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篇文章看懂安徽皖南历史,汉朝丹阳郡17个县城,古城遗址分布图
userphoto

2023.09.30 安徽

关注

汉朝的丹阳郡,又写做丹扬郡,它是在秦朝鄣郡的基础上改置而成的一个郡。

秦朝鄣郡,原来属于楚国,周成王的时候,为了奖励周文王和周武王时期的功臣,就分封了一批功臣的后人做了诸侯王。

丹阳的开创人楚王熊绎

熊绎,因为曾祖父跟随周文王工作,有功,就被周成王册封为子爵,封地在丹阳,因此,熊绎,成为楚国的第一任国君。

熊姓楚国,传到楚国末代王负刍的时候,被秦国攻灭,丹阳周边的领地,被秦国改置为鄣郡。

汉王六年春正月丙午,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在韩信的提议下,将秦朝的鄣郡,封给了荆王刘贾(刘邦的堂哥)。

汉武帝即位后,为了控制江南地区的铜矿资源,就废除了鄣郡,改置丹阳郡。

汉朝丹阳郡与安徽省皖南地区位置图

西汉的丹阳郡,一共有17个县,人口:107,541户,总计:405,170人;东汉的丹阳郡,一共有16个县,少了一个宣城县,人口:136,518户,总计:630,545人。

汉代的丹阳郡,辖区范围:西起今天的安徽省池州市下辖的东至县,东至浙江省湖州市下辖的安吉县,北至江苏省南京市的栖霞区,南至福建省建德市的部分地区。

也就是说,今天安徽省的皖南地区,以及江苏省南京市长江以南的辖区,即汉代丹阳郡的主体

以下是丹阳郡县城遗址古今对照表:

汉朝丹阳郡丹阳县古城遗址

丹阳县

丹阳,是楚国的第一个国都。都城的治所位置,目前存有争议,河南省和湖北省,都有丹阳遗址学说。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说:熊绎,居丹阳。

丹阳,是楚国开始的地方,作为楚国的都城,一共传承了十八世,到楚文王熊赀[zī]的时候,都城,从丹阳迁到了郢[yǐng]都(今天的湖北省江陵县)。

谭其骧版《中国历史地图集》,将秦朝和汉朝丹阳县的位置,都标注在今天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的丹阳镇。

丹阳镇商周遗址挖掘现场图

2017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马鞍山市博望区丹阳镇团结村的三小自然村,发现一处商周时期的遗址,遗址面积有1.7万多平方米,但是,这里是否为楚国的都城遗址,尚不确定。

《晋书》里说,丹杨,县城西侧有一座丹杨山,丹杨山多赤柳,这也许就是丹阳县(丹杨县)名称的来源。

丹阳镇,与今天的江苏省丹阳市,在汉代没有隶属关系,是两个独立的县级单位。

汉朝的时候,江苏省丹阳市,隶属于吴郡,名叫“曲阿”。

现在,为了便于区分,马鞍山市博望区的丹阳镇,又被称为:“小丹阳”。

浙江省安吉县的丹阳郡故障县古城遗址

故鄣县

故鄣县,顾名思义,就是以前的鄣县,秦朝的时候,这里是鄣郡的郡治,鄣郡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汉朝建立之后,鄣郡改为丹阳郡,郡治迁往宛陵县,故鄣县,被降级为普通的县城。

故鄣县的辖区范围,包括今天安徽省宣城市下辖的广德县,浙江省湖州市下辖的安吉县,以及长兴县的部分地区。

历史上,安吉县,号称“鄣南”,长兴县,号称“鄣北”,广德县,曾经被称为“故鄣之墟”,这三个地区,与汉代的故鄣县有很深的渊源。

目前的考古发掘认为,故鄣县的古城遗址,位于今天浙江省安吉县城北13公里处的龙山古城遗址,当地人称“八里墩遗址”,遗址附近,建有一座龙山古城遗址博物馆,以及一个遗址公园。

