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上海高校实实在在帮困助学

来源:   时间:2003-09-02  浏览:
新华网上海频道9月2日消息:开学前夕,为及时落实外地贫困生的“待遇”,本市各高校的帮困助学工作正紧张有序地进行着。记者近日穿梭于各高校作了一番采访。  
开学有“礼”  
同济大学昨天开学。此前,一包包礼品袋已陆续下发给家乡遭受水灾或地震的安徽、湖南、云南等地的新生。该校学生部负责人说,里面全是学习和生活用品,每袋价值300元,备了200份;学校还准备了10多万元的新生爱心帮困基金,一开学就发。  
也是开学第一天,上海财大正在讨论帮贫困新生贷款贴全息的事。根据教育部规定,每个困难学生每学年可贷款6000元,4年期的利息是5.58%,其中一半利息由财政补贴,另一半利息由个人支付。尽管每月只需付十多元,但对贫困学生来说也是一笔经济负担。财大决定和银行商量,这部分利息转由学校支付。贫困新生有望成为本市第一批无息助学贷款者。  
开学给贫困学生“送礼”的学校还有不少,如东华大学为贫困新生准备了50份每份价值380元的寝室生活用品……  
助学“五字诀”  
“奖、贷、助、补、减”五字诀,是本市高校帮困助学的重要抓手。以同济大学上学期为例———奖:各类奖项总额达1175.88万元,5900人获得过1000元至4000元不等的奖学金;贷:3770人办理了贷款手续,每个困难学生可贷6000元;助:各类其它助学金总额达到230万元,1551人受益;补:用于冬衣发放、春秋补助等款项超过85万元,1500人领取,为81人免费提供营养午餐;减:434人减免了全部学费。  
以上数字还不包括国家提供的奖助学金以及各种单项奖助学金。“今年奖助学金额还要上升”。据介绍,大多数奖项都附加一条硬性规定:必须是贫困生。而贫困生中,70%以上是非沪籍生。可以说,上海高校帮困助学工作重点落在了贫困地区学生身上。  
上海交大的杨同学来自河南农村,父母患病,弟妹上学,家庭十分困难。去年入学时没钱交学费,通过学校“绿色通道”先注册,接着,学校给她办了18000元的助学贷款。她还获得了每年2000元的“晨兴”奖助学金。  
上完课“上岗”  
在上海交大,记者看到投资1500万元建成的“大学生活动中心”,俨然是一座文化馆。学生部的老师介绍道:“中心500个工作岗位全部安排给困难学生,在困难相同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外地生。上岗学生每月可获120元到400元不等的报酬。”该校上学期提供校内岗位4000多个,学生共获得报酬500余万元。  
为了让更多的困难学生走上助学岗位,各高校都在努力挖潜。上海水产大学计划在新学年投入几十万元在南汇校区建一个溜冰场,开一个小水族馆,招聘大学生“上岗”。那些地皮紧张的学校,则与外单位合作,开拓一些校外岗位。  
“这里每一个困难学生都能找到岗位,一个月挣300多块没问题。”上海财大读大三的赵同学来自四川乐山,他告诉记者:他在学校小超市当管理员,每小时4元钱(新学期将增至5元),工作与学习时间错开。暑假里超市关门了,学校又介绍他到静安区挂职锻炼,分配到梅龙镇集团当了经理助理,一个多月挣到1000多元,还得到了社会实践锻炼。小赵说,在上海财大,学校给暑假没回家的外地困难同学都推荐了校外岗位,有的当家教,有的到嘉年华当服务员,有的到网络公司当技术助理。  据市教委学生处负责人介绍,上学年上海高校共有81619名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在新学年里,各高校表示要进一步做好工作,力争80%以上学校实现勤工助学基地化、实体化的目标。  
赞助队伍壮大  
高校助学帮困队伍如滚雪球似地越滚越大。同济大学的助学名录有厚厚的一本;上海交大设立的奖项80%来自社会各界的赞助;东华大学助学金来源面广量大,有周承佑奖学金、桑麻奖学金、兴泽奖学金、德美化工助学金……随着长三角地区的合作进一步加深、发展进一步加快,周边地区的企业和个人也加入到本市高校的助学行列。来自杭州的恒逸集团向东华大学赞助1000万元,设立恒逸助学金,本学期将有60位困难学生各获5000元。

摘自解放日报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