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鳖国?聊一段历史冷知识

遵义会议旧址

贵州遵义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贵州有一句古话说“贵州文化在黔北”,这里的黔北就是遵义一带。遵义是贵州省历史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地方之一,1982年,中国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公布,全国只有24个城市入选,遵义位列其中。

遵义古代的文化是辉煌的,但是在近现代的“遵义会议”“红色文化”的辉煌之下,却被人们所遗忘。遵义不仅有红色文化,还有牂牁文化、播州文化、沙滩文化,每一个时期都在贵州处于领先地位。

鳖国传奇

遵义在春秋战国时代为鳖国,是夜郎国下的方国之一,传说古蜀国有鳖令治水,就来自于黔北。秦朝建立后,鳖国臣服于秦,设置了鳖县,隶属于巴郡。

春秋,是中原各国在沙场上杀戮征战的阳刚时代,到处是杀戮,到处是马鸣,豪强忙着厮杀,抢夺地盘,那顾得上云贵高原这帮蛮子。正是这些乡下人借助中原狼烟,不断向四周拓展。一度割据大娄山、武陵山、云雾山地区约5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成为雄霸一方的大国。

建都武陵山与大娄山之间,铺开了云贵高原国泰民安的“牂牁”景象。齐桓公称霸时,牂牁与南越等古国并肩参与中原事务。牂牁江成为直抵南海的大河统称。

牂牁王,三百人马,统一了云贵高原24个聚落,自封牂牁王。不断实现帝王壮志,英雄的胆魄给后人无

汉朝时期,在鳖县设置犍为郡,管理原夜郎的北部地区。前111年犍为郡迁徙到川南一带。汉朝又设置牂牁郡,郡治在今黄平福泉一带,管辖整个夜郎国,鳖县也划归牂牁郡。此后,经历两汉、蜀汉、两晋、南北朝,遵义一直属于牂牁郡。

遵义的“汉三贤”

汉代时期,遵义便已经成为贵州高原的文化高地,出现了舍人、 尹珍、盛览等文化学者,并称为“汉三贤”。舍人曾任文学卒史,著有《尔雅注》三卷。被评价为"注古所未训之经,其通贯百家,学究无人",可惜该书后来失传。

盛览,字长通,著有《赋心》4卷。他师从司马相如,归以授其乡人,文教始开。

尹珍(79-162),字道真,牂牁郡独山人,是贵州第一位教育家。他早年拜许慎为师,研习五经,后来到黔北一带开馆教学。唐朝时期曾设立尹珍讲堂碑,今正安县有尹珍墓及务本堂遗址。

尹珍在黔北一带有“南域知学自珍始”之称,“凡属牂牁旧县,无地不称先师”。为了纪念尹珍,后在正安划出一个县,名为道真纪念尹珍。

辉煌千年的播州文化

隋朝,鳖县之地改名朗州,到了唐朝改名播州。播州的意思为“为番之有才者”,这是对遵义地区文化的赞美。宋朝时期,播州的土著大姓——播州杨氏逐渐走向强盛,逐渐成为了西南地区的重要力量。

播州杨氏十分重视文化教育。杨轼时期,播州在巴蜀地区招揽士人,加速了播州教育的发展。杨粲时期,修建先庙,兴建学校,出现了养士之风。

另外杨粲还立《家训十条》,告诫子孙“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从俭约,辨奸贤,务平恕,公好恶,去奢华,谨刑罚”。杨轼和杨粲无疑对播州文化教育发展有推动作用,史料记载“由是蛮荒子弟多读书攻文,土俗为之大变”,“子孙绳绳善继,尊尚伊洛之学;言行相顾,一如邹鲁之俗”。

杨价时期,播州的文化取得了突破。1238,播州人冉从周以贡士资格进京参加殿试,成为播州第一个进士,开创了播州人举进士的先河,时称“破荒冉家”。继冉从周之后四十年间,播州又有七人考取进士。

元朝时期的播州文化进一步发展。《杨氏家传》 记载杨汉英:“急教化,大治泮宫,南北士来归者众,皆量才用之”。杨汉英喜爱理学,“喜读濂洛书”,他的《明哲要览》九十卷,成为贵州第一部理学著作。元代史学家张起岩对杨汉英评价道“挥戈如笔笔如刀,帅间文场有此豪”。

播州在唐宋时期还是贵州的佛教文化传播中心,今天贵州省最早的寺庙都基本建于遵义,如绥阳卧龙寺是贵州省至今发现的建立时间最早的寺庙。唐朝时期,播州的海通法师到乐山主持修建乐山大佛,现在早已名扬世界。

