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气象台如何预报海洋天气?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14-01-13
分享到:0

中国气象报记者 张格苗

  在辽阔的太平洋海域的一艘小船上,一位印度少年和一只老虎,时而接受暴风浪的袭击,时而在湛蓝无垠的海绵上安静漂浮。这是大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的场景,那一望无际的大海洋让无数观众感受到了变幻莫测的脾气。

  在中央气象台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里,气象人员正用自己的方法揣摩海洋的脾气,用海洋天气预报和各种海洋气象产品服务守护航海船只和人员的平安。

  预报海域范围广袤

  自2011年起,我国海洋气象负责预报的海区分为远海、近海和沿岸海域三类。

  从东经141°往西至东经95°,从北纬42°至南纬12°,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的规定,这是全球海上遇险安全系统公海责任区第11海区——印度洋区,由中国气象部门负责监测,并预报天气现象、海上强对流天气和风向、风速、浪高、能见度等海洋要素。

  这片广袤的海域甚至包括安达曼海,苏门答腊附近洋面、菲律宾附近洋面及日本海等国际海域。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将这片区域分为39片,便于监测和预报。

  “世界气象组织划定的公海责任区并非界限分明,部分国家的公海责任区可能有所重叠。比如,日本的公海责任区就覆盖了东经141°以西的部分洋面。” 中央气象台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高工刘涛表示。

  我国近海海域气象预报区为我国近海自北向南的18个海区,包括渤海、渤海海峡、黄海北部等。刘涛介绍,近海海区主要是按照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约定俗成的方式划分的。

  沿岸海域预报区则为自海岸线向外100公里内的近海及近岸区域,按照沿岸所属省份划分。“有的省份海岸线太长,所以也分成两个或更多。这样下来,一共分了34个。”刘涛说。

  刘涛还表示:“无论是沿岸海域、近海还是远海,网格式的划分能尽量保证全覆盖、不重叠,也力求使预报的精细化水平更高一些。”

  多手段获取监测数据

  “离海岸越远的地方,气象站点的布设就越困难,因此,获得天气要素的难度就越大。”刘涛说。

  在沿岸海域,气象数据可以通过密布在沿岸陆地的陆基站获得。在近海海域,气象部门布设了30个左右的浮标站,浮标站不仅能观测气象信息,随着海浪的波动、起伏,也能够实时监测海浪的大小。对遥远的远海而言,海洋气象数据的获得主要依赖各种卫星的云图产品和反演产品。

  除此之外,海洋中零星突起的岛屿成为气象自动站点布设的最好选择之一。海上石油平台由于常年在海面上保持不动,也往往安装有自动气象站。即使坏天气来临,平台上的工作人员撤离,气象站依然继续工作。

  活跃在海洋里的大型船只也是安装气象站的好选择。烟台和大连之间有固定的航线,航行的船只就安装有自动气象站,观测到的气象要素数据会实时传送到观测网络。另外,根据规定,装有气象观测设备的远洋航行船只一旦进入某个国家,有义务将观测到的数据无偿传送至该国的相关部门。

  不同国家之间的数据交换系统,也为我国远海观测和重大远洋活动气象保障提供了便利。

  “然而,与此同时,几乎每种观测方法都有局限。浮标站长期漂在海上,容易被海水侵蚀,且维修成本高昂;海岛站如果布设在岛顶,距离海平面会有一定距离,如布设在离海平面较近的地方则某个方向一定会被遮挡。卫星则离得太远,受搭载仪器和观测次数的限制,还要通过反演运算才能得出数据,会存在偏差。”刘涛说。

  预报服务使渔民受益

  台风与海洋预报中心的人员会根据各种监测到的数据制作实况分析、形势预报、沿岸海区预报、近海海区预报、远海海区预报、海事公报、海洋天气公报、海洋天气预警等产品。这些产品会通过网站、电视、广播等媒介每天发布。

  “海洋气象预报产品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多方面的,但受众最多的是渔民。”刘涛说,“沿岸和近海海域的渔船可以通过收听广播来获知未来三天的详细海面天气预报,以及4至7天的海面天气趋势。”

  针对较专业的服务对象,如远洋公司、搜救中心和渔政指挥中心,台风与海洋预报中心的工作人员会定时把这些常规海洋气象预报服务产品发给他们。刘涛说:“如果遇到海洋气象灾害或重大事件,我们会根据他们的特殊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与陆地上的气象服务群体相比,尽管海洋服务受众较少,但海洋气象预报对他们的平安至关重要。”刘涛表示,“因此,虽然海洋观测困难,预报服务很难满足需求,对海洋气象预报的准确率评估也难以开展,但我们一直在不懈追求。”

  海洋气象预报的准确率评估有多难?准确率的评估需要依赖实况监测,沿岸海域气象预报目前已经参与天气预报准确率评分。然而近海和远海只能依赖卫星观测数据。刘涛说:“如果卫星数据观测局限无法克服,准确率的评估也很难进行。”

  2014年,台风与海洋预报中心正在计划通过多元资料融合,即把各个观测源来的资料通过同化技术融合在一起,更加准确地了解观测海域的实况,来进一步提高预报的准确率。

  (责任编辑:张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