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集锦 > 中国佛学 > 法源 > 总第二十二期(2004年)

世亲的净土思想

作者:姚长寿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2年03月20日

 

 

作者姚长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研究生导师,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馆长。

 

 

 

前 言

 

世亲(400480)是印度瑜伽唯识学派的集大成者,著作丰富而且范围很广。他有一部《净土论》(或称《往生论》),是他众多著作中的别具特色的作品。《净土论》具名《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亦称《无量寿经论》),是印度唯一的一部以阿弥陀佛为主题的论书。印度论师中为世亲的著作注疏的有不少,但他们中间却没有一部有关《净土论》的注释。北魏永平元年(508),菩提流支将《净土论》译成汉文。六世纪初,北魏僧昙鸾(476542)注释《净土论》,著有《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注》(以下略称《往生论注》或《论注》)二卷,是迄今仅有的一部注释书,也是历来人们理解世亲净土思想的一部基本的著作。《论注》在中国净土教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乃至日本的净土思想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历来的研究表明,昙鸾是四论宗的学者,《论注》的基调是般若中观思想,而《论注》所注释的《净土论》却是瑜伽唯识思想的大论师世亲的著作,本文和注释,亦即《净土论》和《论注》之间缺乏共同的思想基础。这是一个矛盾。所以,要准确理解世亲的净土思想,还必须从瑜伽唯识的立场来对《净土论》加以探讨。本文拟从这一方面作些简单的论述。

 

一、《净土论》内容概观

 

《净土论》由偈颂和长行组成。偈颂是五言四句为一行,共二十四行。长行则是三千字左右的对偈颂的解释。偈颂的第一行,“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是归敬诵。第二行,“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是造论的意趣。第三行到二十三行,是对三严二十九种功德成就相(十七种国土庄严功德成就相、八种佛庄严功德成就相、四种菩萨庄严功德成就相)的解说。最后第二十四行,“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以回向偈而作总结。长行揭示了起观生信实践行的五念门,即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最后指出行此五念门,可得近门、大会众门、宅门、屋门、园林游戏地门的五种功德,自利利他速得无上正等正觉。

《净土论》的主题是修五念门而往生安乐国,而五念门的中心则是观察门,即观察十七种器世界清净和十二种众生世间清净,共二十九种庄严功德。十七种器世界清净,是安乐国的国土的功德清净性;十二种众生世间清净,是安乐国的众生即阿弥陀佛和菩萨们的功德清净性。二十九种庄严所要显示的是安乐国的国土和佛菩萨皆为清净,极乐世界是清净的世界。因为《无量寿经》只是显示了法藏菩萨愿行的“因”的清净,《净土论》则进一步表明了极乐世界这一“果”的清净。《净土论》中,国土、佛、菩萨三种功德成就,是法藏菩萨愿心的庄严。因为这一愿心的庄严,是从法藏菩萨愿心的净化力“一法句”而来的。“一法句”亦称“清净句”,这一清净有两种,即十七种器世界清净和十二种众生世间清净。《无量寿经》只列举了法藏菩萨的愿心的清净,《净土论》则从因的清净导引出了果的清净,为极乐世界的清净性铺垫了基础。这样,极乐世界自身无法表示的清净性,在《净土论》中通过法藏菩萨的愿心而得到了证明。在有关净土的阐述上,《净土论》比起《无量寿经》来又前进了一步。

 

二、十八圆净说和二十九种庄严功德成就相

 

世亲的往生方法论以对所谓三严二十九种功德成就相的解说为基础组织而成,古来认为同无著《摄大乘论》中所说的十八圆净有着密切的关系。十八圆净是说诸佛的净土必须具足圆满的十八种清净功德,隋译作十八具足,唐译作十八圆满。真谛译十八圆净是:一、色相圆净(隋译色类具足,唐译显色圆满),二、形貌圆净(隋译相貌具足,唐译形色圆满),三、量圆净(唐译分量),四、处圆净(隋唐皆作方所),五、因圆净,六、果圆净,七、主圆净,八、助圆净(隋译助伴、唐译辅翼),九、眷属圆净,十、持圆净(隋、唐皆作住持),十一、业圆净(唐译事业),十二、利益圆净(隋译顺摄,唐译摄益),十三、无怖畏圆净(隋、唐皆作无畏),十四、住处圆净(隋译住止),十五、路圆净(隋译道路),十六、乘圆净,十七、门圆净,十八、依止圆净(隋唐皆作依持)。[]十八圆净中除了路、乘、门三种圆净表示进入净土的实践行外,其他的十五圆净都和净土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至四描述净土的相:净土由金银等七宝所庄严,从七宝的一一宝中放出的光明遍满一切世界(第一色相圆净)。净土的一一界和一一处具足无数的稀有庄严(第二形貌圆净)。净土的疆域无法计量(第三量圆净)。净土远离爱、烦恼、苦(第四处圆净)。五和六是说建立净土的因果:净土是八地以上圣者地,由无分别智、无分别后智所生善根的功能而生起(第五因圆净)。净土以清净和自在的唯识智为体(第六果圆净)。七八九表示净土的主从:净土以如来为最上首(第七主圆净)。净土是菩萨的安乐住处,他们助佛助道,自利利他(第八助圆净)。净土中有天、龙、夜叉、阿修罗等如来的眷属居住,世亲解释说净土中实际上并无此等众生,而是佛的化作(第九眷属圆净)。十至十二表示净土中的菩萨受用法味、利他的业用和利益:菩萨在净土中,受用大乘的真如解脱等法味,长养五分法身(第十持圆净)。菩萨的业用,能使三乘众生离恶道离生死(第十一业圆净)。菩萨的业用可以完全脱离烦恼和苦(第十二利益圆净)。十三和十四是说净土中无怖畏处,是最胜的住处:净土无烦恼、蕴、死和天等四魔,可以通过六根受用法(第十三无畏怖圆净)。净土是如来福德智慧行圆满因的所感,所以是一切住所中最胜的住所(第十四住所圆净)。十五至十七是净土的实践行:净土以闻思修三慧作往还之道(第十五路圆净)。净土以奢摩他和毗钵舍那为所乘(第十六乘圆净)。净土从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中进入(第十七门圆净)。净土是如来愿力所感,如莲花出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是大乘所显的法界真如(第十八依止圆净)。

