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07

石家庄的红色年画故事 (上)

2022年01月30日

  ■在鹿泉大河村小学创作的《豆选》。 (顾群 画)

  □王律

  

  诞生于战争年代的革命新年画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大创举。从抗战时期到建国前,战斗在解放区的美术工作者响应“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与武强年画艺人结合成立了“冀中年画社”“大众美术社”,形成新木刻与民间艺术结合的一支劲旅,江丰、古元、彦涵、罗工柳、阎素、吴劳、力群、冯真等一大批艺术家,深入火热的生活,创作了大量反映时代风貌的传世名作。

  革命新年画与石家庄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抗战新年画”在这里兴起,“冀中年画社”在辛集组建,华北大学美术系在正定创建,“大众美术社”在石家庄成立。笔者致力于解放区革命年画的搜集研究,并寻访到多位历史当事人,把这段不寻常的历史呈现给读者。

  

  抗战烽火中诞生的新年画

  

  1938年秋天,晋察冀边区美术工作者阎素借用传统年画套印方法制作的《打日本打汉奸》抗战门画,颇得群众赞赏。随之,战斗在石家庄的西战团著名画家徐灵利用民间年画“天官赐福”的形式,刻了装饰性很强,以大红大绿、吉祥喜庆为特点的《抗日光荣》《立功喜报》,并在春节临近时在灵寿陈庄集市上出售,曾轰动一时。

  解放区的画家们还在吸取借鉴民族艺术的过程中,几经探索和研究,为配合军事胜利,创作了《木刻捷报》,利用封建社会状元及第的报喜形式,把抗日英雄模范“立功喜报”写上英雄姓名,许多村由当地政权带领群众敲锣打鼓作为新年礼物赠送给军烈属、功臣家属,使革命新年画成了宣传抗日、鼓舞抗日的武器。

  

  华北联大成立年画研究社

  

  1947年,华北联大文艺学院迁到辛集办学,在联大美术系主任江丰建议下,经冀中十一地委批准,成立了“冀中年画研究社”,社址在辛集北门里的皮件厂院内。年画社又从武强招聘了郝云浦、张福旺、任大黑等多名画、刻、印、裱技术顶尖的工人,联大师生吴劳、彦涵、莫朴、姜燕、冯真担任创作任务,提供画稿。

  多年前,笔者在北京采访了九十高龄的中央美院教授、著名版画家彦涵,他介绍说:“1946年冬,华北联大来到束鹿县,美术系主任江丰派我和吴劳、姜燕三人去武强南关考察,并带回旧年画木版两块,此外还组织年画创作教学,学生中以冯真的《娃娃戏(打老蒋)》最能博得人们的喜爱。”

  当年影响较大的作品还有《夫妻识字》《白毛女》《翻身图》《支援前线》《选举》等,把严肃的革命主题与传统年画的娱乐性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将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融为一体,以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画面,生动地反映了边区军民如火如荼的对敌斗争、政治生活、参军支前、土地改革等重大题材,对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巨大的战斗作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在战火纷飞和年画物资十分匮乏的条件下仍刻印发行了新木版年画38万份。1947年周扬在晋察冀边区文艺座谈会上说:“去冬美术工作者与武强民间画业合作,创作了11种年画,销售近40万份,这可以说是美术运动史上的创举。”

  1948年8月,华北联大在正定与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进京后,华北大学美术系师生组建了中央美术学院,并抽调干部教师南下筹建浙江美术学院,成为新中国美术的奠基者、开拓者。

  

  创建全国第一个专业美术出版社

  

  1947年11月12日,人民解放军攻克石门,年画社和联大研究决定,立即派莫朴带领6名同志组成美术宣传队,去石绘制大型宣传画。不久,华北联大搬到正定,与此同时,年画社由冀中新华书店接管。为贯彻华北局关于成立独立的美术出版机构的决定,华北联大美术工厂与冀中新华书店年画科合并,1948年秋,在石家庄成立大众美术社(初期称华北美术社),此外,辛集新华书店印刷厂的石印设备和技术人员也奉命调往石家庄,为新成立的大众美术社提供了物质基础。三方人马汇合后,力量更为强大,于是又一次展开了革命年画的刻印工作,到年底共出版30多种木版新年画,两个月时间,就印制了60多万份,如《娃娃戏(打老蒋)》《参军》等,受到广大新解放区群众的热烈欢迎。