丹阳郡宛陵县古城遗址

宛陵县

宛陵县,是汉朝丹阳郡的郡治,治所位置在今天安徽省宣城市的宣州区,“宛”字,在古代有多种读音,宣城当地人,读作宛([wǎn])陵。

战国的时候,这里是楚国的爰[yuán]陵邑,秦国攻灭楚国之后,改置为爰陵县,汉代改称为宛陵县,到了隋朝,才改名为宣城,沿用至今。

宛陵县,汉朝的时候,没有城池,一直到东晋咸和年间,桓彝担任宣城内史的时候,才修筑了第一座城池

《汉书·地理志》记载说,宛陵县的西南方向,有一个名叫彭泽聚的地方(遗址已经不可考)。

有观点认为,彭泽聚,是楚国爰陵邑的治所,位于宛陵县的母亲河——宛溪河的西岸,汉代宛陵县的治所,则在宛溪河东岸,两者隔河相望。

宛陵县城附近,有一条名叫清水的河(今天的水阳江),向西北方向流,到达芜湖(今天的安徽省芜湖市)之后,流入长江。

史书关于宛陵县位置的描述,与今天卫星地图里安徽省宣城市的地理位置,是一致的。

安徽省宣城市,是历史名城,皖南的文化中心

宣城市城区西北十里的敬亭山,是历代文人墨客心中的圣地,古代网红的打卡地,李白、杜牧、白居易、韩愈、欧阳修、苏轼、文天祥,语文课本中,你叫得出名字的古代文化名人,很多都去过宣城。

宣城市生产的宣纸,至今仍然是书法爱好者不可缺少的文化产品。

丹阳郡宣城县古城遗址

宣城县

汉代的宣城县,没有城池,古城遗址,根据明代的考证,治所位置在明朝南陵县城东四十里的青弋江上,即今天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的弋江镇。

宣城县,在《汉书·地理志》里,记载在丹阳郡的目录下,《后汉书·郡国志》里的丹阳郡,没有宣城县

但是,根据《后汉书》的记载,汉桓帝刘志延熹年间(158年六月-167年六月),有一位名叫抗徐的丹阳人,与当时的名将度尚齐名,抗徐在成名之前,担任过宣城县的县长

另外,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孙策渡江之后,平定了宣城以东的地区,泾县以西的六个县,不服孙策,这里说的宣城,就是指的西汉设置的宣城县。

孙策平定江东之后,以宛陵县为治所,建立了宣城郡,宣城县,被编入了宣城郡。

隋朝建立之后,改宛陵县为宣城县,宣城县才被取消行政编制。

也就是说,汉朝的宣城县,作为一个县级行政单位,东汉的时候,一直都在丹阳郡的编制内,并没有被取消

汉朝丹阳郡泾县古城遗址

泾县

泾县的县名,最早记载于《汉书·地理志》,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武帝改鄣郡为丹阳郡,泾县隶属于丹阳郡。

明朝编修的《泾县志》里面说,泾县,是在先秦时期泾邑的基础上,改置而成的一个县。

汉代泾县的辖区范围,包括今天的安徽省石台县(旧称石埭县)、太平县、旌德县等多个县市的部分地区。

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苏峻之乱发生之后,泾县,代替宛陵县,做过一段时间宣城郡的郡治。

唐朝天宝(公元742年)至永泰(公元766年)年间,泾县的部分地区,被多次分割,划入了旌德县、太平县和石台县。

汉代的泾县,没有城池,所以没有古城遗址。

现在的泾县古城墙,始建于明朝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当时的知县陈廷芝,为了抵御倭寇,修筑了泾县城。

汉朝丹阳郡陵阳县

陵阳县

陵阳县,汉朝的时候,没有城池,治所位置,目前有多种说法

根据《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九华山,在明朝青阳县西南四十里,陵阳县,在明朝青阳县城南六十里