以上十八圆净所示的净土,并没有明确地显示出是什么佛的净土,但可以确定的是佛的受用身所居的净土。无著的时代开始有了三身论,其中自性身即所谓法身,因为是指如来的体,所以不会有所居土。变化身,即所谓八相成道的生身,因其所居土是秽土,所以此身亦无净土可论。三身中以净土为所居的只有受用身。

十八圆净所说的净土不是特定的某一佛的净土,而是诸佛通用的净土。此说虽为后世倡导,但是因其标准太高而流行不广。直到世亲在《净土论》中,才以十八圆净的说法为基础提出了弥陀的净土。在弥陀的净土中,佛菩萨及其净土有三种二十九句的庄严功德。三种二十九句的庄严功德是作为五念门中观察的对象而言的。其中国土庄严功德十七种,佛的庄严功德八种,菩萨的庄严功德四种,合为二十九句。国土的十七种庄严功德是:一清净功德,二量功德,三性功德,四形相功德,五种种事功德,六妙色功德,七触功德,八三种功德,九雨功德,十光明功德,十一妙声功德,十二主功德,十三眷属功德,十四受用功德,十五无诸难功德,十六大义门功德,十七一切所求满足功德。以上为器世界清净。佛的八种庄严功德是:一座功德,二身业功德,三口业功德,四心业功德,五大众功德,六上首功德,七主功德,八不虚作住持功德。菩萨的四种庄严功德是:一大菩萨遍至十方说法利生,二一念一时供佛利生,三于一切世界供赞彼佛无分别心,四无三宝处住持三宝。以上为众生世间清净。

三种二十九句的庄严功德与十八圆净的说法大体相符。国土庄严十七种第四形相功德,相当于十八圆净中的色相圆净。国土庄严中第五种种事功德、第七触功德、第八三种功德、第九雨功德,相当于十八圆净中的形貌圆净。国土庄严中第二量功德,相当于十八圆净中的量圆净。国土庄严中的第一清净功德,相当于十八圆净中的处圆净。国土庄严中的第三性功德,相当于十八圆净中的因圆净。国土庄严中第十光明功德、第十一妙声功德、第十二主功德、佛庄严的八种功德,相当于十八圆净中的主圆净。菩萨庄严中的四种功德,相当于十八圆净中的主圆净和业圆净。国土庄严中的第三眷属功德、佛庄严中的第五大众功德,相当于十八圆净中的眷属圆净。国土庄严中的第十六大义功德,也相当于眷属圆净。国土庄严中的第十四受用功德,相当于十八圆净中的持圆净。国土庄严中的第十五无诸难公德,相当于十八圆净中的利益圆净和无畏圆净。五念门中的作愿门和观察门,相当于十八圆净中的乘圆净。观察门中的一法句,相当于十八圆净中的果圆净。五种功德门中的第三门,相当于十八圆净中的依止圆净。十八圆净中的第十四住处圆净、第十五路圆净、第十七门圆净,在《净土论》中虽然没有相应的明文,但是从其含义来看,已被《净土论》包含了。住处圆净相当于国土庄严和佛庄严。路圆净包含在作愿和观察二门中。门圆净相当于《净土论》中的三种随顺菩提门。

 

三、十八圆净说与《净土论》的异同

 

