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对幼儿园课程的重要意义

涂涂画画总部

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这在前几十年的教育发展中一直未得到重视。现如今,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的需要。关于"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需不需要"这个问题又从新搬上了教育舞台。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3-6岁的幼儿常常是凭借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和动作来思维的,他们对自己的感觉器官能接触到的物质材料充满了好奇心,这也就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向他们进行美术教育性的引导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美术是一门具有丰富多姿的色彩、形状、结构和材料的学科。幼儿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通过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材料来充分表现他们对周围生活的好奇、感受和认识。从整个人生来看,幼儿时期的美术学习,特别容易为幼儿所喜爱和接受,对幼儿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美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从小培养的。由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美术教育育是有限的,而美术教育老师的引导,幼儿欣赏的美是更集中、更典型的美。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可以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美的印象和感受通过各种美术活动具体表现出来,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美的理解,而且使幼儿在不断追求美、探索美、理解美、表现美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美术为切入点,开启幼儿"思维"。美术教育中的手工课是幼儿园美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因为幼儿在动手的过程中,通过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双手参与活动。以及完成一个造型或一个动作,并使这些动作尽可能做得准确,就要进行训练,如,折纸、剪贴、撕贴等。通过这些动作使幼儿手部的小肌肉群得到发展,并使手指和手腕配合一致,协调发展。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手的活动,关系到脑的发育,手指动作的训练对脑细胞可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如,大脑皮层中光大拇指的运动区就相当于整个大腿运动区的十倍。手的动作又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传导到手--"手脑并用"。手的活动越多,动作越复杂,就越能刺激大脑皮层上相应的运动区的生理活动,从而使思维活动的水平愈来愈高。因此,手的动作对发展思维起着积极的参与作用。

美术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美术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讲对于幼儿思维由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过度具有促进作用。在审美活中,幼儿身心沉浸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中,这就有助于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如我们在按四季的一个命题中,有一幅《给小树穿上新衣裳》的命题画,我们可以启发幼儿,你喜欢什么样的衣服?那么你你就为小树穿上什么样子的衣服。结果,就是"新衣裳"三个字使幼儿的作品既有灵气,又富有创意。尽管笔触非常稚嫩,但体现了幼儿天真纯洁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从创造活动的生理机制上说,美术活动是左右脑协同活动的结果。审美活动能调动右半脑的功能,使经常处于兴奋状态的左半脑得到积极的休息,并促进左半脑建立更多的暂时神经联系。美术教育形象性、自由性的特点,有利于幼儿通过想象,提高发散思维能力,产生灵感。

美术教育能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个性心理品质,是指幼儿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兴趣、爱好、能力、气质和性格的总和。它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实践活动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术教育活动,就具有形成和发展幼儿个性心理品质的特殊作用。美术教育具有愉悦性,无论教幼儿绘画还是教幼儿动手操作,都能有效地促进幼儿产生积极幸福地情感,积蓄愉快学习的体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和稳定的情绪。在美术活动中,许多材料构成的艺术造型,千姿百态,都会给他们带来惊喜和追求。同时,在审美活动中,幼儿也可以将心中的不愉快宣泄出来,使幼儿维持心理的平衡和健康。在美术活动中,每一个幼儿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他们在画画或做手工的过程中也要与同伴交往,帮助同伴解决困难,与同伴共同进步。这就无形中引导幼儿学会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发展他们的交往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幼儿一些良好的品质,如:自信、乐于助人、勤奋好学

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方式

专业化美术在艺术分类中,美术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这种被称之为专业化的美术活动大都以思想比较成熟的一部分群体为主,大多出现在中高中、以及大学的美术课程中。而在幼儿时期的美术教育中,大多以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为主,并在这种生活化美术的基础之上不断的向专业化引导过渡。

生活化美术"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就是指,在开展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将传统美术活动的材料与幼儿生活中发现的美术元素相结合,挖掘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幼儿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的活动,注重生活与美术教育的紧密结合,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让幼儿审美情趣的形成过程回归于生活。

"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内容的生活化、环境的生活化、材料的生活化等活动策略,引导幼儿运用多种美术手段表现周围的生活世界。让幼儿在生活中"动"起来,感受生活、融入生活,获得美的体验,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它注重让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回归幼儿生活,回归真实世界,回归幼儿自我。它强调让幼儿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认识自己的能力,愉快地进行创造、表现、体现自身价值,健康充实全面地成长,成为21世纪真正的主人。

如何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时期的孩子,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其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幼儿的美感体验也处于积极的发展之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美,善于欣赏美的东西,也要鼓励幼儿敢于把感受到的美创造出来。为了培养幼儿的美感意识,提升幼儿的美术素养,发展他们创造美的能力,必须培养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不论是发现美、欣赏美,还是创造美,都是通过美术教育来实现的。通过美术教育,幼儿获得了美感体验,掌握了美术基础知识,培养了美术技能,就可以将美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比如怎么把作业写漂亮,怎么穿衣,怎么装饰小房间等等。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怎样培养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呢?

