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公里的奔赴——衡阳市第八中学助力衡阳县金溪中学全面育人观察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彭国军 王 珊 雷国红 高开德]

衡阳市“艺术童伴”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系列之一

三万公里的奔赴

——衡阳市第八中学助力衡阳县金溪中学全面育人观察

■ 彭国军 王 珊 雷国红 高开德

这是一个初夏的周二。滂沱的大雨,拖住了人们出行的脚步。048县道上,一辆白色轿车在“水幕”中奔驰。车上是衡阳市第八中学(以下简称“八中”)的四位体艺老师,他们正赶着给金溪中学的孩子们送课。

每周二、周四到衡阳县金溪中学支教,是八中老师雷打不动的“习惯”。弯弯曲曲的山路,来回四个小时的车程,他们一跑就是三年,支教里程已达三万多公里。

这三万多公里,承载的是各级领导“关爱留守儿童”的殷殷嘱托,坚守的是百年名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情怀,托起的是乡村留守孩子拥有精彩人生的希望。

“把金溪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在做”

金溪中学位于衡阳县西北边界最偏远的金溪镇,是一所全日制初中。学校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师资紧缺,留守孩子占比很高。

2020年11月,衡阳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团市委、市妇联、市关工委联合下发了《衡阳市“百千万‘艺术童伴’——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实施方案》(衡宣通〔2020〕31号),通过驻衡高校(或文明校园)、文明单位与乡村学校“二对一”结对帮扶,帮助乡村学校解决体艺类教育资源匮乏、资金欠缺等问题。金溪中学入选第一批被帮扶名单。与其结对的,是百年名校、省示范高中、全国文明校园衡阳市第八中学。

八中重视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围绕“做有情怀的教育,办有故事的学校”的办学理念,坚持“五育并举”,体艺教育成果丰硕:先后被评为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排球特色学校;各项目(排球、羽毛球、网球、田径)参加省级比赛基本都有金牌入账,男排今年更在第十九届中国中学生排球联赛中夺得全国季军,创造了湖南省中学生男子排球队在该项赛事中的历史最好成绩,成为衡阳市的“体艺标杆”;先后有200多名学生通过体艺考上更好的大学,单是男排就向中国政法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输送了70多名高水平运动员,并有10名学生考上清华美院、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知名学府均成为该校体艺生的深造之地。

“选择八中,是希望以八中之强,补金溪之短。”衡阳市文明办负责人表示。

使命如山,责无旁贷。“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我国的社会问题,‘艺术童伴’是留守儿童的关爱工程,八中作为省示范高中、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理当竭力参与、定当不辱使命,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接到任务后,八中校长文思源立即组织召开支教帮扶相关会议,组建义务支教帮扶志愿服务队。又和党委书记宁中平一道,带队前往金溪中学,实地考察,看情况、问需求。

“乡镇中学什么都缺,缺资金,缺设备,缺师资。”金溪中学校长欧阳曙东说的是实话。当时的金溪中学几乎没有球类运动,操场就是教学楼前一片砂石空地。全校四五百名学生,只有两个体艺老师。

怎么帮?困难“超预期”,那就用“超预期”的帮扶“补天窗”——这是八中的答案。

市里出台方案,要求“每学期组织支教教师到结对学校开展不少于6次的文化体育艺术教育帮扶活动”。八中每周支教两次,一次四人,去年共到金溪中学开展支教活动68次。

市里要求“指导帮助结对学校打造至少1-2个留守儿童艺术素养教育特色项目”“每年邀请结对学校的留守儿童参与1次本校的文艺展演活动”。八中一开始就上了3个特色项目,到目前已发展为留守儿童合唱队、朗诵小组、艺术体操等8个项目。除了每年邀请金溪中学的孩子参加八中的元旦汇演,还专门组织“艺术童伴”汇报展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八中了解到金溪中学缺学科老师,又立即组织了一支学科老师志愿帮扶队。目前,支教学科已扩展到语文、英语、化学、物理、地理五大学科,配备的都是年富力强的优秀教师。

为了确保结对帮扶成效,八中还将支教活动融入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党史学习教育中,纳入到校党委和各支部“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中。

“金溪所需,八中所能。我们开展的结对帮扶工作倾心而为、倾情而出、倾力而行,致力于真实、扎实、高质量,助力金溪中学教育质量全面提升,让八中既有示范的品质,更有示范的品格。”八中党委书记宁中平说。

“尽管我们的老师教学任务非常重,但为了确保支教老师全身心投入支教工作,针对艺体支教老师,我们每周二、四不排他们的课;针对学科支教老师,尽量把他们的课排到当天的第一节。同时,强化了经费保障,每次给予400元车辆补助(每次支教限用一辆车);出台了激励政策,对活动开展有特色、成效显著的支教老师,在年度绩效考核中、职称评定、干部推荐中予以加分、优先推荐和适当倾斜。”八中校领导黄晓琳介绍。

“用力帮扶,用心解忧。八中不是简单的完成任务,而是真正把金溪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在做。”欧阳曙东的话语中是赞叹,更是满满的感动。

“把金溪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

“只要我们来金溪一次,就要给孩子们呈现一次好的课堂。”作为八中音乐教研组长,三年来,不论寒冬酷暑、刮风下雨,赵峰总是早早备好课,带上组员们如约来到金溪中学进行支教活动。