通过卫星地图测距可知,今天的安徽省青阳县陵阳镇和沙济镇,符合史书描述。

另外,《晋书》记载说,东晋咸康四年,公元338年,晋成帝司马衍,在南方侨置魏郡等各郡县,为了避皇后杜陵阳的讳,改宣城陵阳县为广阳县。

根据这一说法,今天安徽省石台县原来的广阳镇(已沉入太平湖),也被认为是汉朝陵阳县的县治。

陵阳镇和原来的广阳镇,相距只有10公里左右,可以理解为,汉代的陵阳县,治所位置,在这个区间范围内。

古代庐江郡的庐江

《汉书》说,庐江出陵阳东南,北入江。又说:桑钦言淮水出东南,北入大江

通过卫星地图测距可知,汉代陵阳县的东南方向,有且只有一条河流,即今天的青弋江,青弋江向北流,最后在芜湖流入长江,河流位置和走向,与史书的描述相吻合。

也就是说,根据《汉书》的描述,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庐江,应该就是今天的青弋江。

谭其骧版《中国历史地图集》里标注的西汉丹阳郡庐江位置图

谭其骧版《中国历史地图集》里,也将庐江的位置,标注在陵阳县附近,只不过,谭其骧认为,庐江的源头,在黄山,而不是在陵阳县西侧的九华山。

汉朝丹阳郡歙县徽州古城遗址

歙县

歙[shè]县,就是今天安徽省黄山市下辖的歙县,汉朝的时候,这里是丹阳郡的都尉治所

它是秦朝设置的一个县,当时,隶属于鄣郡。因为县城南面,有一个名叫歙浦的小河口,因此得名。

《玉篇》里说:水源枝注江海边曰浦。《风土记》说:大水有小口別通曰浦。

也就是说,小河,流入大江或大河时的入口处,称为:浦。

安徽省歙县徽州古城与歙浦河

从卫星地图来看,今天安徽省歙县城南,确实存在一条流入新安江的小河,河口的位置,现在有一个名叫浦口村的村庄。

三国的时候,吴国从丹阳郡拆分出新都郡,歙县,被划入新都郡。

后来,新都郡,经过多次改名、调整,到了宋朝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被改称为徽州,此后,歙县,一直都是徽州的州治。

明清时期,歙县取代了宣城,成为皖南的文化中心,安徽省的“徽”字,即来源于歙县所在的徽州。

歙县生产的歙州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是徽州文化的符号。

歙县的第一座城池,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617年),当时,歙县人汪华,占据了歙州,在当地形成了割据势力,为求自保,修筑了歙县城。

此后,经过历朝历代的扩建、加固、损毁、重建之后,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徽州古城。

汉朝丹阳郡黝县与今天安徽省黟县

黝县

黝[yǒu]县,就是今天的安徽省黄山市下辖的黟[yī]县。

秦朝统一天下之后,朝廷在鄣郡同时设置了歙县、黝县两个县,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从丹阳郡拆分出新都郡,黝县划入新都郡,并改称为黟县,沿用至今。

黟县,是浙江的源头

黟县城南,有一条名叫黟水的河流,水源地,在黟县城北的南蛮中,从北向南流,经过黟县的城南,流向今天的安徽省休宁县,到达黄山市的时候,与率水汇合;率水的源头,在今天江西省婺源市鄣公山(古称率山、张公山)的北侧,两条河汇合之后,继续向东流,在歙县浦口村,与绩溪汇合,三江合流,形成新安江;新安江向东流,到达浙江省杭州市三都镇杨家村的时候,改称为富春江;富春江继续向东流,到达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老虎洞山,改称钱塘江,然后穿过杭州市区,向东流入大海。

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黟水,在《山海经》里称为:浙江,后世又称为:渐水。

明朝末年倭寇进攻南京行军路线

浙江,是从东南沿海进入江南腹地的水路通道,战略要地,歙县浦口村,又是扼守三江的通道口,因此,汉朝在这里设置了都尉治所,负责当地的水路防御。

明朝的时候,倭寇就曾经利用这条水路通道,北上进攻芜湖和南京

《明史·日本传》里记载说:“(倭寇)自杭州北新关西剽淳安,突徽州歙县,至绩溪、旌德,过泾县,趋南陵,遂达芜湖。烧南岸,奔太平府,犯江宁镇,径侵南京。”

汉朝丹阳郡於朁县今天浙江省於潜镇

於朁县

於朁县,即今天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于潜镇。

秦朝的时候,这里称为朁县,是秦朝安置大越鸟语人的地方,汉朝建立之后,朝廷在这里设置了於朁县,东汉的时候,在县名里的“朁”字前面,加了三点水,改称:於潛县,“潛”字,读作“潜”,因此,后世就改称这里为“於潜县”和“于潜县”。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曾经在这里修筑过城池,但是,后来被废弃。

