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清平乐》可以说每集都有不少知识点,看剧不忘学习,所以最近会将剧中看到的有意思的内容和大家分享。今天说三件事,这三件事都和元宵灯会有关:1、宋朝的元宵灯会有多热闹,2、宋朝时就有女子相扑了吗?3、曹皇后戴的帷帽是宋代女子标配吗?

再现宋朝元宵灯会

再现宋朝元宵灯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代的元宵节延长了放灯时间,唐代元宵节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即十四、十五、十六三日,而宋代又增加了十七、十八两日。不仅如此,宋代在花灯的制作水平上比唐代更为先进。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开封灯节“歌舞百戏”、“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的盛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代元宵灯会的另一个特点是灯品材质更趋多样,制作更趋精巧。心灵手巧的制灯人,往往将兽角、翎毛、琉璃、皮革、丝绸巧妙运用,将灯造成牡丹、莲荷、曼陀罗等花卉的形状,更有车舆灯、屏风灯、佛塔灯、鬼子母灯等,还有鲩灯、玉灯、石灯、琉璃灯、缀珠灯、羊皮灯、罗帛灯等等。灯用犀珀或玳瑁装饰灯圈、灯座。玉灯则多用白玉组成,“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羊皮灯即在羊皮精镂细刻,“妆染如影戏之法”,是一种皮影灯。罗帛灯之类尤多,或为百花之形,或成网眼之状,间以红白二色,名为“万眼罗”的最为珍奇。
而皇宫内的“灯山”更是奇妙多姿。以彩带结成文殊菩萨跨狮子、普贤菩萨骑白象的形象,特别令人惊奇的是菩萨手臂能活动自如,五个手指就是五条水道。工匠们用辘轳绞水,送到灯山上的木制大水柜中,按时放水,水从佛像的手臂绕出,飞流直下,喷珠溅玉,状如瀑布。显然,这是我国最早的人工瀑布和喷泉技术。灯山的设计是综合艺术,其复杂和智巧可谓登峰造极。

女子相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宋朝,除了男子会相扑以外,女子有时也会参与其中,久而久之就生出了一个旁支——女子相扑。
嘉祐七年正月十八日,正是元宵期间,汴京市民闹花灯,按照宋朝的惯例,宋仁宗出宫与民同乐,驾临宣德门城楼,“召诸色艺人,各进技艺”,其中便有女相扑表演赛。表演结束后,宋仁宗很高兴,吩咐“赐与银绢”,犒赏艺人,女相扑手也得到赏赐:“内有妇人相扑者,亦被赏赉”。
十天后,即正月二十八日,司马光便上了一道《论上元令妇人相扑状》,婉转地批评了仁宗皇帝。大意是说,一、如果元宵节在宣德门广场举行女相扑表演,是一直以来的旧例,那么请皇上将这一惯例废除掉。二、请皇帝诏令有司,出台禁令,禁止民间在街市上表演女相扑节目。三、如果并无旧例,那么请朝廷调查这一次是什么人安排了宣德门广场的女相扑表演,必须对他们“重行谴责”,以使巧佞之臣今后不敢再引诱皇上做出有违礼制的事情。但宋仁宗到底有没有听从司马光的建议取缔女子相扑,后续并无记载。
但在记述北宋后期汴京风俗的《东京梦华录》中,描绘了东京元宵节的诸般热闹,却无关于宣德门前女相扑表演的记载,看来官府应该废止了女相扑手献艺宣德门的旧例。
不过民间的女相扑表演应该并未受到限制。《梦粱录》和《武林旧事》收录了杭州瓦舍好几位女相扑手的名号:“赛关索”、“嚣三娘”、“黑四姐”、“韩春春”、“绣勒帛”、“锦勒帛”、“赛貌多”、“侥六娘”、“后辈侥”、“女急快”等。这些女相扑手跟男相扑手一样,在“瓦市诸郡争胜”,并且打响了名头。显然,宋朝政府并没有对民间的女相扑作出禁制。不过,宋朝之后,市井间再也未闻有女相扑之娱乐,甚至连瓦舍勾栏这样的城市娱乐建制也消失在历史深处。

曹皇后的帷帽

曹皇后的帷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官家带着曹皇后和徽柔公主去赏元宵灯会,曹皇后头戴帷帽,而在《知否》里,明兰也不止一次的戴着帷帽骑马、坐轿,一会儿陪老太太回老家看亲戚,一会儿为堂姐解围家事,这都真实反映了大户人家姑娘的穿着风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帷帽在唐代非常盛行,是由齐、隋女子出门时经常佩戴的罩住全身的纱质羃(mì li)发展过来的。帷帽的形状是一顶硬胎笠帽,下面垂着纱质的小帽裙子。羃与帷帽的形状大致相似,但是,羃的帽裙更长,文献记载中说要罩住全身。见图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皇幸蜀图》和吐鲁番阿斯塔纳唐墓出土的骑马俑中的姑娘们头上戴得都是帷帽。
由于短款的帷帽骑马方便,唐中宗神龙年间,羃再也没有出现了,而帷帽成为了姑娘们出行时必备的帅气帽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承唐制,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也可以见到这种服饰的遗风……宋代女子头戴帷帽的形象。#我要上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