十八圆净与《净土论》中所说的净土有如下几点不同:一、《往生论》中所示的庄严功德成就的相,比十八圆净的净土相,在数量上有所增加。二、《往生论》将庄严功德成就相分为国土、佛、菩萨三种,又分为器世间清净和众生世间清净,并把这两种世间清净的依止作为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三、十八清净所示的净土是诸佛共通的净土,不是特定佛的净土,而《往生论》的净土是阿弥陀佛这一特定的佛的净土。四、在十八圆净说中,将由出世善法功能生起的净土的体,作为唯识智,以最清净自在唯识为相,展示的是一种转识得智的世界,而《往生论》的净土是由愿心庄严的净土,是阿弥陀佛救济众生愿心成就的世界。两者是自受用土和他受用土的不同。五、十八圆净的净土是佛果的世界,相当于境、行、果中的果,《往生论》中的净土是众生愿生的对象,相当于境、行、果中的境。

二十九种庄严在《往生论》中作为观察的对境,世亲对这种庄严作了如下的说明:“彼佛国土功德庄严成就不可思议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法故”,“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方法句者为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彼无量寿佛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说”,“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无异。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略说八句,示现如来自利利他功德庄严次第成就”。二十九种庄严是就分别相而言的庄严功德。世亲认为,分别相必须汇集成无分别相,无分别相又必须展开为无分别后得相。二十九种庄严之所以是观察的对象,就是因为二十九种庄严具有一法句的不可思议性。二十九种庄严的分别相,汇集成无分别相的就是一法句。这里“句”的原语是pada,藏译有“处”的含义,就是对境的意思。[]二十九种庄严作为观察的对象,首先必须是心的寂止之处,“句”就有这样的含义。因此二十九种庄严就是二十九个对境,就是法句。这一对境当然是分别相,如果是无分别相,二十九种法句则汇集成一对境,就是一法句。一法句是对二十九种分别相的庄严从本质上来把握的,也就是清净句。在分别相的意义上来说,清净只不过是一种庄严,但这种庄严又是一切庄严的本质,所以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因此,观察成就二十九种庄严就是归入清净,观察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就是入一法句,相当于入唯识观的境地。无量寿佛国土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妙境界而来表现的。因此,十六句成一句,二十八句成一句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是无量寿佛国土。这一不可思议的佛国土是无分别后得智的佛国土、是自利利他功德庄严成就的佛国土,是出唯识观的世界。

 

四、愿生净土的实践行——五念门

 

五念门是《往生论》的又一重要内容。第一礼拜门,“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不仅是指礼拜阿弥陀佛这一身业,而且含有归命阿弥陀佛的意思,归命在身业上的表现就是礼拜。第二赞叹门,“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相应故”,赞叹不仅是口业,因为如来光明智相是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即慈悲的作用,所以由此慈悲方便与如实修行相应的就是赞叹门。第三作愿门,“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这一门虽然没有如前二门所记的那样是身业或是口业,但后面的解义分明确说是意业,一心专念作愿往生净土,修奢摩他行。奢摩他,就是心一境相,心专注于某一对象,心进入寂静的状态,所以奢摩他又称为心的寂静相。在这种状态观察世俗的世界,就是观察门的毗婆舍那。第四观察门,“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功德国土庄严,二者观察阿弥陀功德庄严,三者观察彼佛菩萨功德庄严”,观察门的内容占据了《净土论》的大半,解义分中称为智业。五念门的主干是作愿、观察二门,中心是奢摩他、毗婆舍那。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的行业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的行业,汉译分别作止和观,是瑜伽唯识论书中的重要用语。因此作愿和观察二门是瑜伽行的净土教式的论述。第五回向门,“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故”,回向一切众生,往生净土。

五念门以止观为中心,前后配以礼拜、赞叹、回向。这种行业体系与《大乘庄严经论》、《中边分别论》、《摄大乘论》等瑜伽唯识系统的论书中所示的实践体系有关。例如,赞叹、作愿、观察三门中有“如实修行”一语,在《究竟一乘宝性论》中和“遍修行”并用,作“如实修行遍修行”,[]是唯识论书中与根本无分别智、无分别后得智相对应的重要用语。

 

 

结 语

 

以上,对《净土论》的内容、二十九种庄严功德成就相与十八圆净说的关系、《净土论》唯识思想的基础等,作了简单的介绍。《净土论》只有菩提流支一种译本,没有异译,没有梵本,也没有藏译。六世纪初,昙鸾大师对此论有着独特的解释,在中观和唯识之间作了整合。如何全面正确理解世亲的净土思想,尚有不少研究的余地,本文只是抛砖引玉而已。



[] 《摄大乘论》天亲释(释智差别胜相,真谛译卷第十五),大正藏31/263a264a

[]参见山口益《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の试解》,155页。

[] 大正藏31/825a

 

中国佛学院
中国北京市西城区法源寺前街9号 9 Fayuansi Qianjie,Xicheng,Beijing 100052 China
TEL:010-83520844,83517183 FAX:010-83511897
网站电话:010-83511897 邮件:zgfxycn@sina.cn 京ICP备150028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