明朝嘉靖版《于潜县志》里面说:县署唐以前无可考,也就是说,唐朝以前的于潜县古城遗址,以及治所位置,在明朝就已经无法考证。

汉朝丹阳郡春穀县,春谷县即今天安徽省繁昌县苏村圩小学

春穀县

春穀县,又写做春谷县,古城遗址,位于今天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荻港镇南4公里的苏村圩。

1984年,全国开展文物普查工作时,在这里发现了汉朝春谷城遗址,遗址上,原来是苏村小学的校园。

春谷县的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农业经济发达,当地的农作物成熟时间,比全国其他地区早,因此,取名为春谷县。

春谷县,紧临长江,对岸就是濡须口

《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说:春谷县在江东岸,临江西当濡须口二十里

从濡须口东渡长江,夺取春谷县,再进攻南陵县(汉代宣城县),向东,可以拿下丹阳郡的郡治宛陵,往南,占领歙县和黟县,就可以深入到南越腹地。

因此,三国时期,吴国在春谷县西南十里,修筑了赭圻城,在长江对岸的濡须口,修建了江西营,设置了重兵防守这条线路,防止曹军从这里南下。

东吴名将周瑜、黄盖、周泰等人,都担任过春谷县的县长,可见孙权对于春谷县防御的重视程度。

义熙九年,公元413年,东晋安帝司马德宗在位的时候,春谷县(当时叫阳谷县)被撤销,划给了芜湖县。

汉朝丹阳郡芜湖县古城遗址三次变迁示意图

芜湖县

芜湖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的芜湖县,古城遗址被称为南陵牯牛山城址,位于今天芜湖市下辖的南陵县城东三公里处的籍山镇先进村,遗址的北侧靠近G318国道,左侧是G205国道。

春秋时期,芜湖属于吴国,治所移到了鸠兹邑,鸠兹邑临近湖泊,是鸠鸟的栖息地,因此得名。

《左传》里面记载说,鲁襄公三年春,公元前570年,吴国和楚国,为了争夺鸠兹邑,爆发过一次激烈的冲突,楚国令尹子重,因为这场战役的失败,得了心病而亡。

古鸠兹城,位于今天芜湖市湾沚区花桥镇黄池村下辖的新圩村,现在被称为:楚王城遗址,这里是战国至西汉时期的一座古城。

鸠兹邑附近的湖泊里,盛产一种名叫芜藻的藻类植物,汉朝建立后,就以芜藻为名,将鸠兹邑改名为芜湖县,划入了丹阳郡。

汉朝芜湖县的西南方向,以前有一条名叫中江的河流(已断流),向东流,到达阳羡(今江苏省宜兴市)之后,流入大海。

现在的芜湖市,据说是在三国时期才迁过来的

吴国黄武初年,公元222年前后,在孙权的操作下,吴国将汉朝设置的芜湖县,从楚王城迁到了今天芜湖市区的环城北路鸡毛山一带

汉朝丹阳郡石城县古城遗址

石城县

石城县的位置,目前有争议。

谭其骧版《中国历史地图集》,将它的位置,标注在今天安徽省当涂县东北。

而根据《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汉朝石城县的位置,在今天安徽省池州市西南70里的灌口乡石城村,清朝的时候,这里名叫铁店,亦曰仓埠潭,汉县治此。

