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不花钱?是晚点付!小心先用后付的隐藏套路

北京日报

关注

“下单付0元,收获满意再付款。”近年来,一些电商平台推出“先用后付”功能。这项噱头十足的服务,打着便利牌,吸引消费者体验。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看似降低了消费门槛,实际上却藏着不少猫腻。特别是对一些老年人,误以为“先用后付”是免费购物,结果盲目下单买了一堆用不着的东西。

奇怪:匿名商家寄来“0元”商品

电炖锅、袜子,还有一只小凳子,前阵子,市民李女士接连收到某电商平台寄给她的快递,寄件人均是“匿名”。

自己明明没有买过这些东西,这些写着自己名字的快递从何而来?刚开始,她还以为是家人或朋友不打招呼寄给自己的,后来,随着寄来的快递变多,她才感觉出蹊跷,选择了拒收。“我给客服打电话,对方告诉我,这些订单就是通过我的账号下单的,并且,在路上的快递以及还没有寄出的快递差不多有六个。”

“我多年都没有下载使用过这个APP了。”李女士追问半天才搞明白,原来她的个人信息被别人“注册”使用了。

平台没有自己的支付账号,手机支付记录也没有扣过一分钱,商品是怎么寄出来的?记者根据李女士提供的信息发现,秘诀就在0元。所谓的“0元”商品,其实就是商家给消费者体验“先用后付”模式下单的商品。按照电商平台的描述,使用这项服务,消费者用户下单时可享受0元下单,无需支付。等收到商品后,觉得满意再确认订单,或到付款截止日期,即使消费者没有确认,平台也会通过用户绑定的账户自行扣款。

探究:“先用后付”老人闹不清

近年来,一些电商平台推出“先用后付”功能。记者打开拼多多APP,输入“大米”搜索商品,据统计前50个搜索结果中,几乎每一个都可使用“先用后付”。而在淘宝平台输入“大米”搜索商品,50个搜索结果里,大约有10个明确带着“先用后付”标签。

记者在平台看到,部分先用后付的商品页面右下角的“发起拼单”功能,会显示为“0元试用,先用后付”。这些字眼儿很容易让一些老年人产生误解,以为是不花钱购物。而且按照先用后付的购物流程,用户在下单时无需立即付款,下单过程相比普通网购流程也就少了支付这一环节,老人误触的概率也会增加。

75岁的文女士是智能手机的重度用户,家里不少东西都是网购而来。但前段时间,家中陆续收到的一些“陌生”快递,让她感到有些摸不着头脑。这些快递里都是像红枣、芝麻、花生、坚果之类的农产品或食品,可她清楚地记得,自己并没有在网上下单买过这些东西。

“我们在老人手机上查了半天,才找到答案。”文女士的家人说,拼多多平台上,这些订单的确是通过老人的账户下的,而且还都是些“先用后付”订单。他们判断,很可能是老人不知什么时候无意中开通了这一功能。由于每个快递都挺重,退货也麻烦,最后文女士和家人只好无奈作罢,“收到的快递就当自己买的呗。”

就先用后付功能对老年人不太友好这一点,社交平台上的吐槽也有不少,有些经历令人哭笑不得。有网友就分享说,先用后付功能因为没有扣款记录,自己妈妈疯狂误以为不花钱,点了好几个订单,后来竟然一次收到10条围裙。

体验:开通再关过程挺繁琐

“之前就关过一次,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又莫名其妙打开了。”文女士的家人对此很是无奈。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先用后付功能开通流程简单,但再关闭这一功能时,就不像开通那么容易了。

以拼多多购物平台的先用后付为例,该平台的先用后付功能由微信授权使用。用户只要达到500分的微信支付分,就能开通使用这一功能。另一平台淘宝开通先用后付,需要550分的芝麻分,最高额度是2万元。同时要设置扣款顺序,消费者可设置将花呗为首选支付方式,或按支付宝扣款顺序扣款,然后即可确认开通。

开通先用后付功能,不需要特意去找。打开平台页面,可以“先用后付”的商品下方一直滚动着“xxx领取了权益”“xxx使用先用后付0元下单”的字样,竭力引导用户开通先用后付功能。点开商品想要下单时,就会有开通先用后付的提示。不过,如果用户想要关闭先用后付功能,就得按照流程,先点开“我的”或“个人中心”,找到“设置”功能点进去,再找到“先用后付”选项,才能关闭该功能,一步步来操作。

记者还注意到,如果使用普通的支付方式,如微信、支付宝等,假如下单后又反悔,可以直接在付款页面点击取消订单。但使用先用后付功能时,系统会直接生成订单,而点进订单详情中,并没有取消订单这一选项。记者想要取消订单,就需要先点击“申请售后”,同时还要填写退货理由,提交申请。而且将APP切换至“长辈模式”,这种情况依然存在。这对部分不了解APP退货流程的老年人来说,一系列操作实在有些复杂繁琐。

而且也有网友反映,尽管先用后付功能可以自行选择关闭,但在消费者下单先用后付类别的商品时,系统还会自动优先显示“0元下单,确认收货后付款xx元”的选项,提示引导消费者再次体验。

猫腻:下单收货价不同

先用后付功能的下单时间和付款时间存在一定时间差,这也给了个别不良商家利用付款时间差挖坑涨价的机会。

因为购物时使用先用后付功能,导致自己多花冤枉钱,有网友就反映过此类情况。记者联系到该网友。对方介绍,比如买一件衣服使用先用后付,当时下单时显示的是50元,但当收到衣服,到付钱时间了,自动扣款的时候会变成超过50元。还有一种情况是,当时下单的时候有商家活动,但因为没有付款,自动扣款时活动结束,结果价格就涨上去了。这样的操作令人无语。

不只是价格,退货体验同样问题很多。近日,上海长宁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的一个典型案例显示,消费者宋女士2023年1月12日收到一则信用卡扣款短信,扣取1357元,提示其在2022年11月份购买了订单号为:XXX1624的柜子。宋女士想起来之前快递将柜子送上门的时候,她当时认为不是自己下单购买的商品,可能是商家发错地址了,于是就选择拒收。没想过去了这么久,平台从她绑定的信用卡里扣除了该商品款项。宋女士第一时间解绑了信用卡,并向平台投诉该平台私自扣款的问题。结果平台只退还给宋女士的平台账户里910元,另外417元柜子运费需要宋女士本人承担。

平台回应称,消费者开通了平台的“先用后付”权限,由于消费者在平台一直没有发起退货申请,系统就会默认消费者已经收货并加以扣款。经过多次协调,平台只同意补偿消费者100元优惠券,无法全额退款。

消保委方面提示道:“先用后付”功能是建立在消费者开通免密支付的前提下,使用该项功能前,消费者要权衡利弊,避免遭受损失。如果消费者自身资金充足,务必看清平台说明,若出现商家发错货、未及时退货等情况,平台仍会默认消费者已经收货,自动从消费者绑定的账号里扣除商品费用,慎用“先用后付”功能,避免出现更大经济损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