播州在宋朝末年的抗蒙战争中取得了重要的胜利。杨文派遣冉氏兄弟到四川合川修建钓鱼城,让蒙古大汗蒙哥葬身于此。于此同时,杨文还在播州地区修建以海龙囤为核心的防御体系,目前是贵州惟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播州杨氏留下的墓葬群也十分璀璨,杨粲墓是西南地区最为辉煌的,被称为“西南的艺术宝库”。

遵义文化在沙滩

万历年间,最后一代播州主杨应龙反战明朝调集周边六省24万军队围攻播州,这既是历史上著名的“播州之役”,也是万历三大征战之一。平播之役后,播州的土地被分裂成为了两部分,北部地区划给了四川省,为遵义府;南部地区划给了贵州,为平越府。到了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遵义府由四川省划归贵州省管辖。遵义历史上属于四川管辖时大约有127年。

播州土司灭亡后,遵义府的文化再次迎来了快速的发展。1608年,遵义知府孙敏政举行乡约,要求在遵义建立大量的社学,共计87所。和当时贵州各府相比,遵义府建立的社学数量高居第一。明朝又在遵义府和管辖各县设置了教授、 训导、 学正等文化教育官职,负责教化。学校的大量设立,推动了遵义地区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

沙滩文化的兴盛

为了填补战后劳动力不足,遵义向周边地区招徕移民。这些进入遵义的文化人大兴家塾,教育家族子弟文化,钻研儒学,使得遵义的文化水平得以提高。其中黎氏家族迁入遵义的新舟沙滩村,并在此开办教育,传播文化,最终兴起了著名的“沙滩文化”。当时有“贵州文化在遵义,遵义文化在沙滩”的说法。

沙滩文化的代表人物有黎兆勋、黎庶昌、郑珍和莫友芝等。黎兆勋主要在诗词方面取得成就,是当时贵州一流词家,在全国词坛也有名望。郑珍和莫友芝为汉学大家,两人合著《遵义府志》,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被梁启超评价为“天下第一府志”。其中莫友芝在版本目录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中国版本目录学的创始人之一,《韵学源流》为中国第一部音韵史专著。两人在书画方面也颇有造诣,莫友芝擅长书法,是清朝十大书法家之一。

黎庶昌是中国晚清著名的外交家,“曾门四弟子”之一,也是沙滩文化集大成者。从1876年起,他出使欧洲5年,游历欧洲10国,考察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归国后写成《西洋杂志》,成为贵州“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之后,他又多次被派任驻日本国大臣。由于对世界潮流较为了解,因此他主张推行变法,可惜没有被采纳。

清朝沙滩村的文人一共写下了221部著作,这些著作以汉学为主,涵盖了教育、科技、医药、金石、书画、版本目录等。因此,沙滩文化成为了当时贵州文化最闪耀的地方。

遵义旅发会址云门囤

古鳖国实为鄨县,是“西南夷”地域。司马迁笔下的“西南夷”是民族概念,泛指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把没有纳入自己大一统的民族称为“夷”或“蛮”。

在遵义新区的云门囤,人们不仅可以观赏云门奇景,同时,还可以体验鄨国风情以及鳖文化。关于“鄨”:鄨通鳖。鳖族,上古部族名,属巴人支系。鄨国(鳖国),商周小诸侯国。鄨县(鳖县),古县名,也就是今天的贵州省遵义市。

在云门囤景区不经意间你还会碰见上古神兽——鄨灵,鄨灵又称三足鳖,“龙首、凤尾、龟背、鱼腹、虎爪,背覆九宫”,生有九子。

云门囤景区为国家4A级景区,距遵义市城区48千米,景区海拔在700—1000米之间。景区坐落在洛安江、湄江、湘江三江汇流处,山水环抱,属于云贵高原典型的喀斯特河谷,青峰如屏倒影江中,景色奇幻多姿。云门囤之美,美在山水和谐一体,美在险与柔完美结合。景区景观层次分明,规模宏大,看点丰富,是避暑亲水、休闲度假的绝佳去贵高原典型的喀斯特河谷,青峰如屏倒影江中,景色奇幻多姿。云门囤之美,美在山水和谐一体,美在险与柔完美结合。景区景观层次分明,规模宏大,看点丰富,是避暑亲水、休闲度假的绝佳去处。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意见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