  大众美术社创建初期,社址在同庆街14号,北房楼下是印刷车间,楼上是设计工作室,除了保留部分木版水印外,主要是石印,而且从手工印制发展到电动机器石印,因此大大提高了印量,四色套印一天能印五六千张,另外价格低廉,于是很快就在社会上流传开来。随着华北几大解放区连成一片和大军南下,新年画也从原来主要在冀中根据地几个县发行,迅速扩大到全国各地。除了印从解放区带来的年画,当时为了配合战争新形势,又创作了《渡江》《攻城图》等作品。

  笔者珍藏的革命新年画大部分是石家庄大众美术社印制的,其中有李琦的《参观拖拉机》、王淑晖的《好娃娃学文化》、秦萍的《买耕牛》等,大都反映了建国前后恢复生产、移风易俗的动人场面。大众美术社作为建国前我党领导的最早的专业美术出版社,为革命年画的成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使新年画最终走向全国。

  北京解放后,大众美术社经理邹雅带领许多木刻家和年画艺人参与接收荣宝斋,印制了《新年画选集》,使这一具有鲜明革命色彩的艺术奇葩得到了首都人民的喜爱,还受到徐悲鸿先生的高度赞誉,在1949年向欧洲国家介绍新年画的英文图集前言中有这样的评价:

  “目前,在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过程中,先进的中国艺术家改造和丰富了年画内容,描绘新时代的解放门画以替代其他神灵的旧模式,批判继承了这种艺术的表达形式。新的创作被称为‘新年画’,并从此成为新中国广大群众宣传教育的有力武器之一……画面中反映出解放了的人们过着全新的生活,以及对于美好明天的追求;同时显示新中国艺术家如何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对他们的英勇斗争给予最大的热情支持。”

  

  发现原藏欧洲的新中国年画

  

  1950年初,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办全国年画展览会,选取其中获奖作品26幅,均由荣宝斋的原大众社年画艺人雕版,采用中国传统木版水印方法套色印制,既有张仃、黄胄、尹瘦石等名家画作,也不乏金浪、邓澍、顾群等华北大学画家的佳作,图像生动,套色艳丽,代表着新中国之初木版套印最高水平。

  笔者从北京中国书店秋拍会上重金购得的此套新中国年画,虽历经70多年之久,仍色彩亮丽,品相完好。为德国艺术收藏家李特克收藏,每张均有李特克手书编号,并附李特克打印德文清单3张。另有1961年德国德累斯顿以此为素材出版的《新中国年画》出版物1册,都是革命年画艺术开始走向世界的珍贵见证。

  

  《豆选》见证人民当家作主

  

  多年来笔者搜集了数十幅石家庄大众美术社1948年、1949年刊印的解放区新年画,这些珍贵作品见证了新中国美术从这里走来。其中最能反映劳动人民翻身后当家作主历史画面的作品当首推《豆选》。所谓豆选,是说受压迫的农民文化不高,当选举人民代表时,因不会写字,只好在被选举人座位后面放一只空碗,若有人选他,则在其背后碗中放一粒大豆,谁的豆多,谁当选,故名“豆选”。

  笔者收藏的新年画《豆选》,由当时正定华北大学顾群创作、大众美术社印行(北京荣宝斋重版),反映了翻身农民在建立民主政权中认真行使自己的权利,使用豆粒作选票,选举自己信任的干部。以农村场院为背景,在选民中突出表现一位妇女的参选位置,更具有深刻的含义,具体地反映了社会的重大变革。构图丰满,色调鲜明,把严肃的主题表现得红火热闹,欢乐喜庆。最让人感到亲切的是画面最左侧院门上写着选举的地点为“大河村初级小学校”,这无疑就是画家顾群创作此幅名作的写生地今石家庄鹿泉区大河村。

  1949年继天津解放后,北京和平解放,为新年画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北京荣宝斋新记刻印出版的《一九四九年新年画选集》中就收入了这幅堪称解放区新年画代表作的《豆选》,另外还有一幅反映类似主题的《人民代表选举大会》,由著名版画家力群创作。

  无独有偶,已故木刻大师彦涵1948年创作的一幅版画,也叫《豆选》。彦涵原名刘宝森,江苏连云港人,著名艺术教育家、版画家,代表作有《不让敌人抢走粮食》《狼牙山五壮士》《生命卫士》《当敌人搜山的时候》《诉苦》《长城》等,出版《彦涵版画集》《彦涵画辑》等。

  版画《豆选》的影响也很大,彦涵老师生前接受笔者采访时回忆,当年他带领华北大学师生在石家庄郊区参加土改,回校后随即创作了这幅版画《豆选》。进京不久,首届全国政协会议将此画复制放大,悬挂在中南海怀仁堂的大会现场,以表明新中国将由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两幅诞生在石家庄红色热土的《豆选》杰作,彪炳于新中国美术史,的确是老一辈文艺家对我们这座城市的厚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