记得2020年冬天的一个周四,下起了大雪,金溪镇路边的南竹都被压弯了,挡了一半道。欧阳曙东劝支教老师们别来了。赵峰和同事们一商量,“孩子们盼了一星期了,不能不去,车子开慢点就好。”

西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的谢怡,专业过硬、有亲和力,是八中学生们最喜爱的老师之一,2020年曾获市级优课一等奖。但第一次到金溪中学支教,谢怡犯了难。

“孩子们缺乏基本的乐理知识,音准也不够。”谢怡放平心态,从零开始一点点地教。面对唱不准的孩子,不厌其烦,一个个给他们抠音准。

三年的执着坚守,孩子们从初遇时缩着身子、躲躲闪闪,到现在都主动找老师指导,挺直腰杆、放声歌唱。在今年衡阳县建制班合唱比赛中,金溪中学合唱团在赵峰、谢怡、王何欣等老师的指导下,荣获一等奖。赵峰、谢怡也被评为2020-2022年最佳“衡阳群众”支教教师。

“支教过程中,有时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只要想到孩子们纯真无邪的笑容,看到他们眼里的那种渴望,心里就有了动力。”谢怡说。

她的这番话,也是八中支教老师们的心声。

舞蹈老师邹冰雯,为了给金溪的孩子们排好团体操,她和谢俊老师顶着38度的高温,在烈日下扯着嗓子做示范。一个月下来,两人黑了一大圈。“最心疼的还是孩子们。”邹冰雯自掏腰包,请300名孩子吃冰棍。看到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样子,她觉得“这一切值了”!

带出“全国季军”的排球教师黎永前记得,第一次来金溪支教,别说标准场地,学校连一个排球都没有。后来结对文明单位县检察院为学校捐修了操场,八中赠送了足球、排球等体育器材。黎永前手把手指导孩子练体能、纠姿势、学战术,现在孩子们的排球打得有模有样。

语文老师曾卫东常听黎永前聊起金溪支教的故事,心早就飞了过去。听说有机会,他第一个报名。“我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也想帮孩子们走出大山。”曾卫东是一名班主任、年级干事、备课组长,还教了两个班的语文,工作任务特别重。但为了把金溪的课上好,他主动搜集初中的优秀讲义、习题,仔细打磨每一堂课,把金溪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在他的点拨下,不仅学生们提高得快,跟着听课的金溪老师收获也很大。

播音主持教师王振,语文教师易涛……一位位支教老师用自己的耐心、爱心,让乡村孩子们感受到艺术的温暖、学习的快乐。

“三年,八中老师值得我们钦佩。”欧阳曙东回忆,有一年他带着孩子们去参加八中的元旦晚会,结束已是晚上八点多,天下着大雨。八中的校领导们一直等在雨中,送他们上车才离开。一路上,校领导黄晓琳跟他通了一个多小时电话,直到凌晨12点确认他们安全到家才放心休息。“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教育人的情怀和敬业精神。我想,这就是八中这么多年成功的原因。”欧阳曙东感叹。

“为孩子们撑起更广阔的天地”

走进金溪中学“第八节课堂”,播音主持、合唱、舞蹈、排球、足球……11个兴趣小组“百花齐放”,操场上、教室里处处洋溢着师生们的欢声笑语。

在八中的帮扶下,金溪中学建起了11个兴趣小组,培养了一批“一专多能”的年轻教师,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更广阔、更精彩的成长天地。

留守孩子小如(化名),曾是个“隐形人”,因为父母离异后各自重组家庭,缺乏关爱的小如阴郁、悲观,不跟同学老师交流,有时还偷偷自残。老师们常与她聊天,鼓励她加入播音主持兴趣小组。渐渐的,小如找到了自信,找到了生活中的光。

去年毕业的邱娴雅(化名),曾是个“不起眼”的女孩,因为爱上了播音主持,她种下了梦想的种子,立志要上大学、学播音主持专业,并为此发奋学习,努力提高文化成绩,终于考上了重点高中。

“八中的老师们水平高、教得好。这三年,我们每年都有学生在市、县级朗诵比赛中获奖。”金溪中学李思慧老师自豪地说。李思慧自己也是名“优秀学生”,教生物、历史的她,在八中的王振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从一个播音主持“门外汉”变成了“专业选手”。

同样受益的还有地理老师张晖晖。过去,她想了很多办法改进教学,但效果不明显。在八中袁玉立老师的帮助下,她试着将生活融入课堂,将游戏带进课堂,让学生们爱上了地理。班上成绩突飞猛进,从初一时平均分60多分,到中考平均91.7分。她的地理课获省级优课,在衡阳市初中地理教学竞赛活动中获说课一等奖。

“八中的帮扶有质量、有温度、有效果。有了他们的支持,金溪中学的‘全面育人’就有了坚强的后盾。”金溪镇学区主任谭天一感叹。

三年来,八中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校园管理,改变着金溪中学,教师们更敬业了,学生笑容更多了,学校的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一个人的影子无法铺满大地,但有些声音可以传得很远。”这是谢怡老师在微信朋友圈发的一段话。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二,八中的老师们如约踏上了支教的旅程。为了孩子们,为了乡村教育的未来,他们知道,还有更多的三万公里等待着他们奔赴……

(一审:蒋宇 二审:邓望军 三审:石伟)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