隋朝的时候,石城县被废弃,不久,在县城旧址上,改置秋浦县。

五代十国时期,杨吴政权,在顺义六年,公元926年,将秋浦县改名为贵池县,迁到了今天的安徽省池州市的贵池区。

汉朝石城县到牛渚屯

《水经注》里面说,牛渚屯(今安徽省马鞍山市采石矶风景区),在石城东北减五百许里,两者距离不到500里。

从古籍记载来看,汉朝石城县的县治,应该在今天的安徽省池州市境内。

可惜的是,汉朝在江南地区的古县城,大多数都没有修筑城池,县城遗址,已经无法通过考古证实。

另外,《三国志》里面说,孙权的儿子琅邪王孙休,居住在虎林城,古籍记载说,虎林城,在石城县城东15里。

汉朝秣陵县古城遗址

秣陵县

汉朝的秣陵县,在明朝应天府东南五十里,明清时期,称为秣陵关,古城遗址即今天江苏省南京市秣陵街道的秣陵关公园

春秋时期,秣陵县,隶属于长岸地区,是楚国的领土,战国的时候属于越国,后来被楚国夺回。

公元前339年,楚威王熊商即位后,在长岸旧地设置了金陵邑,由于当地有王者之气,楚威王为了镇压它,就派人在当地埋设了很多黄金,因此,今天的南京,又被称为金陵

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朝攻灭楚国之后,金陵邑隶属鄣郡。

秦始皇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经过金陵邑,身边的望气者告诉他,金陵有王者之气,秦始皇于是下令,让人挖断了金陵邑附近首尾连接的山冈,断了当地的王气,同时,将金陵邑改名为秣陵县。

汉朝初年,秣陵县属于刘贾的荆国,后来又划给了刘濞的吴国;汉景帝时期,秣陵县,属于江都易王刘非的江都国;到了汉武帝元封二年,秣陵县,改属丹阳郡。

荆国、吴国、江都国,国都在广陵县,即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也就是说,从公元前201年,到公元前109年,今天的南京市,曾经给扬州市当过92年小弟

东吴孙权修建的石头城遗址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广陵人张纮[hóng]建议孙权,将吴国的都城,从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迁到秣陵,后来,刘备经过秣陵,也建议孙权迁都;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孙权正式迁都到秣陵;迁都第二年,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孙权将秣陵县的名字,改为建业,南京“六朝古都”的称号,从这一年开始。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在孙权的主持下,南京历史上第一座城池——石头城,正式开始修筑,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汉朝在江南地区的县城,才陆陆续续修筑了城池。

东吴修筑的石头城遗址,位于今天南京市鼓楼区清凉山西侧,现在的名字叫石头城遗址公园,公园左侧就是秦淮河。

湖熟镇梁台遗址

胡孰县

胡孰县,又称湖熟县,有些古籍也写作湖孰县,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将县名确定为“湖熟”,沿用至今。

湖熟县古城遗址,位于今天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镇梁台遗址,遗址范围从梁台街到城岗头(梁台街9号湖熟汽车站附近),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当地从80年代至今,陆续发现了大量汉代建筑构件,以及完好无损的六朝时期的码头遗址。

今天的湖熟镇,在南京市江宁区东南方向,两地距离50多里。

《后汉书》记载说,古代的湖熟县,东南方向有一条名叫淮水的河流,经过湖熟县城南,向北流入长江。《读史方舆纪要》则记载说,湖熟城,在上元县城东45里处的淮水北岸。这里说的淮水,不是指长江北岸的淮河,而是指今天的秦淮河。两本古籍,都指出古代的湖熟县,在秦淮河北岸,古籍描述与目前考古发掘出的古城位置相吻合。

汉朝丹阳郡湖熟县古城遗址

《读史方舆纪要》所说的清朝上元县,县治在今天南京市秦淮区白下路101号,上元县的县衙大堂,现在还能看到,县衙隔壁就是南京三中。

东汉末年,周瑜和孙策东渡长江,攻破刘繇,夺取秣陵之后,南下转攻湖熟,成功占领了湖熟。

孙权建立东吴政权之后,湖熟县被撤销,改置为典农都尉;西晋统一后,又重新设置了湖熟县;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湖熟县再次被废弃,退出了历史舞台

汉朝丹阳郡句容县古城遗址

句容县

句容县,在明朝应天府(府治在今南京市秦淮区长乐路9号)城东九十里(明朝里程),秦朝的时候,这里是江乘县的辖区,现在是江苏省镇江市下辖的县级市。

句容县东南四十五里,有一座山,名叫句曲山,秦始皇东巡的时候,曾经爬过这座山。

汉朝建立之后,朝廷从江乘县拆分出了句容县,并以句曲山的名字为基础,给它命名为句容。

汉朝的时候,句容县没有城池,句容的第一座城池,始建于东吴赤乌三年,公元240年,古城遗址,西起今天句容市的华阳南路,北至东大街,东南紧临句容河,后来,经过历代修建和扩展,城墙的周长达到了1300米左右。

