其中错综复杂的各种亲属称谓而绞尽脑汁。还有我国著名京剧《沙家浜》中的阿庆嫂,在翻译时曾为有些人直接翻译为SisterAqing,在我们中国传统的称谓中,“嫂”是指嫁给了自己兄长的已婚女子的称呼。可是在英美等西方的民族文化中,sister这个单词的含义除了“姐妹”以外,还有一个意思是作为修女的一种称呼来运用的,这样的翻译就使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沟通有了很大的差距。

传统习俗文化对中西方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界定一下何为“习俗文化”。根据《汉语大辞典》中的定义,习俗文化,就是指那些贯穿于人们日常社会生活以及交际活动中的,源于不同民族风俗习惯而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习惯。这种源于不同民族生活习俗积淀下来的不同的社会风尚、伦理习惯,往往会使翻译者在翻译时较难准确地传达出这种来自民族习俗的内在含义。例如在法国的习俗文化中认为,男性与女性之间亲吻嘴唇,就意味着可以同床共枕相拥而眠了。因此,为了在翻译中尽量照顾到这种不同的民族习惯,以防伤及目标语言国家的民族风化,译者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的时候,就将英国文化习俗中的接吻,翻译成法国文化习俗中能够接受的、与其意义相当的拥抱。像这种与作品原文有所差异的翻译策略,其实并不能够真正传达出源语言文化习俗的风貌。

而在英汉翻译中,最典型的习俗差异是这两个民族对待某些动物的不同态度,以及在这不同态度背后蕴涵的深层的文化习俗内涵。例如在中国人的习俗文化中对于猫的喜欢是十分鲜明的,因此,我们就常常用“馋猫”来比喻那些有点小可爱的喜欢吃东西的人物对象,这其中含有了很大程度的亲昵成分。可是在西方的习俗文化中,cat则是用来喻指那些“包藏祸心的女人”的,这一源于习俗文化的差异,使我们在进行英汉翻译时,不得不慎重考虑。在汉语的习俗文化传统中,“山羊”是个没有任何情感色彩的中性词,可是在英国人的文化习俗中,goat这个词却有“色鬼、不正经男人”的含义。也正因如此,我们国家出口到西方英美等国的五羊牌自行车,遭遇了空前的冷落,不管是男式的还是女式的,都乏人问津。

我们再通过一个笑话的翻译来说明不同民族国家之间习俗差异导致的语言文化障碍:Alittlegirlatherfirstchurchweddingsuddenlywhisperedloudlytohermother:“Mummy,hastheladychangedhermind?”“Why,dear,whateverdoyoumean?”Hermotherasked.“WellMummy,shewentuptheaislewithonemanandcamebackwithanother!”在这个笑话中,最后一句直接翻译成“和一个男人走上礼坛,和另一个男人走下来”。这句话是这个笑话理解的关键之处,需要对英美文化的婚礼习俗有所理解才能够真正品味出其中的含义所在。在西方婚礼的传统习俗中,新娘是由自己的父亲牵着手带到婚礼的神坛,然后在神父的祝福声中将新娘亲手交给新郎。因此,在翻译中假如译者并不深谙西方的婚礼传统习俗,就有可能产生这种因习俗文化传统而导致的理解差异,而真将这句话理解成了新娘在婚礼过程中换了两个男人,这样就根本谈不上幽默的品味与欣赏了。

就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一样,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姿绰约而又为本民族所标榜的饮食文化。我们汉语中的“甲之熊掌,乙之砒霜”这句民间俗语,翻译成英文就成了“Oneman’smeatisanotherman’spoison”。这种翻译时单词意义上的差异其实恰恰反映的是这两个不同民族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性存在。还有例如西方人在形容某一个地方人很多、非常拥挤时,常用这样的句子来表达“Itwaspackedlikesardines”,根据字面的意思翻译成汉语就是“塞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而同一是形容人多拥挤不堪,我们中国人则常用“人多得像下饺子一样”来形容。

曾经有人认为在翻译类似于这样的句子时应该采用同化的翻译策略,因为在西方民族的饮食文化中没有“饺子”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食物,而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对于“沙丁鱼罐头”这种食物知道的人也寥寥无几。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的平台日益增多,因此,沙丁鱼罐头这种原本属于西方民族饮食传统中的食物也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并逐渐被中国人所熟悉、接受,而“饺子”这种蕴涵着中国民俗传统文化的食物,在两国各方面的交流中也逐渐被别的民族国家所熟悉并接受。这样,在进行英汉翻译时,我们就可以直接翻译,将这种具有东方民族传统习俗的饮食文化直接转达给英国读者。这种习俗文化上的交流,促使各自的民族文化超越了国家民族的界线达到一种大同的效果,进一步增进了两国文化的相融。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