第一、观察大自然的美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所以,作为家长可以引导幼儿旅游或者到社区公园散步,经常观察大自然,发现大自然中美丽的东西,比如:观察花草树木,发现它们的颜色、形状的独特美,获得积极的美感体验。

第二、欣赏优美的作品家长还可以引导幼儿观看电视节目,欣赏电视中的自然美景与人文景观,并加以评论解说;或者参观艺术作品展览,引导幼儿欣赏优美的艺术作品,提高欣赏美的能力。

第三、鼓励幼儿创造美在幼儿获得了美感体验,提高了欣赏美的能力之后,家长可以让幼儿观察大自然中的美景,并鼓励孩子进行实物写生,把他观察到的美景描绘下来,加以适当的想象,创造美。不妨用孩子的作品装饰他的小房间,也算是对他的奖励喔。家长引导幼儿观察大自然中的美景,欣赏优美的作品,鼓励幼儿创造美,就会激发幼儿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

美术教育在幼儿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幼儿画面中反映最多的是什么?

是幼儿眼中的世界,是幼儿在生活中观察得到的真,善,美,假,恶,丑。总之幼儿画面反映出的是幼儿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内容,是幼儿了解社会生活的一种表现方式。绘画通过幼儿对社会的观察反映,促使幼儿由个人走向,发展成为完整的社会人的健康心理。例如:一名幼儿画了一幅《警察与小偷》的画面,画的内容是幼儿超市看到的一个场景:一名小偷把手伸进了顾客的衣袋中,在小偷后面站着一名警察,警察的手已经抓了小偷的衣领,周围站了很多围观的人。还有一名幼儿画的是《公共汽车》,这个孩子的妈妈是售票员,他经常乘妈妈的车,画面上画出了乘客在向妈妈买票,司机叔叔在开车。从这些画面上不难看出,孩子的画面是反映孩子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幼儿只有了解社会,在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现真,善,美,批评假,恶,丑,,学习做人的道理,才可能将自己幼小的转为一个健康健全的社会人。

幼儿要成为一个社会人,就必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才有可能由个体以最便捷方式融于社会,美术活动也很好的为幼儿提供了广泛的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美术教育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参与社会活动的广泛空间,这种空间更是一种很直观,很有效的社会或活动。对幼儿由个体人转化为社会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术是追求美并表达美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假如没有美术,世界就会变得简陋而枯燥,美术可以让事物变得美丽,让人们生活变得美好。

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多少画架为目的,它是对人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是人的素质教育,是全面育人的教育。让孩子参加美术活动的自己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方法。因为美术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孩子借绘画表现,舒展自己内在的意欲何情感,从而培养孩子美的情操和陶冶他们完美的人格。

素质教育的基础性指出:基础教育重在培养幼儿的基础素质,这些基础素质将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使幼儿终身受益,素质教育倡导"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美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手段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初步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的欣赏力和表现力;逐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发展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和操作能力,初步熟悉并掌握简单的美术知识及用法;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能自由地表现对生活的感受,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深入,美术教育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一、开发早期智力是指导幼儿绘画的首要目的日本的一位研究幼儿美术活动的专家板光彦认为:"幼儿美术活动不在于教会幼儿画成一张或制成一件工艺品,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把它当全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 的一种手段。"比如画一幅画,从开始到完成,它整个过程同画画人的眼睛、大脑、心灵、手甚至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是对所画对象的细致、敏锐的想象力,画画的孩子敢于大胆地把自己所看、所记、所想的尽可能完满地表达出来,这是一个人创造能力的表现。另外,画好一幅画需要双手与身体及手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需要有使用绘画工具的能力,认识色彩的能力,完整地认识与表达事物的能力,需要耐心、恒心,需要快乐的心情和对美的体验,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这一切是早期智力开发所要达到的目的,早期智力开发包括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比如骄傲、虚荣、粗心、自主能力差、半途而废等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主要靠潜移默化的教育。如果总是口头教训孩子应该如何如何,其效果是比较差的。要想使孩子的非智力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同步增长,就必须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融会到某种适当的活动中。从这一点讲,绘画就是一种非常适合的活动。一个能够自己面对实行写生的孩子,当他从随意的画画和制作过渡到能比较客观地去表现的时候,当他从要大人指点过渡到敢于自己大胆去创作的时候,他的自主能力自然就加强了;当他们能做到自己比较有条理地去收拾用具的时候,他们的独立性也就增强了。让敢于大胆地去画,让孩子更加细心去画,让孩子画画时有始有终,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画中的问题。总之,这一切都有助于培养孩子胆大心细以及锲而不舍的精神。进行早期智力开发应该是指导幼儿绘画的第一目的。

