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日记】解读之精神篇⑧:螺丝钉精神

1426

螺丝钉,指一种圆柱形或圆柱形金属杆上带螺纹的零件,一端有帽。

而就是一枚小小的螺丝钉,因雷锋的金子般的语言,赋予它不同凡响的内涵,并用自己的实践而使它闪闪发光,成为一种不朽的精神永留人间,放射出永恒的光芒。

雷锋形象地把革命事业比喻为机器,把一个人当作革命事业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表示要“在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1962年4月17日,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的螺丝钉的联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够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计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

我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坚决听党和毛主席的话,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随时清除思想上的毛病,在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在日记中,一是雷锋形象地把革命事业比喻为机器,把一个人当作革命事业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二是分析了螺丝钉和机器的关系;三是认为螺丝钉对机器正常运转的重要作用。四是表表示“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五是认为“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六是进而认识到人的思想也如螺丝钉一样,需要经常检查。七是表示了决心:不断地加强学习、坚决听党和毛主席的话、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随时清除思想上的毛病,“在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整篇日记是一个递进的关系,一环扣一环,思维清晰,逻辑性强,最后落脚到“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雷锋的“螺丝钉精神”缘于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教导

当年,少年的雷锋在一条望城的山间小道上蹦蹦跳跳时,看到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他一脚踢飞了螺丝钉。与他同行的张书记上前几步,弯腰捡起了螺丝钉,把上面的灰擦干净,郑重地交给他说:“留着,会有用处的。”

如此,一个老共产党员的一个弯腰,一句话,点亮了雷锋的心灯,影响了雷锋的一生,也形成了雷锋精神之一的“螺丝钉精神”。

雷锋的“螺丝钉”精神形成的基本轨迹

“为了忠于党的事业,……今后,我一定要更好地听从党的教导,党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决不讲价钱。”(1960年2月雷锋日记)

“高楼大厦都是一砖一石砌起来的,我们何不做这一砖一石呢?我所以天天都要做这些零碎事,就是如此。”(1961年10月16日雷锋日记)

“我是党的儿子,人民的勤务员,我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我就在哪里工作。”(1962年3月16日雷锋日记)

再到1962年4月17日,雷锋日记中对机器与螺丝钉的关系、作用和“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可以看出,雷锋的“螺丝钉精神”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在受那位县委书记的教导和启迪之后,经历了一个较长过程,后在部队形成的。

雷锋是一颗“螺丝钉”

革命事业是一架庞大的机器,需要每一个人要自觉地把个人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去,个人服从整体,服从组织,忠于职守,兢兢业业,自觉地把个人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去,个人服从整体,服从组织,忠于职守,兢兢业业,时刻服从和服务于革命大局,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

小学毕业后,雷锋在地方当过记工员、助征员、通讯员、公务员、驾驶员;入伍后,当过汽车兵、战士业余演出队队员、副班长、班长。他服从革命需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无论小学毕业后在地方,还是到工厂;无论入伍后在连队,还是到演出队;无论当列兵,还是下士、中士;无论是团员,还是党员,雷锋都自觉地把个人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摆正组织和自己、革命和需要的位置,服从组织安排,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立足本职努力工作。

雷锋是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在实践中,雷锋认识到“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我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坚决听党和毛主席的话,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随时清除思想上的毛病,在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这里,他从实际中物质的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否则就会生锈失效,不仅自身作用发挥不了,重要的还会影响到机器的正常运转出发,进而拓展认识到“人的思想也是这样”。由此,他告诫自己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坚决听党和毛主席的话,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随时清除思想上的毛病,“在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实践中,他自觉加强毛主席著作和革命理论的学习,用毛泽东思想和革命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注重改造自己的思想,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加强思想修养,对照毛主席的教导,时刻告诫自己保持清醒头脑和谦虚谨慎,严格要求自己,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保证自己永不“生锈”。

如1962年3月24日雷锋在日记中,记述的自己对吃锅巴一事的认识变化与处理的过程,则完整地展现了他勇于反省自己,主动认识自身错误,不怕丢面子,诚心诚意向战友承认错误的心灵轨迹。不仅自己的思想转了弯,解开了思想疙瘩,放下了思想包袱,而且感动了战友,也赢得了战友的尊重。

“思想教育应该是经常的,长期的。正如洗脸一样,一天不洗,脸上的脏东西和灰尘就不掉,要是长期不洗,脏东西和灰尘就会在脸皮上结成壳,……人的思想也是这样的,如果不经常教育,不用正确的思想克服错误的思想,时间长了,思想就会出毛病。思想背了包袱,工作就会消极,干劲就不足,各项任务就不能完成。”这是雷锋1962年4月一天的日记,其中既有他学习毛主席著作《论联合政府》后的心得,也有他在实践中的体会。

革命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革命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个“螺丝钉“,更需要千千万万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一个革命战士、一个共产党员要象雷锋那样,做一个革命的“螺丝钉”。要像创作于1962年并唱响全军的军歌《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唱的那样:“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儿安家。”

雷锋“愿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精神,是雷锋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时期,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途中,仍然需要革命战士、共产党员和广大社会成员传承发扬雷锋的“螺丝钉精神”,加强学习,注重思想教育和思想改造,及时“清洗”思想上的“油垢”,时刻永不生锈,保持良好状态,适应实际需要,让“螺丝钉”精神在伟大的革命事业中闪闪发光。

本期主编:刘凌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意见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