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02634314 上传时间:2023-12-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注解1、但使:只要。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 他为“飞将军”。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 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译文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赏析一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 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 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2、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 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 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 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赏析二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 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 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 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 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 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 “万里长征人未还 ”, “万

3、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 感。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 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 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 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 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 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 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

4、 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 ;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 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 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 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 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 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 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 的英雄气概。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 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出塞应当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 旧题。王昌龄所

5、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 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故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 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 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 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同时期杜甫的兵车行可以作为参 考。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诗 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 “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 基本方面。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 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 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工立业的渴 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

6、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 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 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 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有 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 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 ;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 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 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 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 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 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

7、京使:“故园东望路 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 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 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 ;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 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抗匈名将的怀念,指责了 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 边疆。首句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点名月色、关塞依旧, 但时光流逝,朝代变迁,长期边防战争给人民和将士带来无限灾 难与痛苦。在描写景物中,给予了深厚的感情。后两句采用以古 讽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将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 感深沉。诗中充满关心国

8、家安危的爱国激情。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 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 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的爱国之情。表达诗人对守边战士的同情以及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 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 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 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 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 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