历史上,句容县,与道家有很深的渊源

《梁书·陶弘景传》里面说,汉朝的时候,有三位姓茅的兄弟(三茅君),从咸阳来到句容,后来在句曲山得道,因此,句曲山,被改名为茅山

《道书》认为,茅山,是道家第八洞天第一福地,修行道士心中的圣地,香港电影里茅山道士所说的茅山,就是这座山。

句容县北六十里,还有一座山,名叫华山,这里是秦淮河的源头之一。

秦淮河,有两个源头,一个在句容县的华山,另一个水源地,在今天南京市溧水区东南二十里的东庐山

汉朝丹阳郡江乘县古城遗址

江乘县

江乘县,在明朝应天府东北七十里,本秦县,属鄣郡,汉朝也叫江乘县,属于丹阳郡;三国时期,被废除,改置为典农都尉的治所,衣冠南渡之后,这里隶属南琅邪郡。

唐朝的《括地志》里记载说:江乘故城,在句容县北六十里,地名琅邪乡

上世纪80年代的考古发掘认为,汉朝江乘县的古城遗址,在今天南京市栖霞区摄山乡的西湖村

西湖村,原来的名字叫江乘村,后来被误传为江嵊村,当地原来有一个学校,名叫江嵊小学,2003年10月,江嵊小学并入了摄山中心小学,现在叫摄山星城小学。

摄山,就是今天的栖霞山。《舆地志》里记载说,摄山,山上有很多草药,可以摄生,能让人长寿,所以取名为摄山。

江乘县古城,一直到清朝还能看到残垣断壁,有几百户人家在当地生活。

汉朝丹阳郡溧阳县古城遗址

溧阳县

溧阳县,历史上一共经历过五次县治搬迁

汉朝设置的溧阳县,辖区范围包括今天的南京市溧水区、高淳区和溧阳市,古城遗址在今天南京市高淳区东南十五里的固城镇固游路58号,这里最早是春秋时期吴国修筑的濑渚邑,后来被楚国占领,并入了楚国。

溧阳县,因为在溧水之阳,所以取名叫溧阳。但是,由于时间久远,加上河道於塞等原因,究竟那条河是溧水,史书一直争论不休,今天的水阳江、胥河,都被认为是溧水的源头,史无定论

三国时期,吴国废除了汉朝溧阳县的建制,将溧阳县降为屯田校尉驻地,然后在县城东部地区,新设了永平县,县治在今天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镇古县村。

2020年8月,南京博物院经过对古县村古城遗址进行挖掘考古之后,确认了永平县的古城位置。

晋朝,对永平县做过两次调整,第一次是在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永平县被改称为永世县;第二次是在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西晋朝廷从永世县拆分出一部分地区,设置了平陵县,县治在今天溧阳市南渡镇的古城村。

到了隋朝的时候,平陵县,永世县相继被废弃,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隋朝从溧阳县西北分割出一部分地区,加上丹阳县东部的部分地区,设置了溧水县

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唐朝又从溧水县东部,分割出一部分地区,重置了溧阳县,县治在今天溧阳市旧县村。

今天的溧阳市,是在唐昭宗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才搬迁过来的

古代战争中围攻南京的策略

溧阳、句容、江乘和芜湖,在中国古代都是战略要地,围攻南京的必经之地。

《读史方舆纪要》说,如果南据溧阳,东捣镇江,西扼太平府(马鞍山市当涂县),据险阻,绝粮道,(南京)自可不战而下。所以,朱元璋平定当涂县之后,立刻下令让徐达等人前去攻克溧水、溧阳、句容和芜湖,然后才进攻集庆路(南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丹阳郡
广德直隶州
汉丹阳郡建置时间暨郡治宛陵略考(下)
休宁县的历史
安徽省池州市概述
中国“芜湖”概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