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钱才会联系我,怎么办?”一位母亲的求助,刷爆朋友圈

7月12日晚上8:00

少儿安全教育头部博主,少儿安全教育研究专家

孩子的安全官—GY局长

分享

《如何做好孩子安全教育,防止被欺凌、拐骗?》

偶然间看到这样的求助帖,一位父亲称:

女儿今年大三,平时一个月才打一个电话,微信聊天对话框全是转账信息。

父女关系不算僵,但不怎么沟通。

有时候女儿跟妈妈聊视频,一看到他,就只是聊“钱”的话题。

于是他忍不住怀疑:是不是问题出在自己身上?怎么亲生女儿对他那么生疏?

无独有偶,这种类似的情况我前几天也在朋友圈看到。

那是一位年轻妈妈,儿子平时不爱搭理她,只有需要钱才会主动联系。

但是给或不给,都让她为难,明知道母子关系有问题,却又不知道怎么办?

想到这,不禁心疼这两位父母。

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在为孩子的事烦心,只要孩子有需要,便竭力满足。

然而现实不如所愿,他们和孩子的关系并没有因为“钱”变得更好,反倒变得更糟。

坦白说,为人父母追求的不过是兜里有钱,家里有爱,爱有回应,孩子会感恩。

如果到头来,孩子和父母之间只剩下金钱交易,便是一个家最大的不幸。

节目《变形计》中有个叫杨桐的男孩。

平日里父母经营工厂鲜少回家,独留他一人在300平的大别墅楼里。

没有父母的陪伴和照料,15岁的他整天不是和朋友出去逛夜店,就是把自己灌个烂醉。

每次只要妈妈一回来,他张口闭口就是“拿钱给我”,甚至拉妈妈逛商场大肆挥霍。

在他看来,妈妈就是自己提款机,要多少有多少。

妈妈稍微唠叨几句,说他花钱大手大脚,他立马变脸,当众发火耍脾气拔腿就跑,留下妈妈一人尴尬无奈。

虽然杨桐有钱,想买的东西基本也到手。

但重新变回“留守儿童”的他,完全没有花钱时的快活潇洒。

而是满腹空虚、寂寞,甚至因为醉酒屡次动了轻生的念头。

也许在他心里,父母的钱就是他的钱,他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比别人幸运得多。

然而,只懂得伸手向父母要钱,索取无度的他,内心极其缺爱,完全没有安全感。

偌大的家,不过是个睡觉的地方,毫无生气和温暖。

其实生活中,多少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都这样:

对孩子的关心是通过给钱去表达,一百不够给一千,误以为给的越多,孩子感受的爱越多。

殊不知,孩子的情感需求还没得到足够满足,就被迫充斥各种物质。

对他来说,他只会愈发困惑和错乱,把父母当成金主,理所应当享受父母的给予。

等他长大后,他只认定“给钱就是爱我”,一旦父母不再满足他的物资所需,他就叛逆对立。

如此一来,错误的维系关系方式,只会一错再错,很难重新纠正回来。

之前咨询时认识一位妈妈。

她一来,就哭丧着脸自责:儿子厌学爱打架,跟他好说歹说都没用,如今还离家出走住在别人家。

问她平时怎么管教儿子的,她愣了一下,才爆出了真相:

原来儿子刚开始学走路,她就和老公外出打工,把孩子放在老家,每年最多回一次。

每次和儿子通话,因为紧张他的学习,所以问的都是“考了几分”“钱够不够用”,根本不了解儿子爱吃什么,班上有什么好朋友。

有一次儿子无意中说到有本漫画书特别有趣好看,她一听,下意识觉得这些耽误学习,就劝儿子多看课本,别整天看这些有的没的。

后来,儿子不再跟自己讲任何和学习无关的事情了。

虽然钱还是照要,但不管她多想问一些别的,儿子的嘴严严实实,怎么撬也撬不开。

就连他在学校和别人打架离家出走,也是听家里老人提起,她根本不知道。

好好的儿子,沦落到主动放弃学习,不愿回家,她内心满是懊悔和绝望。

教育家夏洛特·梅森说:

很多父母总是终日奔忙,从来无暇顾及孩子。

当他们终于有一天想要好好关心孩子的时候,发现竟然无法与孩子沟通,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了。

很多父母总是终日奔忙,从来无暇顾及孩子。

当他们终于有一天想要好好关心孩子的时候,发现竟然无法与孩子沟通,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了。

孩子是果,父母是因。

今日孩子拒绝和父母交心,只愿意和父母维持金钱关系,一定是昨日父母在他需要情感支持、互动表达时拒绝在先。

不是说父母不能忙于工作。

而是在孩子需要和父母建立关系,愿意和父母分享的“成长关键期”,父母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多和孩子联络感情。

只有父母乐意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蹲下来聆听孩子,孩子才会感觉到被爱,被需要。

一个不曾被父母拒绝过的孩子,永远都不会主动拒绝父母。

李玫瑾教授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多年,见过无数家庭后发现:

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于他有怎样的“观念”。

“观念”的形成,在于孩子小时候捕捉到的“信念”进而成为“理念”,最后成为一个人的“信仰”。

想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不是单靠物质,更重要是心理抚养。

在《心理抚养》一书中,李玫瑾教授讲述了孩子心理发展的三阶段:

第一,孩子0~3岁要重情感抚养。

这个阶段的孩子不能自主行动,对世界缺乏安全感。

只有在他发出呼喊、寻求帮助时,父母(主要是妈妈)及时回应并照顾到位,他才能形成健康的“依恋”。

一旦他信任父母,才会信任这个世界,更容易敞开心扉,继续发展亲情、友情。

第二,孩子3~6岁要重性格教养。

和情感抚养不同,性格教养更多是规范和约束孩子的言行举止,即开始对孩子说“不”。

性格教养的前提,是父母和孩子有足够的健康的“依恋关系”。

面对孩子的过分需求、无理取闹,父母要教导他如何正确表达需求,懂得换位思考。

只有在管得住他的年纪“狠心”管,孩子才能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当他拥有良好的行为规范,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他才能拥有高情商、好教养,受别人欢迎。

第三,孩子6~18岁要重能力培养。

在这个阶段,孩子坚不坚韧,能不能吃苦,是不是努力上进,决定了他未来的人生走向。

父母除了陪伴、聆听和关注之外,也要给足孩子信心,帮助他寻找自己的心里特长,多一些鼓励和肯定。

引导他不断提升自己能力的同时,也要适时放手。

如教育专家孙瑞雪所说:

“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家庭是孩子心理发展、人格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更是第一责任人。

孩子18岁之前,父母总要把心思放在孩子的人格完善上。

多跟孩子谈情,孩子才能变得有心有爱,和父母的关系稳固不动摇。

特别喜欢心灵作家黄淑文的一段话:

“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每个人都需要学习,需要把自己还原成一颗种子,重新长成自己。

放下权威,和孩子平等相待;

放下完美,和自己真实相处;

放下指责,和自己的父母真心和解。

其实,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也要不断的修剪自己生命的枝叶,最终圆满自己的人生,实现与孩子的共同成长。

也许在第一次当父母时,难免有过挫折、跌倒和受伤。

但只要我们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多体会他们的处境,多给他们成长所需的爱和陪伴。

相信孩子总会体谅父母的付出和苦心,学会“爱”这门功课,不断成长、结果。

终有一天,他会勇敢扛起肩上的担子,反哺父母,成为父母美好的祝福。

共勉。

作者| 哎呀妈,愿用自己的心和笔,开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

主播| 玎珰,大学播音教师,公众号:主播玎珰。

图片|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

发布于:福建省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意见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