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解读
2020-12-30  来源:市交通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解读


2020年6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以下简称《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于202071日起施行。

一、立法必要性

(一)强化对公职人员的管理监督。公职人员是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处于特殊重要位置,制定《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将宪法确立的坚持党的领导的基本要求具体化、制度化、法律化,为有效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最大制度优势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二)实现党纪与国法的有效衔接。制定《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将监察法的原则规定具体化,把法定对象全面纳入处分范围,使政务处分匹配党纪处分、衔接刑事处罚,构筑惩戒职务违法的严密法网,有利于实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公职人员队伍。

(三)推进政务处分的法治化、规范化。制定《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明确实施政务处分的主体,应当坚持的法律原则,处分事由、权限和程序,被处分人员维护合法权益的救济途径等,有利于处分决定机关、单位强化法治观念、程序意识,提升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二、立法思路和原则

(一)整合规范政务处分法律制度。着眼于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与党纪处分相对应的政务处分制度。规定政务处分的主体既包括监察机关,又包括公职人员的任免机关、单位,统一设置处分的法定事由和适用规则,保证处分适用上的统一规范。

(二)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对公职人员的管理监督薄弱、处分程序不规范、处分决定畸轻畸重、对国有企业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的公职人员处分缺乏法律依据等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细化违法情形、处分幅度和处分程序。

(三)注重纪法协同、法法衔接。在处分情形、处分权限和程序、处分后果上与公务员法等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保持协调衔接,保证法律体系的内在一致性。同时注重与党纪的衔接,推动党内监督和国家机关监督有效贯通。

三、主要内容

(一)明确政务处分主体和基本原则。

(二)明确政务处分种类和适用规则。

(三)明确公职人员违法行为及其适用的处分。

(四)严格规范政务处分的程序。

(五)明确被处分人员的救济途径。

(六)其他配套规定。

(声明:本文系本站采自网络,若有错漏,请以法律原文为准。

无障碍
Copyright 广元市交通运输局
川公网安备号 51080002000249号
联系电话:(0839)3263541 办公地点:四川省广元市人民路南段2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23 蜀ICP备09004036号-1