二、在幼儿绘画发展的黄金期,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毫无疑问,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不少妨碍幼儿思维想象和创造力发展的做法。比如教师一般先出示示范画,再示范画的方法,然后幼儿依葫芦画瓢画出与教师示范画的内容、形式和色彩相同的画。这种方法虽然能通过绘画的过程发展幼儿的绘画技能,使幼儿掌握绘画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但是这种方式所产生的消极作用就是容易造成儿童画的模式化、概念化,使儿在画画时产生消极、被动、乏味的情绪,阻碍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扼杀他们潜在的创造意识。改变这一状况就要把幼儿从被动模仿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注重幼儿的学习过程,引导幼儿大胆表现、自由想象,让幼儿画其所爱,画其所想,使幼儿按自己的兴趣由感而发、由情而画,从而使幼儿对美术活动怀有强烈的兴趣和创作热情,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出一些线索作为孩子思考的起点,使其展开想象,大胆创作。例如中线索的提供,即向幼儿展示事物的一部分,引导幼儿想象事物的其他部分,然后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和创造的余地,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必须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想象和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这对幼儿的思维想象和直接的影响。如果没有具体的材料让幼儿依赖,很难令幼儿想象,进而去创造。因此,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才能使想象和创造有更大的空间。大自然是美术表现的丰富源泉,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幼儿创造用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鼓励他们多听、多看、多触摸、多尝试,从而达到发展幼儿感官、丰富孩子生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丰富想象的目的。例如,让幼儿画以《美丽的鱼》为题目的画,首先把孩子带到水族馆,让孩子们观察各种各样的鱼的外形特征,给孩子讲解鱼的生活习性,鼓励孩子大胆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鱼,然后,鼓励幼儿画出自己喜爱的鱼。这样的幼儿绘画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果用传统模式,幼儿就有可能只会画教师教的一种鱼的画法,作品就可能出现模式化的倾向,内容贫乏。因此感性认识是想象和创造的基础和源泉,要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必须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

四、正确认识儿童画"你胡涂乱抹的什么呀,乱七八糟的"、"画得一点都不像,难看死了。"只拿像与不像作为评价一幅儿童画的好坏标准,给人才的培养带来一个又一个的失误,伤透了一些孩子的心,由于幼儿的生理机制尚不完善,手、眼、脑三者的配合尚不协调,所以画出来的形象荒诞、奇特、不合常理,但这正是儿童画的可爱之处,它所展现的魅力是成人所望尘莫及的。要知道,儿童画更多的像玩一场游戏,这种"不像"的画正是幼儿自娱自乐的产物,正是他们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感受和内心世界的真诚流露,是真、善、美的体现,而正是这种游戏启迪了他们的心智,培养了他们的个性品质,想象力和创力。儿童画与成人画相比尽管表现形式和技法无法相提并论,但其纯真、质朴的童趣则是成人画所不及的。这种纯真、质朴的童趣往往给人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此,教师应珍惜和爱护幼儿的这一特征,不要总在"形"上做文章,评价"像不像"、"美不美",应该遵循他们年龄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善于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心理特征。只要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是愉悦的、投入的,教师就不要过分挑剔。只有孩子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做到了敢想、敢画,才有可能画出真正的儿童画。

如何在幼儿美术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是美术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对待的。

总之美术教育历来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为幼儿提供发现美、认识美、展现美和创造美的机会。随着幼儿园整体课程的改革,美术活动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师在幼儿园中创造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激发幼儿美术兴趣。做为幼儿教师,教孩子绘画重要的是如何引导他们在绘画中找到自己的乐趣,激发幼儿绘画的积极性,提高绘画技能,确实需要教师用完美语言去引导。慢慢地孩子就有可能拥有自己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综上所述,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培养儿童的绘画兴趣,是一项艰苦持久的工作,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摸索和探讨。

联系我们

涂涂画画咨询服务热线:010-56264999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

快速关注【涂涂画画创意美术中心】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意见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